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生之地巧星玉臂匠金大坚
作为和萧让一起被骗上梁山的人物,金大坚代表的,是技术匠人,这一类人都心灵手巧,今天我们讲的建筑设计师等其实都是属于传统里的匠这一类,靠的是手艺活吃饭,永远都有市场和需求。尽管也有一些传统的行当已经渐渐消失,比如补鞋匠,修锅匠等,但更多的高级手艺人在新的时代出现,如服装设计师,建筑师,室内装潢师,只要技术够好,艺术修为够高,自然是如同玉臂匠的名字金大坚一样,没有比这个赚钱更牢靠的了,安道全行医,他首先得是济世救人的心在前,因为中医的特性就决定了没有一颗精诚的心,根本无法学好中医,那玉臂匠则不同了,不存在这么多的条条框框,吃的是手艺饭,收的价钱对得起自己的手艺,而且这些行当是只要自己好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修炼,就会不断提高的行业,所谓有努力必有回报,技艺提高到一定层次,金饭碗非常的牢固,这也正是玉臂匠名字叫金大坚的由来。施耐庵先生对于玉臂匠显然是非常看好的,所以有赞诗一首:“凤篆龙章信手生,雕镌印信更分明。人称玉臂非虚誉,艺苑驰声第一名。”至于梁山排位高不高,压根不重要,他是又一个因祸得福,到梁山镀金后,直接因为手艺好,在内府御宝监为官去了。
总结:艺术人生虽然不会像英雄豪杰一样叱咤风云,纵横四海,但他们的人生同样是精彩和值得赞许的,得大地之巧,匠心独具者,亦是富贵之人。
人道之祸起萧墙地勇星病尉迟孙立
作为出现在《宋江三十六人赞》里的人物,病尉迟孙立到了水浒里却有点出人意料的被挤出了天罡星之列,相信这倒不是施耐庵先生故意贬低孙立,因为三十六人赞里面最早的三十六人和水浒的天罡三十六人,出入主要是两个,一个是晁盖,一个是孙立,这两人都是早期的三十六人,而到了水浒里面,天罡星里面由两个重要角色公孙胜和林冲换掉了两人,所以很多朋友通过各种派系斗争分析来论证为什么孙立这样高的武艺,却只排到地煞,个人觉得是没必要的。因为水浒在小子个人看来,本身就不是为了谈派系斗争的书。水浒原著里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作者没有写到梁山的任何内讧和内部派系不和,除了晁盖和宋江争夺山寨之主时有过,后面在招安时由于朝廷的方式不妥当也有过不和谐的声音,其他地方并没有任何细节表明了梁山有派系斗争的情况。
所有在聊到孙立时,关于派系斗争之类的话题,这里小子就不聊了,我们在前面聊薛永时,曾经说过病大虫未必就是课本上教我们的使动用法,使老虎生病,那么这里病尉迟的含义是什么呢?
最早的三十六人赞里是这么描述孙立的:“病尉迟孙立,尉迟壮士,以病自名,端能去病,国功可成。”可见在原始蓝本里面,第一个病是使动用法,第二个呢?则就是毛病的病的含义。意思是孙立这个人,自负能够和尉迟恭比肩,但是呢,毛病还是有的,真的能够做到像尉迟恭一样,那国功是可成的。那么水浒里面,孙立这个角色要描写的是什么一类人,或者是什么一类情况呢?
施耐庵写书时沿袭了孙立有重大缺陷,但能力同时也相当突出的特点,至于为什么孙立没有被放进天罡里面,只能说三十六个人满了,换谁施耐庵先生都不舍得,放弃林冲和公孙胜,那显然不可能,天罡三十六人,是施耐庵先生写的重点三十六类人和问题,而且孙立的问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所以实在是没地方摆,还是放到地煞吧,而且还赋予了孙立相当强的武艺,这样自然就能显现出来了。
孙立的问题是什么呢?
他在全书最重要的两次,也是登场时的两次表现,全都是围绕被亲戚朋友拖下水展开,第一次是他自己被拖下水,和孙新顾大嫂一起劫狱,丢了自己的前程,成了反贼。第二次他则是作为卧底把自己的师兄弟栾廷玉拖下了水,拿下了祝家庄。
那么聊到这里,孙立要反应的问题其实就已经非常明显了,一个人能力再强,也要非常小心自己的裙带关系,否则再勇他也是等不了天的,在历史上多少高官权贵自己是小心翼翼的,但是呢?
被情妇、亲戚、朋友拖下水的比比皆是,聊到这里我们就不能不说曾国藩了,曾国藩这一点做得非常出色,诸君,小子非常纳闷为什么人们看到曾国藩的家书,第一反应就觉得是写给清朝的统治者看的,当然了,各人自己怎么想,这个小子无权干涉,但是小子个人的观点是,为什么不积极一点,我们不排除曾国藩是做表面文章的可能,但是仔细看曾的家书就会发现,修身齐家,他是真正做到了的。
他的亲戚朋友,在他的教导下,在他自己置身高位,如同累卵,功高震主的情况下,丝毫没有给他添麻烦,这是什么情况?
是他没有亲戚朋友吗?
当然不是,所以儒家思想讲,修身齐家,修身之后,是要紧跟着齐家的,有人直接跳跃一步,修身之后直接治国行不行?
可以啊,你别成家,没有亲戚就没事。
因为你位高权重的时候,是一定会有人找你办事的,这时候办还是不办?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过去读书人的理想,今天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治国平天下这个不是需要我们去考虑的,有党在,我们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就行,其他的相信党,就没错。但是这里可以换一种发展模式,修身齐家置业如何?
你有钱了,置业了,穷朋友穷亲戚来投靠你,让你帮忙找工作,这还是小事,你有势力了,家人仗着你的势在外面惹事生非,最后谁来收拾这个残局?你的孩子觉得家里有钱有势,在外面欺负人,这些最后谁来埋单呢?
所以孙立的写作目的,聊到这里也就很清楚了,顾大嫂道:“伯伯在上,今日事急,只得直言拜禀:这解珍、解宝被登云山下毛太公与同王孔目设计陷害,早晚要谋他两个性命。我如今和这两个好汉商量已定,要去城中劫牢,救出他两个兄弟,都投梁山泊入伙去,恐怕明日事发,先负累伯伯,因此我只推患病,请伯伯、姆姆到此说个长便。若是伯伯不肯去时,我们自去上梁山泊去了。如今朝廷有甚分晓,走了的倒没事,见在的便吃官司。常言道:‘近火先焦。’伯伯便替我们吃官司坐牢,那时又没人送饭来救你。伯伯尊意如何?”孙立道:“我却是登州的军官,怎地敢做这等事!”顾大嫂道:“既是伯伯不肯,我们今日先和伯伯并个你死我活。”顾大嫂身边便掣出两把刀来,邹渊、邹润各拔出短刀在手。孙立叫道:“婶子且住!休要急速行,我从长计较,慢慢地商量。”乐大娘子惊得半晌做声不得。顾大嫂又道:“既是伯伯不肯去时,即便先送姆姆前行,我们自去下手。”孙立道:“虽要如此行时,也待我归家去收拾包裹行李,看个虚实,方可行事。”顾大嫂道:“伯伯,你的乐阿舅透风与我们了。一就去劫牢,一就去取行李不迟。”孙立叹了一口气,说道:“你众人既是如此行了,我怎地推却得开?不成日后倒要替你们吃官司?罢,罢,罢!都做一处商议了行。”
孙立真是无可奈何,他就算勇如尉迟恭,到了这份上,还跟自己家里人动手不成?
好在顾大嫂和孙新这一对夫妻是明白人,不算太坑,登州小集团,是水浒里面生还人数最多的小集团,孙立最后也得了善终。
总结:易经的奥秘之一,在于卦象的演变可以从内部开始变,也可以从外部开始变。从外变的,一般来讲我们容易看到,会引起重视。内部变的,往往就哭笑不得,只能感叹祸起萧墙了。
推而广之,人的健康,何尝又不是如此?癌症这些疾病,往往在被发觉时,就已经太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