第一百一十七章:袁绍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上)
袁绍聚集文武百官,商议兴兵伐曹操。
在这次会议中,四大谋士里的田丰沮授提议慢打,审配郭图则提议快打。四个人各持己见,争论不断,袁绍【踌躇未决】。
上一章我们说到:袁绍并不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而是一个很果断,很有智谋的人——不过在这里,可能有朋友要问了:既然袁绍并不是优柔寡断的人,那么袁绍又为什么会被谋士们搞的【踌躇不决】呢?
是啊,为什么呢?
在上一章我们分析过:其实在打曹操这件事上,袁绍早就有了他自己的想法——既然如此,他为什么不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手下的谋士们呢?他到底在踌躇不决个什么呢?
答案很简单:既然袁绍心里没有任何的踌躇不决,但他表面上却踌躇不决了很久。那么,我们就只能理解为:袁绍的踌躇不决,其实是装出来的。
不信,我们可以来看一下。
就在四大谋士各持己见,争论不断的时候,忽然,许攸和荀谌进来了。
看见他俩来了,袁绍就说道:【二人多有见识,且看如何主张。】
袁绍问他们二人道:【郑尚书有书来,令我起兵助刘备,攻曹操。起兵是乎?不起兵是乎?】
二人齐声道:【明公以众克寡,以强攻弱,讨汉贼以扶王室:起兵是也。】
袁绍听了大喜,说道:【二人所见,正合我心。】说完,便拍板决定了用快打的战术,立刻准备兴兵伐曹。
你看。
和上一章说的一样,其实打不打曹操,袁绍早就有了自己的想法。他开会询问谋士们的意见,只是走个过场,装装样子而已。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
1,在之前,审配郭图提出了具体的快打方案,但袁绍还是‘踌躇不决’,不知道该不该用快打这一战术。
2,然后,许攸荀堪来了,他俩一提议快打,袁绍居然就立刻同意了,并且没有半点的踌躇不决。
3,但问题是,许攸荀堪提出来的快打方案,还不如审配和郭图呢!——许攸二人支持快打的理由,完全就是在拍马屁而已!就是一个劲的说:老大你牛逼,老大你钱多,干他!起兵是也!——你看,毫无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4,但奇怪的是,袁绍还是立刻同意了他们的提议,就好像他们的提议比审配郭图的提议更有说服力一样。
你看,分析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得到之前的结论了:其实,袁绍心里早就决定要快打曹操了。但是,他出于某种原因,并不想自己说出来,而是装作什么都不懂的样子,想让别人替他说出来。
起初,他问四大谋士的意见,谁知四大谋士各持己见,一半一半。而袁绍由于某种原因,又不想说出自己的想法。所以在这时,袁绍就装出了一副踌躇不决的样子,给人一种‘不知道该听谁的好’的感觉。
但实际上,袁绍这是在拖延时间,打马虎眼——他想等着别人来提出和他想法一致的意见。
果然,许攸和荀堪进来后,这俩人说支持快打——这时,袁绍就立刻同意了,还说道:【二人所见,正合我心】——你看,正是因为在袁绍的心里,他本来就是想快打的。所以不管他们说出来的战术和建议有多烂,袁绍也会赞成他们。因为他们的想法,【正合我心】。
可以想象的是,如果许攸和荀堪也像田丰那样支持慢打,反对快打的话,那很明显,袁绍还是会继续装出一副踌躇不决的样子,给人一种拿不定主意的感觉,继续去问别的谋士——他会问到什么时候呢?问到直到有一个谋士说支持快打的时候!
到时候,袁绍就可以大喜道:你所见,【正合我心!】
也就是说,快打还是慢打,袁绍的心里早就有标准答案了。只不过,领导不想自己说出来,而是想通过别人的嘴说出来。
袁绍心里的答案是B,可他连续问几个人答案都是A,所以他就装作踌躇不决,优柔寡断的样子——直到有人说B的时候,袁绍才会说:好,你说的有道理,就是你了!
你看,袁绍善于伪装吧?
不过,分析到这里,可能有朋友要问了:袁绍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他为什么不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而是装出一副踌躇不决的样子呢?
第一百一十八章:袁绍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下)
答案就是四个字:帝王之术。
纵观整个三国,其实最忠心耿耿的一批人,就是袁绍手底下的这批智囊团。说到忠心,他们这群人其实比关羽还要强——毕竟关羽还暂时投降了,可袁绍手下这四大谋士,则是誓死不降——就算死,我们也要向着北边,袁绍的方向死。
河北多名士,很多读者看三国演义,都觉得袁绍跟个脑残一样,只会坑害忠臣——可是说到这里,新的问题又来了:如果袁绍真的是个脑残,那为什么这四大谋士都对袁绍如此的忠心呢?
难道是因为袁家四世三公,门多故吏的原因?可能有一部分——不过,袁术也是正牌的袁家人啊,他手下怎么就没有这么忠心的名士陪伴呢?
难道…是袁绍有什么独特的过人之处?
没错!袁绍的确有他独特的过人之处——是什么呢?荀攸看人一向很准,他就提出了一个让人难以理解的看法,说:袁绍以宽厚得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