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旨进京
因为剿灭太平军有功,左宗棠被封为浙江巡抚;后来因为镇压捻军等起义有功,左宗棠被封为军机大臣、上书房行走;最后,当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慈禧太后一高兴,就晋封他为“二等恪靖侯”。
要知道,一等就是“王、侯”了,自康熙时期三藩之乱后,任何一个汉人都不能封王或封侯,所以对于左宗棠而言,他已经官至极品、位极人臣了。
对于左宗棠而言,虽然自己不断升官发财,但是他清楚地知道,如果不是胡雪岩在他背后默默地付出,玩儿命地奉献(真掏银子呀),那么自己也不会有今日之成就。所以左宗棠在不断高升的时候,一直没有忘记胡雪岩的相助之功,也一直想好好地犒劳胡雪岩一下。
话虽如此,左宗棠想提拔一下胡雪岩,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这种裂土封侯、加官晋爵的事情,不是左宗棠说了算的。这是朝廷的事情,是慈禧的决定。但是,我们都知道,麻烦不断的慈禧太后,可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要是她高兴了,那什么事情都可以;反之,要是她不高兴了,那不仅什么事情都黄了,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总之,摊上这么一个难伺候的主儿,在没有“万全”的把握前,左宗棠是绝对不能动手的。
我们也应该知道,中华民族有一个世界“著名”的陋习——不遵守约定。如果我们找一个外国人办事(最好是德国人),只要是对方答应了,不管这件事情有多难,他一定会去办;反之,要是我们求一个中国人,刚开始的时候,对方满口答应,还表示立刻打电话或者写介绍信,但是过了几天,或者是几个月后,却完全是音讯全无,彻底没有了下文。
更可气的是,要是碰见了这种事情,你还无处发火,因为对方一定会说:“哎,你不要着急吗,我一直在办,再等几天……”最后,要是拖得时间太长了,他一定会说:“你怎么那么认真呢?我只是碍于情面才这样讲的,你怎么能够当真呢?”
可见,要想让中国人真心实意地帮助自己是多么不易!这需要你把要求放在脑海里,考虑怎样的方式最有效、什么样的时机最合适,然后等那个最合适的“机遇”到了,才能达到一击必中的效果。
当左宗棠平复新疆,奉旨进京的时候,他清楚地知道,自己苦苦等待的“机遇”终于来了。
在面见慈禧太后时,左宗棠开门见山说道:“我之所以能够收复新疆,除了依仗大清列祖列宗的庇佑,皇帝的四海威严外,还必须要感谢一个商人。”
一听这话,慈禧太后立刻来了精神,她不解地问道:“爱卿何出此言,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商人,居然有这等的本事?”
左宗棠继续说道:“此人姓胡,名光墉,是杭州城的一个商人。他听说我要向洋人银行贷款后,就立刻与我同去,最后借到了这笔款项。”
听完这话后,慈禧太后不屑地说道:“区区一个商人,哪里有这种本事,你这是在夸大其词,借机邀功吧?”
左宗棠立刻回答道:“太后您有所不知,如果咱们去跟外国银行贷款,外国人根本不答应,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相信朝廷,怕咱们无力偿还;但是让商人去借,那效果就不一样了。这位杭州商人胡雪岩,他以自己的全部资产为担保,以所有身家性命为抵押,这才说服那些洋人,最后借到了这笔巨款。所以我才能顺利出征,新疆这才得以顺利收复。”
说完这番话后,左宗棠趁热打铁,再三告诉慈禧太后,如果没有胡雪岩,这个仗根本打不下来,所以胡雪岩的功劳很大,不输给任何冲锋陷阵的将领。最后,左宗棠上书朝廷,他在奏折中这样写道:“胡雪岩,商贾中奇男子也,人虽出于商贾,却有豪侠之概。”
在左宗棠这些死磨硬泡、反复念叨后,慈禧太后开始对胡雪岩产生了兴趣。她答应了左宗棠的请求,并下了一道懿旨:“命胡雪岩立刻进京,听候封赏,钦此。”
那么,胡雪岩在听到这封懿旨后,又会作何行动呢?
北京,我来了
当听到这封懿旨后,胡雪岩是既高兴又害怕。胡雪岩高兴的是,左宗棠顺利收复新疆,朝廷肯定会看在左宗棠的面子,给自己一些褒奖;但是,反过来说,胡雪岩害怕的事情,正是如何获得这些褒奖。
由于长期在江湖漂,所以胡雪岩清楚地知道,这位慈禧太后,不仅非常情绪化,还非常不好相处。此人高兴起来,你叫她干什么都可以;要是她不高兴了,慈禧太后会直接说一句话,一句让人异常激动的“千古名言”:
谁要让我一时不痛快,我就让他一辈子不快乐。
摊上这么一个主子,要是哪句话说错了,连天命都没有机会听了。
除此之外,胡雪岩此次进京,还要面对左宗棠的死对头李鸿章。要知道,从投靠湘军、军火之争,再到现在的海防、陆防的政见不和,多年来他们一直争论不休,双方积怨颇深,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虽然现在因为左宗棠的得势,李鸿章只能选择忍让,但是收拾不了关、张,我还收拾不了刘备?李鸿章斗不过左宗棠,但是收拾一个胡雪岩,还是绰绰有余的。
可见,慈禧太后的喜怒无常,李鸿章的潜在威胁,这些都让胡雪岩发自内心地恐惧,惊恐不已。
何况,大家都知道,中国人办事,完全是“可大可小”,这里面的学问太深了。就拿胡雪岩进京领赏来说,往“小”了说,一切顺利,慈禧太后看在左宗棠的面子,给了胡雪岩一些嘉奖;但是往“大”了说,一句话不合,直接惹怒了慈禧太后,咔嚓一下,自己这条命就算完了。
而且,往“深”了说,自古君心难测,伴君如伴虎。要知道,君主从来都是为自己着想,他们是标准的“人面兽心”,不惜把任何生命和感情当作棋子,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个世上,相信什么也别相信冷血皇帝的话。
如果慈禧太后是“卸磨杀驴、兔死狗烹”的话,胡雪岩不就彻底“中计”了?要知道,在中国历史上,那种皆大欢喜的例子,可是少之又少;而这种忘恩负义的事情,倒是可以堆成山。
综上所述,胡雪岩此去京城,真是命悬一线、凶多吉少呀。
但是,如今事已至此,不去就是抗旨,这是要株连九族的,所以胡雪岩绝对不能临阵退缩;况且,自从破了胡家“永世不得为官”的祖训后,胡雪岩的内心深处,就一直渴望建功立业,获得封赏。
去,一定要去,管它是刀山火海,还是龙潭虎穴,老子都要走这一遭。
在决定计划不变后,胡雪岩开始了一系列充分的准备。回想当年,自己第一次面见左宗棠的时候,我就既卖粮,又送钱,还收买了他的亲信王德榜;如今,我要去见大清最高的老板,还是小心点为好。
俗话说:“小心驶得万年船”。这绝对是一句大实话。
在出行前,胡雪岩首先召集了自己所有的亲朋好友,并且告诉他们:“我此去京城,必定凶多吉少,万一情况有变,我遭遇了什么不测,你们一定要记住,自己的性命最重要,大家一定要散财保家,先把家保住,再去赚钱。”听到胡雪岩这句话后,我就不禁要问了,人活着世上,到底是钱重要,还是命重要呢?人这辈子最痛苦的事情是:人死了、钱没花了。人这辈子最最痛苦的事情是:人活着、钱没了。这个问题,成为了我们所有人的“阿喀琉斯之踵”。但是,我在胡雪岩这里,却找到了最完美的答案。胡雪岩清楚,如果他身上有很多的钱,却一不小心掉到了水里,他会去抓钱还是抓水里的木头?当然是木头!这就叫此一时彼一时。对于钱这个东西,胡雪岩一直看得很开,他一再叮嘱,不管怎样,一定要把性命保住,钱可以未来再赚,命却只有一条。俗话又说:“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也绝对是一句大实话。就这样,胡雪岩交代了自己的身后事,选择了胡氏企业未来的继承人,就这样“风风光光”地上路了。据说,胡雪岩在出发前,还准备了一个动身的“仪式”。
什么仪式呢?就是胡雪岩穿戴整齐,抱抱老婆儿子,孝顺一下金老太太,交代清楚谁还欠我多少款,我还欠人家多少钱,我的私房钱藏在哪里之类的,最后诀别而去。而胡雪岩在前面走,他的老婆孩子就在后面哭,那个架势,除了人还是活的,就和开追悼会差不多。
在这种背景下,胡雪岩开始了自己的北京之旅。那么,这趟进京面圣,对于胡雪岩来说,到底是福还是祸呢?没有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