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迷心窍之阎婆惜财迷心窍之阎婆
中国这个地方,非常大,大到有一个词语专门来形容,叫幅员辽阔。而在这片土地上除了共同的中华文化外,又包含着许多不同的地域文化,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比如山东多英雄,燕赵之地多慷慨悲歌之侠士,又比如对于湖南这个地方在晚清就曾有湘人不尽死,则华夏不亡的说法。那么西南地区的四川又是另外一番景象,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特点和独特的生活氛围经常造就奇人逸士,很多高人就喜欢跑到这个天府之国来隐居。
在很多年前,也搞不清是四川还是江西,传说出现了这样一部书,书名叫做《上下策》,这部书有上下两本,具体来历已经很难考证,在民间传说比较广,据说一个人只能学习其中一本,否则会全家暴死。上策保富贵,但是学者无后。下策呢?可以荣后代,但学者一生凄苦。学会的人能看人生,解生死。
这本书是伪作与否,真实情况如何,我们且不去管它,但是这个传说道出了一个非常简单又十分重要的道理。
也就是我们前面多次聊过的,人不能占全,而如果人的贪念太重,不安于本位,就会被迷了心窍。
所以老话叫做鬼迷心窍。贪财的则叫做财迷心窍。
那么对于鬼迷心窍以及财迷心窍这两种情况,施耐庵先生同样在《水浒传》这部巨著中做了精彩的描写。
先来看阎婆惜的母亲阎婆是怎么一个因果,说的是宋江看到晁盖一伙劫生辰纲案发,自己一边思考一边在街上闲逛,这时候就遇到了阎婆:“走不过三二十步,只听得背后有人叫声:“押司!”宋江转回头来看时,却是做媒的王婆,引着一个婆子,却与他说道:“你有缘,做好事的押司来也!”宋江转身来问道:“有甚么话说?”王婆拦住,指着阎婆对宋江说道:“押司不知,这一家儿,从东京来,不是这里人家,嫡亲三口儿。夫主阎公,有个女儿婆惜。他那阎公,平昔是个好唱的人,自小教得他那女儿婆惜,也会唱诸般耍令;年方一十八岁,颇有些颜色。三口儿因来山东投奔一个官人不着,流落在此郓城县。不想这里的人,不喜风流宴乐,因此不能过活,在这县后一个僻净巷内权住。昨日他的家公因害时疫死了,这阎婆无钱津送,没做道理处,央及老身做媒。我道:‘这般时节,那里有这等恰好?’又没借换处,正在这里走头没路的,只见押司打从这里过,以此老身与这阎婆赶来,望押司可怜见他则个,作成一具棺材。”
阎婆惜一家是怎么个来龙去脉呢?和金翠莲家比较像,也是因为投奔人不遇,那个年代没有手机,通信不便利,所以信息往往不准确,一家人来了后投人不着,这里又没办法糊口,也是屋漏偏逢连雨,阎婆家当家的又得病死了。留下这母女两是生活没着落,同时穷得连棺材钱也没有出处。
那么宋江这个人,及时雨他不光是动心眼的及时雨,为什么很多人同样是花钱与人结交,别人就不信他,就觉得是要有所图或者是利用?
道理很简单,宋江花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习惯,做得非常自然和真诚,而且他功利性其实并没有这么强,虽然李逵这些人他很看重也带有功利性,但是更多的是他平时的积累形成了很真诚的与人结交习惯。看到这里想来有朋友要大跌眼镜,宋江真诚?
小子这里说的真诚,指的是宋江已经深入到骨子里的花钱行为已经让他完全出于本能意识了。这就和练搏击的人要达到一定层次一定是形成本能的条件反射一个道理。小子前面提到过的,那个天然萌的姑娘也是一样的道理,她最开始是装萌,卖萌,但卖萌卖到后来,已经一举一动都是天然萌。
那么我们来看对于这个显然没有多少利用价值来求助的阎家母女,宋江会怎么处理?帮,当然会有利于他一贯乐善好施的名声,但是单是帮还不彻底,看看宋江怎么做的:“宋江道:“原来恁地。你两个跟我来,去巷口酒店里,借笔砚写个帖子,与你去县东陈三郎家,取具棺材。”宋江又问道:“你有结果使用么?”阎婆答道:“实不瞒押司说,棺材尚无,那讨使用?”宋江道:“我再与你银子十两,做使用钱。”阎婆道:“便是重生的父母,再长的爷娘,做驴做马,报答押司。”宋江道:“休要如此说。”随即取出一锭银子,递与阎婆,自回下处去了。且说这婆子将了帖子,径来县东街陈三郎家,取了一具棺材,回家发送了当,兀自余剩下五六两银子,娘儿两个,把来盘缠,不在话下。”
诸君,难怪宋江会人人都说他好了,他考虑得到别人的难处啊!宋江不但解决了棺材的问题,还主动问阎婆,有钱花没有?有钱操办丧事没有?
所以阎婆感动不感动?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所以她说:“便是重生的父母,再长的爷娘,做驴做马,报答押司。”
一方面,有钱自然好办事,另外一方面宋江是确实做得很到位的,对比整部书来看,柴进和晁盖可能都比宋江富有,但是待人接物却绝对没有那么到位。
“忽一朝,那阎婆因来谢宋江,见他下处,没有一个妇人家面,回来问间壁王婆道:“宋押司下处,不见一个妇人面,他曾有娘子也无?”王婆道:“只闻宋押司家里在宋家村住,却不曾见说他有娘子。在这县里做押司,只是客居。常常见他散施棺材药饵,极肯济人贫苦,敢怕是未有娘子。”阎婆道:“我这女儿长得好模样,又会唱曲儿,省得诸般耍笑,从小儿在东京时,只去行院人家串,那一个行院不爱他!有几个上行首,要问我过房几次,我不肯。只因我两口儿,无人养老,因此不过房与他。不想今来倒苦了他。我前日去谢宋押司,见他下处没娘子,因此央你与我对宋押司说,他若要讨人时,我情愿把婆惜与他。我前日得你作成,亏了宋押司救济,无可报答他,与他做个亲眷来往。”
也是无巧不巧,有天阎婆上门答谢宋江,发现宋江还没结婚,于是动了心思要把阎婆惜嫁给宋江当娘子。那么这里的阎婆是为了感恩还是为了财呢?其实小子个人倒倾向于兼而有之,何况阎婆母女在这个地方无依无靠,阎婆惜给了宋江,等于有宋江帮扶,等于母女俩就有了依靠和容身之地。这样一切从实际利益考虑的婚姻在古代大量存在,所有对于现在有些改编的影视剧非要演绎一下阎婆惜和宋江的爱情,这个小子个人是看到就换频道的。
没有爱情嘛,哪有爱情?以实际利益为结合的婚姻就算会有爱情,也只是以爱情的名义结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