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3.没有出路

明治天皇崩御于1912年,大正天皇崩御于1926年;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北洋时代结束于1928年。明治时期相当于后鸦片战争时代,大正时期相当于北洋政府时代,昭和时期相当于蒋介石独裁时代。

中国近代史总给人某种压抑感,面对那一错再错的历史,即使最豁达的读史者也会生出几分幽怨,进而冒出许多“假如”:

假如1894年北洋水师战平日军,

假如1898年光绪皇帝变法成功,

假如1908年慈禧太后病体痊愈,

假如1913年宋教仁躲过暗杀,

假如1915年袁世凯没有称帝,

假如……

戊戌变法的失败和预备立宪的流产,恐怕是以上遗憾中最令人遗憾的部分,这两大事件给人以功败垂成之感。近些年来,不少历史作家撰文指点这两段历史,他们提出了清廷所犯的若干个错误,似乎只要不犯这些技术性错误,中国将如日本一样进入君主立宪的“美好时代”。

在甲午战败后很长一段时间,时人并不像今人这般反日,日本当时的角色是榜样而非敌人。当时很多中国人都相信,以我中华地域之广、物产之丰、人口之众,只要政体改革到位了,追赶小日本就跟玩儿似的。可惜,这种愿望在二十世纪始终没有实现,中日差距不但没有拉近反尔更远,于是中国人产生了深深的自卑感。日本人在民国建立后加紧蚕食中国,国人对日本人的怨恨感于此时生根,并随着中国的长期落后像野草一样疯长。

当下,若不能给予明治大正时期的中日历史一个合理解释,我们恐怕永远不能从那种畸形的自卑感和怨恨感中解脱出来。

在近代,中国始终是一个被动者,我们的行为陷入了“刺激——反应”模式。洋务运动就是应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反应,其目的很明确:借助西方科技提升中国军力。洋务运动的声势场面搞得颇为壮观,但其革新范围至为有限,甚至未涉及军制改革。所谓的“洋务”不过是“洋器”,所谓的“洋务运动”不过是花钱买西洋装备。在洋务运动初期,中国政治精英认为中体西用足矣,但随着运动的深入,一线大员逐渐意识到洋务运动的不足。

甲午战争充分暴露了中国体制的无能。从某种程度上讲,甲午之战不是中日之战,而是李日之战。李鸿章以其私人势力对抗整个日本,其惨败无可避免。

李鸿章用“裱糊匠理论”解释洋务运动的失败,他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是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既然大清这座破房子已经难以修补,那就干脆把它拆了重建,不过地契不能换。戊戌变法在这种理念下展开,大张旗鼓地搞了103天,搞得鸡飞狗跳。康有为通过《日本变政考》将明治维新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告诉了光绪帝,但他刻意省略了戊辰战争,还篡改了多处史实,他让光绪帝误以为明治维新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明治维新的过程充满了暴力,明治政府的诞生就是暴力的产物,其后暴乱不断,明治十年(1877)朝野双方还打了一场内战。这么大范围的变革,涉及各阶层浮沉,怎么可能你好我好大家好嘻嘻哈哈地就成功了呢?

洋务运动不能成功在于它不够深入,而戊戌变法不能成功在于它太过深入。若执行康有为的变法方案,则八旗绿营和文官集团全部作废,不但科举制要停止,农业税也要货币化。这等于是全盘否定现行制度,既然如此,还保留满洲皇帝作甚?

后人经常批评光绪帝懦弱,说这小子要是有种做了老慈禧,没准戊戌变法就成了。光绪之所以承继大统,是因为他是慈禧的外甥。坐上龙椅后,他既是慈禧的养子,又是慈禧的傀儡。光绪从小就被驯化成乖乖仔,他连选皇后都不能做主,他要是有主见早就被废了。更何况,光绪从小接受儒家教育,以自身孝道表率天下。在历史上,李世民杀兄弟,顺治帝杀叔父,康熙爷杀权臣,但有一个弑母的吗?整个帝国的人际关系靠儒学来维系,在价值谱系中,“孝”甚至比“忠”重要。假如光绪真的杀了慈禧,那他就自绝于天下了,又拿什么改革呢?

的确,四年后,老慈禧亲自将康梁政改全部拾起并付诸实施。可读者不应忘记,这一切都发生于庚子之后。黄仁宇先生说:“及至1900年夏天,上端成了一种专制魔王,既愚昧无知,又缺乏自信,下端则成了无法管制的暴民。”历史会为它自己寻找出路,1900年它借助八国联军降服了专制魔王和无知暴民。庚子之后的慈禧的确真心改革,她的理智告诉她:立宪是图存的唯一道路。不过,慈禧在临终前事实上推翻了预备立宪。在立嗣问题上,她排除了更开明、更能干的候选人,执意立一个娃娃为储君。试想,满洲贵族内部都不能分享权力,他们又怎么可能真心向外人分享权力呢?

孙中山早就看出满清之不可依靠,他在甲午战争当年就打出了排满旗帜。孙中山从小接受西式教育,他的英文很好,这就使他很容易接近海外华侨。孙中山的信徒都是社会精英,他们凭借一腔热血不断策划斩首行动,但无一成功。孙党逐渐认识到,仅凭一己之力难以有所作为,于是他以思想为武器向清廷新军渗透。1911年,湖北新军稀里糊涂地引爆了反清大革命,而这支队伍是洋务运动领袖张之洞的政治遗产。在辛亥革命中,革命党并不是主宰力量,北方的袁世凯和南方的立宪派成了政治主角。

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经过太多流血,内战范围仅限武汉三镇,这个新政权与其说是打出来的,还不说是谈出来的。南京临时参议院依靠权谋强加给袁世凯一个内阁制,这个号称“最先进”的政体不但不能解决当时中国的问题,反尔使其更糟。袁世凯和孙中山又因宋教仁案而干戈相向,袁世凯借机解散国会修改约法,当起了终身大总统。袁世凯的独裁算不得倒退,当时正需要一位政治强人。可惜,袁世凯矫枉过正,他的称帝行动葬送了他的声誉和生命。袁世凯一生务实,临了虚了一把,这让人想起曹操的名言: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

袁世凯是一个能干的官僚,但不是一个雄悍的独裁者。他缺少大久保利通那样的蛮不讲理和献身精神,他肩负了一个秦始皇式的使命,却改不掉八面玲珑的官僚习气。财政上的困窘更是让袁世凯英雄气短,他不得不向洋人伸手并向日本人低头。

北洋时代是一个过渡期,旧体制已经解体,新体制尚未确立,军阀们在各自的地盘里像黑社会一样维持着秩序。西方列强在这些武人中寻找着各自的代理人,他们也是这帮军阀的大债主。为了争夺地盘,军阀之间互相混战,这既消耗了他们的实力,又消耗了他们的威信。

孙中山以反军阀为旗号获得了民意,全国青年精英纷纷投奔广州黄埔,蒋介石又依靠政治手腕获得了本土金主的支持,南京国民政府这才有了号令四方的本钱。

1928年冬,东北军阀张学良降下了北洋时代的五色旗,升起了南京政府的青天白日旗,中国在形式上再次统一。蒋介石可算个政治强人,与袁世凯不同,蒋是军人出身,他更加雷厉风行,而且具有献身精神。可是后来的历史告诉我们,蒋介石仍然难以替中国打开局面,他的政权甚至比不了1873年(明治六年政变)后的大久保政权。

回望历史:1898年,中国没有出路;1912年,中国没有出路;1928年,中国仍然没有出路。

走向癫疯——大日本帝国的崛起与崩溃》小说在线阅读_第3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迟玉德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走向癫疯——大日本帝国的崛起与崩溃第3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