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所以,王允必须要杀死蔡邕,避免蔡邕把自己的龌龊事给写出来。所以,王允说道:杀蔡邕,是为了:【不可令佞臣执笔于幼主左右,使吾等蒙其讪议也。】

杀蔡邕,是为了不让吾等受到后世的坏评论,是为了不让后人知道我们真实的样子,只知道我们被修改过的光明的样子,让我们光明伟大的形象可以一直流传下去。

第五十八章:蔡邕哭董卓之谜。

王允执意要杀死蔡邕的真实原因,我们在上一章已经分析的清清楚楚了。

现在,我们再回到之前的问题:蔡邕为什么要在这么敏感的时期去哭董卓呢?这不是故意找死吗?

答案就是:蔡邕知道自己一定要死了,所以他就故意找死,然后给自己留下一个光明伟大的形象!

大家先不要惊讶,还是听我来慢慢分析。

首先,蔡邕就算是不去哭董卓,他被王允杀死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

这里面有着两点原因。

原因一:蔡邕是写史书的,并且蔡邕是个很有影响力的写史书的,王允害怕蔡邕会把自己那些龌龊事写进史书,所以王允一定会对蔡邕不利。

原因二:蔡邕原本是跟着董卓混的人,董卓死后,很多跟着董卓混的人藏在家里,都被王允和吕布找出来给打死了。那么,就算蔡邕不是写史书的,就凭他当年跟着董卓混过很长时间这一点,也很有可能会被王允和吕布给杀死。

蔡邕是和王允不一样的,王允好歹是一方面支持董卓称帝,另一方面又策划暗杀董卓的事情。如果说董卓是个大坏蛋的话,那么王允最多是个亦正亦邪的两面派,还算不上绝对的坏人。

但蔡邕却是一直跟着董卓混的人,也没做过什么反对董卓的事情,并从董卓身上获得了大量的好处,已经被完全定义成了董卓的走狗。

也就是说,就算蔡邕不找死,不管蔡邕去不去哭董卓,他也差不多要被杀死了。

能保住命,当然都想好好的活下去。但是,如果命已经保不住了,那么就只好尽量让自己死的有价值了。

历史上有一些人为了求一个青史留名,流芳千古,就算能活,也要去故意找死。对蔡邕来说,命也保不住了,还留下一个董卓走狗的恶名,这个显然不是蔡邕希望看到的。所以,故意找死,但能留下千古美名,这个对于必死的蔡邕来说,算是很赚的。

如果说,在大部分官员的反对下,王允宁愿失了人心,也要强行杀了蔡邕,保护自己后世的形象。那么,身为历史记录者的蔡邕,就绝对会比王允更看重自己后世的形象。

那么,蔡邕是怎么维护自己在后人眼中的形象的呢?让我们慢慢来看。

蔡邕哭董卓的时候,王允怒道:全天下都知道董卓是个大坏蛋,你为什么还为他哭!

对于这一问题,蔡邕早有准备,所以蔡邕回答的十分有水平。

蔡邕说道:【邕虽不才,亦知大义,岂肯背国而向卓?只因一时知遇之感,不觉为之一哭,自知罪大。愿公见原:倘得黥首刖足,使续成汉史,以赎其辜,邕之幸也。】

你看,蔡邕这番话说的有水平吧?

蔡邕的才华名震天下,全天下都知道采用是个大才子,蔡邕这一生最大的污点,就是跟着董卓这个权臣混过。所以,蔡邕开口第一句话,就是先证明自己的忠义,说道:【邕虽不才,亦知大义,岂肯背国而向卓?】

蔡邕说了:我完全知道国家大义,怎么会帮着坏蛋董卓呢?

蔡邕这句话一流传下来,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蔡邕没跟着董卓混过,蔡邕分得清是非黑白。

不信,你现在在马路上问一个路人:你觉得蔡邕是个怎么样的人?

只要这个人知道蔡邕,他绝对会觉得蔡邕这个人还不错!他根本就想不起蔡邕这个人,居然还跟着大坏蛋董卓混过!

蔡邕的第二句话,则是提高了自己的个人品德:他为什么要冒死趴在董卓身上哭?因为董卓原来对他不错,所以蔡邕明知要死,也要来哭一下董卓,这就是一种名仕之风。

同时,蔡邕这句话也格外强调了一点:我为什么哭董卓?不是因为我跟着他混,更不是因为我和他是一样的人,仅仅是因为他对我不错而已。他对我不错,不代表我和他是一样的人!

蔡邕的第三句话,则是拔高了自己的历史形象,说你搞残了我不要紧,你砍断我腿也不要紧,我不怕死,但你不要杀我,因为我想留下我的性命,来完成大汉的史书。

你看,这句话一说出来,蔡邕的形象立刻就伟大了,他的那种为了后世能看到真正的历史,宁愿被砍断双腿的形象就立刻起来了。说的夸张点,他简直像是被阉了还坚持写史记的司马迁一样伟大!

你看,蔡邕的这段话,说的有水平吧?本来他就是个跟着董卓混过的怕死之徒,可这段话一说出来,他就变成了:知道国家大义,宁死也要写完史书的圣人。

所以,蔡邕在明知必死的情况下,就去冒死哭董卓了——反正左右是个死,留下坏名声死,当然不如留下好名声死。

蔡邕死后,王允似乎看穿了蔡邕的诡计。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后来的王允也是这么做的,王允抄袭了蔡邕的创意。

后来李傕郭汜打败了吕布,杀进长安城的时候,吕布拉着王允一起逃跑,王允本来能跑,但他就是不跑。

为什么王允不跑呢?按照利益来讲,因为两点。

原因一:王允就算跑出长安城,也绝对没什么前途了。

王允和吕布不一样,吕布多少还有点自己的兵马,并且个人能力也不错,吕布跑出长安城之后,还是有前途的。

就像后来,吕布一出长安,就在袁术手底下当官了。后来混啊混啊,还混成了徐州老大。

可王允就不一样了。

王允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完全是靠着自己的家族,官职,名望和朝廷里的心腹在把持朝政。一出长安城,这些东西就完全没用了。

就像是王允的官职啊,他的影响力啊等等,完全没用的,根本没有诸侯会看得上——你别说王允这个司徒了,你就是皇帝,在某些诸侯们眼里完全没用,更何况一个司徒?

就算是有人收留了王允,也绝对是像挟天子那样把王允当成一个傀儡对待的,没人会真心的把自己的地盘让给王允,让王允来当老大的。

所以王允逃出长安城之后,是完全没前途的。再加上王允得罪人那么多,逃不逃的,也就没什么分别,早晚要死。

原因二:既然横竖是个死,那么就不如像蔡邕那样,留个千古美名再死!

吕布要王允走,王允就大义凌然的说道:【若蒙社稷之灵,得安国家,吾之愿也。若不获已,则允奉身以死。临难苟免,吾不为也。为我谢关东诸公,努力以国家为念!】

后来李傕郭汜杀进来了,要杀了王允,王允又说道:【董贼之罪,弥天亘地,不可胜言!受诛之日。长安士民,皆相庆贺,汝独不闻乎?逆贼何必多言!我王允今日有死而已!】

你看,王允临死的时候说的这番话,比蔡邕说的还有水平!史官记录下了王允这番话之后,后人绝对会被王允的爱国之心所感动,会认为王允是个大英雄。这样,就很少有人会记的王允本来是个什么样的人了。

所以说,王允不跑是对的。王允如果跑出了长安再被杀死,或是跑出了长安之后,混得很惨,到最后再凄凉而死,那王允就是脑残了。

就像蔡邕如果没去哭董卓,而是直接被王允给干掉了,就不会有人觉得蔡邕冤枉一样,因为蔡邕本来就是董卓的走狗。

横竖是个死,躲避一番再死,就显得很被动,一副不得不死,想活都活不下来的样子。可如果自己故意找死的话,就显得自己很有气节了——不是我跑不了,而是就算我能跑,可为了国家,为了大义,我也不跑!

所以,蔡邕故意找死之后,他的目的达到了:蔡邕在史书上,正面评价还是多于负面的,很少有人追究他跟董卓混的事情,大部分人都是夸赞他。

王允故意找死之后,他的目的也达到了:他生前最担心史官把他写臭,担心史官把他的那些龌龊事给写进史书。但当他故意找死之后,史官却都是这么评价王允的:

【史官有诗赞曰:王允运机筹,奸臣董卓休。心怀家国恨,眉锁庙堂忧。英气连霄汉,忠诚贯斗牛。至今魂与魄,犹绕凤凰楼。】

请注意:三国演义中,大部分人死了之后,都是后人有诗赞曰,唯独王允,是史官有诗赞曰。

为什么?因为让史官觉得自己是个忠臣,这正是王允故意找死的真相。而别人,则都是被人出奇不意杀死的,不是故意找死的,所以只有王允在乎史官的看法,别人死之前都没想那么多的。

所以,别人死后都是后人有诗赞曰,唯独王允死后是史官有诗赞曰,这正是:求仁得仁。

老不读三国——曹铜爵揭秘三国演义》小说在线阅读_第6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曹铜爵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老不读三国——曹铜爵揭秘三国演义第6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