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的地点在宫外,在北京的内城里,有很多专门“挂舀子”的场所,那些吃“刀子匠”行业的师傅们,他们就是负责招募太监的人。但是,由于来应聘的人太多了,这些场所都要严格挑选,他们只选择那些长相敦厚老实的,手脚麻利灵活的。说句寒碜的话,要是人家看不上,您连“挨一刀”的资格都没有。
除此之外,即使被相中了,要是没有“担保人”替你负责,你就是再有钱,这些“刀子匠”行业的师傅们也不干,这要是出现了医疗事故,谁来负责?怎么负责?
即使这样,即使如此的艰难险阻,也有很多“有志青年”投身到宦官事业中,既然国家机关不管,俺们就自行了断,以表示自己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决心。以明朝为例,每年都有数千名自行“了断”的人,但是朝廷不招,这些人就无法进宫,因为了断了,这些人的脸面也没了,他们也无法回家,只能在京城混,最后这些奇怪的北漂们越来越多,甚至严重影响了京城的社会稳定。为此,明政府还曾颁布一条神奇的法令:“未经许可,不得擅自阉割。”
可见,当上太监,也是需要极大运气的。
既然太监就是干苦力的劳工,为什么还要赋予他们权利呢?这个问题,也得问皇帝。
要知道,太监全是穷苦人,有钱人谁干这个职业?天天累得跟三孙子似的,还要受广大群众鄙视。所以但凡家境好的,家里有点儿钱的,都会让孩子读书,好参加科举考试,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就是因为科举考试,皇帝的烦恼来了。要知道,在朝廷当官的这些人,全都是经过四次考试,踩着无数人的脑袋,经历无数次尔虞我诈的斗争,一步一步爬上来的,他们全是这个国家的精英,是最聪明、最狡猾、最优秀、最有手段的人,且绝不是什么善类。
反观皇帝,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跟这帮老油条们打交道,以他的智商水平,只能重在参与了。
我们可以把国家比作一个公司,因为一个人管不过来,为了解决企业问题,企业需要通过科举考试招聘人才,并聘请这些精英当总经理,协助自己管理国家。
一个王朝初期的老板,都是太祖、太宗这类的人物,这些老板有胆识,有魄力,而且极其生猛。总经理碰上他们,只能老老实实地去干活,要不就会被炒鱿鱼,甚至用命去抵违约金。但是,到了后面,老板换成了只会虚张声势的高干子弟,下面的总经理就会蠢蠢欲动了,这在经济学上叫作“代理问题”。
眼看局势就要被打乱,总经理就要取代董事长的位子,公司的董事长怎么办呢?好办,找一个听话的人,分一部分权力,去牵制公司总经理,这样就行了。而这个人,不要求太高的学历,太高的本领,只要听话,好使,这就够了。
在皇帝身边,最听话的人,当然就是太监。因此,皇帝就把太监拉上政治的舞台,成为自己的助手,替自己和文官集团拼命,协助自己统治这个庞大的帝国。
从那以后,太监、皇帝、大臣这三种人,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微妙的权力铁三角。有的时候,皇帝用太监去打压文官,也有的时候,皇帝用文官去打压太监,而下面永远在斗争,上面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这就是让太监掌权的真正目的。
在明清两朝,宦官机构共分二十四个衙门,分为十二监、四司、八局。而只有十二监的首领,才能被称为“太监”,被人尊称为“公公”,而其他的人,全是下人,只能称其为“奴才”。
这十二监分别是司礼监、御马监、内官、司设监、御用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尚衣监、印绶监、直殿监、都知监。根据职位的不同,这些太监受到的重视程度也不同,重则权倾朝野,轻则宛如鸿毛。
比如说司礼监,这个机构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拥有替皇帝预览奏章、颁发奏折的权利。一旦皇帝偷懒,或者昏庸无德,这些太监完全可以取而代之,成为这个国家最高的权力者,真正做到权倾四海、威震天下。
事实上,明清两朝所有的著名太监,如王振、刘瑾、冯宝、魏忠贤、安德海、李莲英等,全部出自司礼监;如果要办个太监展览馆,司礼监的画像肯定最多。
如果没有进入司礼监,而是进了御马监,那也同样风光无限。要知道,这个御马监,可不是孙悟空的弼马温,这里不管马,而是掌管天下的兵符。换句话说,老子拥有全天下的兵马,兵权在手,谁敢不服。
司礼监和御马监,一文一武,成为最为显赫的太监部门,也成为所有太监梦寐以求、朝思暮想的地方。
要是分到了其他部门,比如同为十二监的“直殿监”和“都知监”,那就惨了。因为这两个监虽然名字响亮,但它们只管一件事:清洁卫生。这两个监不仅条件艰苦,连个办公室都没有,自然没有人看得起,这样的部门也无法吸引更多的人才。
但是,即使太监们多么的风光无限,他们也要记住自己的本职工作,为皇家服务。而服务的对象,就是皇帝的女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