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太大了,就算酒后写出来,也说明这个人是非常非常的不安分的。我们倒不必要自己来解释这首诗,我们看看黄文炳是怎么评价这首诗的,我们可以批评黄文炳把这个诗抄了去,然后借此想升官发财,非常非常的损人利已,但是他对于宋江的这首的诗的判断是没有错的,因为黄文炳这个人,本身就是施耐庵先生创作的:“黄文炳看了冷笑。正看到宋江题《西江月》词,并所吟四句诗,大惊道:“这个不是反诗?谁写在此?”后面却书道“郓城宋江作”五个大字。黄文炳再读道:“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冷笑道:“这人自负不浅。”又读道:“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黄文炳道:“那厮也是个不依本分的人。”又读:“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黄文炳道:“也不是个高尚其志的人,看来只是个配军。”又读道:“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黄文炳道:“这厮报仇兀谁?却要在此生事!量你是个配军,做得甚用!”又读诗道:“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黄文炳道:“这两句兀自可恕。”又读道:“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黄文炳摇着头道:“这厮无礼,他却要赛过黄巢,不谋反待怎地?”再看了“郓城宋江作”。黄文炳道:“我也多曾闻这个名字,那人多管是个小吏。”
自负、不依本分,这个评价对宋江来讲恰当不恰当?太恰当了,而后看到“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黄文炳说这厮无礼,他却要赛过黄巢,不谋反待怎地?
是啊,黄巢是什么人?宋江拿黄巢来自况,问题太大了。
所以宋江自己把自己坑了,如果说梁山上有些人上梁山,比如鲁智深,上山很亏的话,宋江是一点不亏的,他的命运,是他自己作出来的。
而后江州劫法场,为什么这时候宋江就愿意上梁山了呢?
诸君,事情闹这么大,死这么多人,全宋朝的人民都知道是因为梁山人马要救宋江闹的,他不上梁山能怎么的?
到这里为止,宋江就正式上山了,而宋江在山上的一系列作为,如果我们要一一来解读的话,那就等于是把大半部分的水浒重抄一遍,实在无这个必要,这里我们只重点来聊几点,第一个就是宋江之所以能够团结梁山大多数人的问题,那么我们前面聊了这么多,单就宋江来讲也已经接近两万的文字,想来大家也很清楚了,宋江这个人的人情功夫很到家,另外由于宋江有着宏图大志,他不甘于当强盗,又希望能够干一番功名光宗耀祖的抱负,所以他得到了所有朝廷降将的支持,因为人人都想招安啊。
一个团体能够抱团,最原始的形态一定是基于共同的利益。为什么人人都跟宋江走?
因为他代表梁山的很多人,单靠术,是做不到这点的,宋江能够让这么多人服他,跟他,是他一直积累的声望,同时最关键的一点,是他走的路,是梁山很多人都想走的。
小子幼年读水浒,总想象要是宋江一伙人不受招安,跟大宋对抗到底,会是什么情况?是不是这些“好汉”们结局就不会是死得七零八落?
年长后就发现,这种假设根本不存在,除了李俊、公孙胜、燕青这几个早早就给自己谋好退路的人,对于招安与否不太在意外,除了李逵这个一心只想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杀人痛快的人极力讨厌招安外,梁山上的大多数人都是希望招安或者倾向招安的,即便是阮氏三雄,他们起义的目的也无非就是日子过得好一点而已,而能够当官,光宗耀祖,何乐不为?
这里就直接牵涉到第二个问题,宋江上山后的梁山寨主问题,晁盖这个人我们之前聊过,他是很反感招安的,晁盖和宋江的理想抱负是完全不同,他虽然二,但是他劫生辰纲的目的,主要就是因为生辰纲是不义之财,所以当他认定朝廷奸邪当道之后,他是无论如何都不愿意和高俅蔡京这伙人,同朝为官的,更别说还要受这伙人的管辖了。
武松的情况和晁盖比较类似,虽然初期他不反对,但是最后他是很失落的,一方面,他很认可宋江,开始也很信任宋江在和送他去二龙山分别时说的:“不须如此。自古道:‘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兄弟,你只顾自己前程万里,早早的到了彼处。入伙之后,少戒酒性。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撺掇鲁智深、杨志投降了。日后但是去边上,一刀一枪,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我自百无一能,虽有忠心,不能得进步。兄弟,你如此英雄,决定做得大事业,可以记心。听愚兄之言,图个日后相见。”但是在经历了征讨辽国,没有封赏,而征讨方腊之后,梁山众人死了三分之二,自己也断了一条臂膀后,他的心也就冷了。
晁盖在打曾头市时,曾头市为什么叫曾头市?这里有学者曾经解读过,这里暗喻宋江和晁盖争夺头领。那么我们看看晁盖打曾头市时助力是很少的,除了早期的几个弟兄,连吴用这时都已经到了宋江这边,我们聊吴用时已经说过,他的抱负和宋江是很像的。换句话来讲,吴用和宋江是一路人,晁盖,从开始的时候就不是,可怜的晁盖只是宋江和吴用的踏脚板而已。
宋江上山后,曾有一回书叫:“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在这一回书中,就已经写明,宋江和吴用会形成共识:“宋江看时,可长五寸,阔三寸,厚三寸,不敢开看,再拜祗受,藏于袖中。娘娘法旨道:“宋星主,传汝三卷天书,汝可替天行道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去邪归正。吾有四句天言,汝当记取,终身佩受,勿忘勿泄。”宋江再拜,愿受天言。娘娘法旨道:遇宿重重喜,逢高不是凶。外夷及内寇,几处见奇功。宋江听毕,再拜谨受。娘娘法旨道:“玉帝因为星主魔心未断,道行未完,暂罚下方,不久重登紫府,切不可分毫懈怠!若是他日罪下酆都,吾亦不能救汝。此三卷之书,可以善观熟视,只可与天机星同观,其他皆不可见。功成之后,便可焚之,勿留在世。”
为什么会这样写,我们前面聊过,梁山是一定要受招安的,不受招安,则整部水浒的架构和主线,将无法串联,不受招安,则水浒就会被误解为只是一伙强盗的故事。受了招安,则写的是当时的世间百态了。另外很关键一点,不受招安,梁山就会真正的完蛋,降将迟早是会闹事的。而很多人不是因为宋江要招安,也压根不会投降梁山。而后的三败高太尉,打败童贯,这些都是积累谈判资本而已。
九天玄女这段,妙的是只可与天机星同观,天机星就是吴用了,梁山人物里面,只有吴用和宋江的出场,一开始写明的志向是最像的,所以这里倒不是因为吴用聪明,而是因为两人压根就是一路人。所以和天机星同观,是最合理的。
在梁山早期的领导层里面,宋江和吴用已经抱团,而公孙胜是早就想跑了,他本来出来的目的也只是因为生辰纲太过分了,搜刮民脂民膏也就罢了,还招摇过市,不劫你劫谁?所以他是早就心不在梁山的。
也就是说梁山的早期领导层里面,晁盖是完全孤立的。真正让晁盖出离愤怒的导火索,除了金毛犬盗马来献给晁盖,让晁盖觉得自己的威望完全在宋江之下,场面已经失控外,更重要的是晁盖中箭的前一回《吴用赚金铃吊挂宋江闹西岳华山》发生的事情,宋江见到宿太尉时:“一行众头领都到山上,宋江下马入寨,把宿太尉扶在聚义厅上当中坐定,众头领两边侍立着。宋江下了四拜,跪在面前,告复道:“宋江原是郓城县小吏,为被官司所逼,不得已哨聚山林,权借梁山水泊避难,专等朝廷招安,与国家出力。”而后在救了鲁智深和史进后,“一行人离了华州,上船回到少华山上,都来拜见宿太尉,纳还了御香、金铃吊挂、旌节、门旗、仪仗等物,拜谢了太尉恩相。宋江教取一盘金银相送太尉;随从人等,不分高低,都与了金银;就山寨里做了个送路筵席,谢承太尉。众头领直送下山,到河**割了一应什物船只,一些不少,还了原来的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