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用这里故意这样问三阮,是试探三兄弟的肝胆,而后见三兄弟都有雄心,又怕这三人不够义气,做不得机密事,所以故意再用去劫晁盖来进行测试:“吴用道:“小生这几年也只在晁保正庄上左近教些村学,如今打听得他有一套富贵待取,特地来和你们商议,我等就那半路里拦住取了,如何?”阮小五道:“这个却使不得。他既是仗义疏财的好男子,我们却去坏他的道路,须吃江湖上好汉们知时笑话。”吴用道:“我只道你们弟兄心志不坚,原来真个惜客好义。我对你们实说,果有协助之心,我教你们知此一事。我如今现在晁保正庄上住,保正闻知你三个大名,特地教我来请你们说话。”
好了,吴用到这里确定了阮氏三雄是有原则,有底线,有野心,敢杀敢干而又急需用钱的人,那么这时候也就表露了自己此行的真正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韩非子说侠以武犯禁,而运用法家治国的古代封建帝王也始终都非常反感侠士的存在,原因在哪里?
正是因为这伙人胆子大,什么都敢干,而且呢,有能力,有原则,讲义气,有血性,这样的人一两个人还不足惧,但是一旦这伙人抱团,在义气或者其他共同的利益驱使下,那将会非常的危险,导致社会的不安定,严重的还会危及统治的稳固。也正是为此,历朝历代都对侠客是严厉打击的,那么作为一直心怀大志的吴用来讲,他同样是非常明白这一点的。
在经过测试发现三阮有原则,有对金钱的渴望,有满腔的义气和热血后。他立刻说三阮入伙。可以说在生辰纲小聚义的人里面,以及早期的梁山里面,真正核心的战斗力就是三阮,他们够狠,而且能力非常强,能够跟官兵在水上正面抗衡,正是因为梁山初期有三阮这样的核心战斗力存在,梁山才会不断壮大,而后无论是吴用还是宋江,在选拨人才时也均是秉承这一思路,而这一思路,是历史上所有江湖组织的核心用人模式。梁山的崛起模式,非常类似于帮派的模式。
帮派一般初期均是在暗处活动,就好比梁山如果不是四面环水,那梁山很难在初期扛过官军的围剿,而三阮就好比暗处活动单兵作战能力极强且服从组织安排的个人,非常适合在初期执行重要任务。
“次日天晓,去后堂前面列了金钱、纸马、香花、灯烛,摆了夜来煮的猪羊、烧纸。众人见晁盖如此志诚,尽皆欢喜,个个说誓道:“梁中书在北京害民,诈得钱物,却把去东京与蔡太师庆生辰,此一等正是不义之财。我等六人中但有私意者,天地诛灭,神明鉴察。”六人都说誓了,烧化纸钱。”
至此,晁盖战斗力极强的团队正式形成,在义气的框架下,这个组织单兵作战能力可能远不及杨志,即便是赤发鬼刘唐也未必是三代将门之后的杨志的对手,但是论团队作战能力和组织性,这个团体是所有水浒里面出场的小团体里最强的。这个团队组合完爆王伦的早期梁山,朱武的少华山、桃花山、白虎山、分成三股势力的揭阳三霸、甚至鲁智深、武松、杨志的二龙山,在人源配置上也比不上这个团体。
为什么这么讲呢?
我们来看这个团队组成,这里的六人加上稍迟一点的公孙胜和白胜,晁盖给团队带来了名气,吴用能够出谋划策,公孙胜是个人能力极强,而且带有使命性来做事的人。刘唐是为了钱什么都能干的猛鬼,三阮是草莽侠客,极具血性和战斗力,而且必要时候,他们能够舍命,这就非常可怕了。再加上一个跟着混但是有作用的鸡鸣狗盗之徒白胜。
晁盖的集团,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帮派团队模型,不同于二龙山的每个人单兵作战能力很强,没有团队配合,晁盖团队已经可以进行战术配合作战,所以为什么是晁盖这伙人做大,除了施耐庵先生为了剧情安排的考虑外,人员配置来讲,这伙人能够发展壮大也是非常合理的。
那么说回吴用,六人聚义后这时公孙胜出场,这里有个非常有意思的情节:“公孙胜道:“此一套富贵,不可错过。古人有云:‘当取不取,过后莫悔。’晁保正心下如何?”正说之间,只见一个人从阁子外抢将入来,劈胸揪住公孙胜说道:“好呀!明有王法,暗有神灵,你如何商量这等的勾当!我听得多时也!”吓得这公孙胜面如土色。”
诸君,这里吴用为什么要吓公孙胜呢?
同样的行为,有些人是有意,有些人是无意,吴用这里可不是闲得无聊恶作剧故意吓一下公孙胜然后可以开心大笑一场啊!
为什么要吓?
道理说穿了很简单,我们不妨试想,如果公孙胜的本意是来坑晁盖的,那么吴用这样吓他,他会不会面皮变色?
当然不会,这一吓对于判断公孙胜的真实来意非常关键,公孙胜如果不是自己真的想劫生辰纲,他是不会被吓个半死的。所以这里我们能看到吴用的术可以说是非常到位的,吴用可不像晁盖这个大老粗,一心只要豪爽作风,公孙胜说有富贵要送给晁盖,晁盖这个马大哈立刻就透露了自己的心思,哎呀,原来原来你说的也是这个事啊,我们早就在准备了。诸君,公孙胜万一要是公门中人,或者是对晁盖有其他目的人,那晁盖是不是完蛋了?
所以吴用这一吓,除了试探公孙胜外,还有另外一个作用,一旦公孙胜反应不对,他说得好嘛,明有王法,暗有神灵,你如何商量这等的勾当!立马反过头来倒打一耙,把公孙胜送去报官。
所以如果要评论梁山真正厉害的人物,吴用绝对是一个,他武艺怎么样书中没有描述,但是这个人见机和反应都实在是太快了。客观讲,他当个教书先生,确实是非常不适合的,一方面他的才干无从发挥,另外一方面,他心不正,也教坏了小孩子。
那么一路聊来,我们就会发现,为什么很多人写书,怎么也达不到施耐庵先生的高度?
原因很简单,艺术来源于生活,这些细节如果自己不明白,是根本写不出来的。
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水浒中虽然没有写吴用如何对晁盖不敬,但是显然是非常清楚晁盖的深浅了,这也为了后来吴用在晁盖和宋江的一把手争夺上彻底倒向宋江,埋下了伏笔。
而后几人商量取生辰纲:“晁盖道:“吴先生,我等还是软取,却是硬取?”吴用笑道:“我已安排定了圈套,只看他来的光景,力则力取,智则智取。我有一条计策,不知中你们意否?如此,如此……”
诸君,前面我们曾经分析过晁盖团队,也就很好理解吴用之所以敢说力则力取,智则智取了,吴用太清楚这个团队的实力了,剩下的,就看一下对方是什么情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