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攥紧了权力,控制了大臣,嘉靖没打算带头干好工作,他把心思花在了另一项事业上——修道。

道教究竟是什么?我也不知道,不过这一点儿都不重要,只要知道,它有一个修炼目标——长生不老。所谓儒家修性,道家修命,嘉靖正是看中了这一点。

修道,说好听点,叫养生,说难听点,叫乱嗑药。

他幻想通过搞道教研究,吃各种仙丹,打破生物学规律,从而长生不老,永久掌握权力,呵呵,这也只能是幻想了。

为此,嘉靖不惜花费重金建造宫室,高薪聘请各路道士为他炼丹作法,还经常举办各种道教活动。所谓上有所好,下必趋之,皇帝能业余时间修道,官吏就敢上班时间炼丹。各地纷纷效法,这种纯粹的封建迷信活动,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国与家经不起这样的挥霍。

其中,在举行斋醮(道教仪式)时,为了便于向上天汇报工作,需要写祝文烧掉,于是就有了青词。因为是用朱笔写在青藤纸上,故称为青词。

开始时,青词是由道士所写,但是道士文化水平有限,写出的青词文采不行,往往另嘉靖很不满意。因此,他将这一项工作交给了亲信大臣。殊不知,此举将早就一批人。

不管政务能力怎么样,有许多大臣以写青词获了宠。嘉靖朝中后期入阁的大学士,都擅长写青词,其中有四位还是靠写青词发家的,人称“青词宰相”。徐阶、高拱都是写青词的高手。

如此低级趣味的事竟然折腾成这样。看吧,乱搞封建迷信,害人终害己。

写了这么多,那么热闹的事儿,徐阶人呢?他没掺合吗?之所以把主角晾在了一边,是因为在大礼议中压根就没见着徐阶的身影。不过,以他的性格,不跟着疯狂一把,很难。

嘉靖三年(1524)九月初三,徐阶的父亲徐黼病逝。他满怀悲痛,只得放下工作,回乡丁忧。

我们来算一下时间,徐阶是嘉靖二年九月去的北京,到此时满打满算,有一年的光景,恰好是第二波议礼风暴的时间。

作为一名翰林院的新人,徐阶的日常工作也就是抄抄写写,研读一下中央文件,平日里多是跟一些文人士大夫有谈笑往来(有声士大夫间)。再者初来乍到,老师家人的叮嘱还犹在耳畔,做事比较谨慎,碰上事情不明不白,不敢瞎掺和。

再来看护礼派的官员们,个个都是久历官场、生猛无比。现实摆在那儿,官场是最讲究资历的。说得糙一点儿,此时的徐阶就是一官场菜鸟,连跪哭请愿的资格都不够。

退一步说,按照明朝制度,除科道言官外,言官五品、外官三品才有资格上朝,其他官员有什么特定事务也能朝见。我们经常看到电视剧里一个县令就能在朝堂上慷慨激昂,好像是大模大样,你别当真。所以说,闹事的那一天,徐阶很有可能就没上朝。

不管怎么说,大礼议中各派人物明争暗斗,左顺门前廷杖流血。徐阶是亲眼见识到了,也想到了一些,没卷进去,还好幸运地躲过去了。因为在这次议礼风暴中被整倒的官员,就在黑名单上挂了号,几乎无人翻身。

九月,徐阶离京,匆忙赶回松江奔丧。

父亲去世,母亲显得苍老了许多。想起父亲的音容教诲,徐阶不禁悲从心头起,衰麻哭泣。听说徐阶回来了,聂豹再次前来吊唁,并劝解他保重身体、节哀顺变,时间长了,徐阶渐渐平和下来。

世界太吵,家里总是最安静的。紧绷的神经松弛下来,陪陪母亲,读读诗书,做些琐事。

闲处光阴易过,日子这样一天天地过去。

嘉靖四年(1525),老师聂豹调任监察御史,巡按福建。离开了华亭县,之后聂豹升浮不定,直到嘉靖二十九年(1550),由时任礼部尚书徐阶推荐,聂豹召回朝廷,担任兵部右侍郎。

就是在这一年,一个礼部尚书怎么会有这么大能耐?看到后面就知道了。

说到北京外城,正是从这时开始修建的,是为了防御蒙古人。记载上说,几年后就完工了,然后聂豹加封为太子太保。实际上远没有,当时只修了南边的一段城墙,就没钱了。因为经费被嘉靖拿去修宫殿去了。

于是,就把这段城墙跟北京城连接起来。原北京城是内城,这段城墙围起来的,就是外城。这也就是为什么老北京城是个“品”字形,这样也就把北京分成了南城(外城)和北城(内城)。不过,现在的城墙已经拆没了,看不见了。

两年后,聂豹升任兵部尚书。他尽职尽责,请求修筑北京外城,选才用将,在军事国防上小有建树。

嘉靖三十四年(1555),由于直言反对赵文华祭告海神和开放沿海互市,聂豹受到降俸二级处分。之后,他上疏请求致仕,一直闲居到嘉靖四十二年(1563)去世。聂豹跟徐阶在朝中真正共事的时间不长,这些后面就不多赘述了。

嘉靖六年(1572),守制期满,徐阶携妻子返回北京,去吏部报到,继续在翰林院供职。

阔别三年,朝廷上上下下仿佛换了个模样,当年那批人不见了,出现了许多新面孔。这一切都是拜张璁所赐。

议礼成功之后,张璁是平步青云、官运亨通,可他看谁都不顺眼。虽然身份提高了,但本质一点儿没变——依然是小人。

小人往往更聪明,所以容易得志,可就是境界不行,所以永远做不成大事。没见他干出什么值得称道的政绩,只是当年在大礼议中踩过他的官员纷纷下了课。比如那位上海县令郑洛书,当时担任监察御史,由于不听他比划,也只能卷铺盖走人。

或贬官,或革职,或流放,就连已经致仕了的杨廷和也不放过,被定为罪魁,硬是削籍为民。剩下的官员大都改换门庭,投靠了张璁。

嘉靖六年(1527)十月,张璁升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

没做过翰林竟也入了阁,官职不低了,可整人工作依然没完。不久后,张璁丧心病狂,将矛头对准了一位大人物——杨一清。

在大礼议中,杨一清曾支持过张璁。此时,他担任内阁首辅,是张璁的顶头上司。张璁可不管这些,上下其手,一通阴谋诡计耍下来。终究在两年之后,张璁将杨一清挤出了朝廷,独揽大权。

自议礼以来,张璁的整人工作无意中开了一个极坏的头。

内阁变成了权力竞技场,整完别人,再被别人整。此后的内阁成员不再是和衷共济,而是你死我活,纷争不断。它直接导致了一个结果,行政效率低下,很多工作就在无休无止的扯皮中耽搁了。

唯有最天才、最智慧的人才能治好大礼议的后遗症,并打开这个死结。

内阁倾轧,起于张璁,终于张居正。

嘉靖九年(1530)十二月,张璁上疏提议,他认为孔子祀典不合礼法,应该除去王号(孔子封为文宣王),并降低配享。

张璁似乎议礼议上了瘾,整完活人,又把火烧到了孔圣人的坟头上。

三个首相的故事——徐阶的隐忍、高拱的傲骨、张居正的勃发》小说在线阅读_第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任平生如是说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三个首相的故事——徐阶的隐忍、高拱的傲骨、张居正的勃发第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