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朝廷刚刚经历了一场大变,还不太稳定,根据环境来讲,怀柔政策还是比直接打他们要好一些的。朝廷如果再废点的话,直接向凉州人服软也不是没可能的。
所以,有的官员就建议:让皇甫嵩去管理这群凉州人,让皇甫嵩去感化他们。
这是个不错的办法,但是,王允却坚决不同意。
为什么不同意呢?王允嘴上说了不少冠冕堂皇的借口,可他真实的原因其实就是:王允担心皇甫嵩接管了这群凉州人之后,会对自己构成威胁!
让皇甫嵩去管理感化这些凉州人,其实就等于是给机会让皇甫嵩去接管董卓的部队。
皇甫嵩是东汉名将,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当年汉灵帝和董卓都很猜忌皇甫嵩。这种名将一但让他去接手董卓的部队,那么他说不定就会变成另一个董卓,会对王允造成极大的威胁。
李傕带着董卓余部,都能让王允和吕布害怕,更何况是皇甫嵩带着董卓的余部呢?
所以,王允坚决否决了这个提议,哪怕这个提议确实是目前最好的提议。
不过,你不让皇甫嵩去,就要让别人去。可是,让没本事的人去,等于没去,完全解决不了凉州人这个隐患。让有本事的人去,又怕他会像皇甫嵩一样,会对自己构成威胁。
难办,很难办。那么,王允自己亲自去行不行呢?恐怕也不行。一是王允没什么本事能压的住这群凉州人,二是王允一但离开了朝廷,去了凉州,反而会让皇甫嵩或吕布趁机占据了朝廷,成为新的把持朝政者,到时候王允就更完蛋了。
所以,王允就要坚决的反对怀柔政策,他拒绝派任何人去管理这群凉州人。
你反对怀柔政策,就必须要支持暴力政策,这是没的选的。毕竟凉州人就在那里乱着,你不能当看不见,你不去感化他们,就只能去打他们,没中间地带的。
所以,王允就只好选择了去暴力征服这群凉州人。
请注意:在这里,很多人都觉的王允不去感化这群凉州人,反而要灭了他们,最后逼的这群凉州人打来了长安,这是一个很愚蠢的行为。大部分朋友都凭着这一点,把王允给定性成了一个不懂政治的人。但实际上,事实完全不是这样。
王允对政治的理解绝对是很深的。早在太监把持朝政的时期,王允就和太监头子张让在朝廷里勾心斗角,然后历经太监,何进,董卓这么多代的大清洗,王允不但没死,反而越混越好,最后居然混成了新的把持朝政的人,这就证明王允的政治功力极其深厚。
在如何对待凉州人这个问题上,如果王允是为了国家着想的话,那么他最稳妥的方法当然是由皇甫嵩去感化那群凉州人,王允则继续治理朝廷。到时候,皇甫嵩主外,王允主内,大汉的朝廷一定会越来越稳定。
可是,王允显然不是会为了国家利益去牺牲自己利益的人。
从国家利益来讲,王允应该主张怀柔政策。但从自己的利益来讲,不让这些有能力的人去管理凉州人,才是巩固自己位置最稳妥的做法。
既然不能怀柔,那就只能冒险和这群凉州人打了,这里面是没有任何中间地带的。所以,王允就放弃了国家的利益,为了自己的利益,主动挑起了战争。
主动挑起朝廷和凉州人的战争,这一做法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是愚蠢的,但是从自身利益来讲,却是精明的。王允敢冒险主动和凉州人作战,而不去选择比较温和的怀柔政策,这就足以证明:王允不但政治功力深厚,而且极其敢于冒险!
这一点,从王允还是个小蚂蚁的时候就敢暗杀董卓就能看出来了。而此时,在朝廷还不稳定,明明能不打仗,但王允却非要主动逼着凉州人打仗这一点上,更能看的出来。
就这样,王允要对付凉州人的消息,渐渐地传到了凉州人的耳朵里。
第六十一章:李傕为什么能打败王允和吕布?
王允要打凉州人,靠自己是打不过的,所以,王允胡乱找了几个理由,就打算找联盟军的人来一起对付凉州人。
朝廷和联盟军有可能再次联手,凉州人大惊,李傕郭汜等原本的董卓部将,都吓的主动递上投降书,准备投降。
如果是原来的话,朝廷的执政者当然是欢迎这群人投降的。可如今,王允却不能答应他们的投降。
为什么?因为一但王允答应了他们的投降,王允岂不是又要派人去管理这群投降的凉州人?到时候,凉州的形势,无非是两种发展:
1,如果派有能力的人去管理董卓余部(比如皇甫嵩),那么此人就有可能会逐渐控制董卓的余部,会对远在朝廷的王允构成威胁。
2,如果派没能力的人去管理这群凉州人,那他恐怕压不住董卓的余部,等过上几年之后,董卓的余部就会渐渐的恢复实力,到时候,不止王允,整个朝廷恐怕都危险了。
所以,倒不如趁着董卓余部没什么战斗意志,只想投降的时候,去冒险和他们打。这样,既能保证自己把持朝政的位子稳如泰山,还有可能趁机消灭掉董卓的余部。
所以,王允拒绝了李傕的投降,坚决要弄死李傕。
李傕见王允不让他投降,心中大惊,就准备解散自己的部队,各自逃生。
故意解散自己的部队,让自己的实力全部消失,其目的说白了还是想要投降。李傕想要向王允表明一个态度:你看,我的部队都解散了,我手下连个人都没有了,我对你造不成什么威胁了,所以你也没必要杀我了。
这一行为,有点像当年王允把董卓请到家里来喝酒,故意支持董卓篡位一样,就是想要表达自己对他已经没威胁了。
董卓的另一个余部贾诩见了,就反对道:【诸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缚君矣。不若诱集陕人,并本部军马,杀入长安,与董卓报仇。事济,奉朝廷以正天下。若其不胜,走亦未迟。】
贾诩这个提议还是很正确的。在此时,李傕打王允虽然风险很大,但其利润也很高。一但打赢了王允,李傕郭汜就可以奉朝廷以正天下(就像后来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样),成为新的把持朝政者!
万一打输了,也不要紧,反正大家本来就是要死的人了,怎么死不是个死?倒不如去拼了。
在任何的利益搏斗中,死亡都是一个谁都忍不了的最低底线。就像李傕,只要不死,他把部队全都解散了,当个光杆司令他都愿意。可惜,王允连活着的权利也不给他,硬要逼着他死。
左右都是死,本钱已经赔到不能再赔了,预算这个项目的结果已经烂到不能再烂了,那就不如拼了,去撞撞运气。
所以,李傕等人散布谣言,劝凉州人:【徒死无益,能从我反乎?】白白死了,倒不如爽上一把再死!所以,大家就都造反了。
在路上,这群凉州人疯狂的杀烧抢掠——反正他们都要死了,死之前当然是能怎么爽就怎么爽了。
贾诩则是打着给董卓报仇的名义,拉起了一支敢死队。
为什么贾诩要给董卓报仇呢?不是因为贾诩和董卓的感情有多好,而是因为这样可以让别人更清楚自己应该怎么站队。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想帮董卓报仇的人,未必是和董卓有什么感情的人,也有可能仅仅是董卓死后,被王允影响了利益的人。
这群人也想要推翻王允,这就和贾诩‘帮董卓报仇’这个目的重叠了,贾诩一喊出这个口号之后,大家就知道了:我们可以一起合作,因为我们的利益是一致的。
所以,李傕郭汜打到长安的时候,被王允影响了利益的李蒙,王方等人立刻就偷着打开了城门,让李傕成功的进入了长安。
李蒙和王方这群人之所以要背叛王允,其主要还是因为李傕打过来的时候,打的旗号是给董卓报仇,而不是别的什么理由。
给董卓报仇这个旗号,就让李蒙等人很明显的知道了李傕来长安的意图,和自己到时候应该怎么站队——李傕是帮董卓报仇的人,而自己这群人并不是董卓的仇人。所以,李傕把持朝政之后,就只会对付王允吕布这群仇人,而不会对付自己这帮子和董卓没仇的人。
王允当权,会影响李蒙王方的利益,李蒙王方获得的利益是负的。
李傕当权,则不会影响李蒙王方的利益,就算李傕不重用李蒙王方,李傕也绝对不会像王允一样去对付他们,因为他们并不是董卓的仇人。
这样看,李傕当权的话,李蒙王方获得的利益至少是平的,不亏不赚的,不可能变成负数。再加上他们以前和李傕关系也不错,分分钟上位也是正常的。
所以,李傕一来,李蒙王方就立刻暗中帮助李傕,为李傕的胜利铺下了道路。
这一切,全都是贾诩计谋的功劳,贾诩轻轻一句话,就基本上给李傕奠定了胜利的基础。贾诩一句帮董卓报仇,就已经让李傕等人赢了一半了。
当然,李傕郭汜的军事水平也很高,在当时,都有人认为李傕郭汜的军事水平比孙坚都要强!再加上有人替他们开门,李傕很轻松的就打败了王允和吕布。
本来要死的一群人,在贾诩的计谋下,一下子就成为了国家总理级别的人。从这之后,就再也没人敢小瞧这个没什么名望的贾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