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记不清了,以前还在学习时,复制过几段,不过字词章句从来不是关键,十个层次(这里也感谢这位从未谋面的朋友,在人生道路上曾经给予的指点)
白手:就会打个动作之类的,其他什么都不懂。这个程度下到公园里跳太极操的大妈,上到赛场上跳太极舞的运动员,只要对武术动作的真实含义和养生功效与窍诀一无所知的,都在这个阶段。这个级别指会点武术竞赛套路的人,如果是练现代搏击的,就是刚会做基的招式,却不知道这些招式怎么用的人。
生手:能比较到位的达到外形的要求,但是一旦实战,动作基本上是散的,平时拆拳能明白的用法在实战中不能灵活自如的运用,也不很明白实战和练习之间的变化和不同。这个阶段就算是生手。生手就算是具备一定搏击能力的人了,可以在实战中不断磨练,我们能看到的一般对搏击实战有浓烈兴趣的爱好者,但却没有真正传承的人,多数都在这个水平线上。他们对付一两个没受过什么特别训练的,也很少打架的普通人绝对没什么问题,基本上也会有一些爱好者跟着他们学习。但是生手要是遇见一些没练过武术,但是经常打架斗殴的地痞流氓,所谓惯打,一般是赢不了的。所谓乱拳打到老师傅,这样的老师傅很可能就还是个生手而已。
所以看到这里,诸君想来已经明白术和道的差别了,这个分层合不合理且不谈,但是对于很多朋友热心的道和术的问题,这个体系是非常贴切的。说到底,就好比很多“武术大师”,每天之乎者也的,和人比划,教徒弟,貌似也是很厉害了,但是真的遇到经常打架的流氓,这时候还赶不上趟。
刚才的那位朋友,如果您有了道,是不会经常吃亏的,除非你想吃亏。因为那是非常小概率的事件。不止武术这个行当,我们大多数人在自己的行业里,都停留在白手到生手的层次,尽管您可能自己已经在带团队了。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让我们吃亏的是什么层次的人呢?
如果按武术的划分,就是熟手,这一层次在武术上来讲就是惯打,比如街头经常打架的流氓,他们或许练过或许没练过,但是实战经验丰富,在气势上胆量上以及术的实用上完全秒杀白手和生手。
放在生活中来说,白手和生手顶多能够跟你吹牛时吹得天花乱坠,生手也确实有一点点心得,但是他们掌握的一些东西,不过就是商业包装出来的书籍教的一些告诉你如何去成功啊,成功致富学啊之类的。
聊到这里,诸君,这都还只是术啊,离道差了老远老远。这个问题本来不想谈的,但是最近的很多私信发现,很多朋友的提问大违我写帖子的初衷,纷纷觉得自己有道了,需要的只是术。朋友们,你们需要术没错,但是不代表你们有道了啊。道包含了术啊。好,再往下看。
散手:散手就是真正的懂实战打法的人,通常也是惯打,但是比惯打要厉害,可以说是训练有素的惯打吧,因为他们比惯打有更系统的训练体系和用法,这个就比一般爱好者强很多,是外行中的顶尖了,在一般人眼里就可以算高手了。但是,他们善于运用的,还仅仅是自己的经验,体格,熟练的技巧,对于武术的心法、劲法还是不懂,这属于没有得真传的人,靠的是熟练的打法和强悍的体能与力量。这样的人一般可以达到通常所说的3、5个人进不了身的级别,但是严格的说,对于武术和实战,他们还是门外汉,不是真正的内行。尽管很多人眼里,他们很可能已经是很有人气的师父了。
那么在生活中,如果对应到我们聊的话题术来讲,这一阶段的人,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各种术,在权、钱的滚打中早就形成了自己行业的一套方式方法来盈利和做大做强。这种人如果在小地方,那在地方上往往是有钱有权,是知名的人物了。
这种人他们得道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他们连道的基础,心安的问题都没有想过,尽管他们的物质财富已经足以让很多人目瞪口呆。但他们面对疾病的恐惧,他们对于保健品的天价追求,是焦虑而迫切的,而且一旦山雨欲来风满楼,大树倒下时,他们往往都会受到牵连。最后最坏的结局是人财两空,这一层次,得道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所以小子之前为什么敢说金圣叹层次不高?
原因就在这里,虽然是借武术的层次说话,但是修行的层次,其实咱们也在聊了不是?那么金圣叹在哪个阶段?
他是有名气的师傅罢了。而这种名气,说来可怜,给不了他富贵,保不了他自己的平安,看看金圣叹的死因:“顺治十八年,顺治驾崩,哀诏于二月一日下达吴县,府衙设灵举哀痛哭三日,此时苏州发生了抗粮哭庙。顺治十七年新任吴县县令任维初,私取公粮三千余石,又逮捕交不出补仓粮的老百姓。以金圣叹为首的几个秀才,因同情农民的遭遇,写了“揭帖”到哭灵场所控告县官,金圣叹将矛头指向包庇部下的巡抚朱国治,朱国治大为震怒,逮捕了倪用宾等五名秀才。”
金圣叹的出发点是好的,这是值得赞扬的,但是方式方法对吗?这样做有什么效果?势利点讲,死得有价值吗?他的死,对他同情的百姓有一点帮助吗?
金圣叹是完全的生手级别,连惯打都算不上。
再往后还有初手半手成手(俗手)好手宗师不一一转帖了,因为小子也记不清了。不过层次来讲,是没错的,过了惯打和熟手的层次,这时候有人指路,或者自己明心见性,就会进入真正的初手阶段。这一阶段练的东西就是直指核心了,至于好手的层次,则是当代顶峰了,而宗师就是海纳百川,成自家体系,新开一宗的人物。
所以海纳百川的前提,您得是海啊。
那么我们谈的道,是什么层次呢?至少要到成手的阶段,才会用道。到了好手的阶段,是为得道,得道者是站在时代顶峰或显或隐的弄潮儿。到了宗师阶段,就是开自己之道。
以历史人物举例,宗师级别的,释迦牟尼佛、孔子、老子、墨子、孙子、鬼谷子、庄子、荀子、王阳明、张仲景、诸葛亮、姜子牙、张良、六祖慧能、爱因斯坦、张大千、齐白石、王羲之、管仲、范蠡、郑板桥等等。
好手级别的呢?携带心镜技能的北宗禅开山鼻祖神秀法师、孙膑、王凤仪、刘伯温等等
成手和俗手,是修到一定阶段后,人生不再进阶,所以停留在俗手的阶段,这个时期看到了道,摸到了道,但是离道还有一段距离要走,但也不简单了。
显的如朱熹,虽然也开一代儒宗,但他的东西,层次还是低了。
孔子有道,他想取富贵是有条件的,包括子路颜回这些人,要想做官也是有条件的。所以不存在有道没有术的问题,是选择的问题,诸葛亮也可以不为,但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开一代之宗。小子妄自议论评价前贤,贻笑大方了。只为说明道和术的关系,就此打住。
术道的关系只聊此一回好坏都不负责
借弘一法师的话,“自古仁人志士,以儒济世、以道修身、以佛治心,可谓是智慧通达。”
没有赤子之心,是永远不会踏进道的正门的,又谈什么智慧通达?
荀子曰:“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故道不远人,人自远道,其实人生之道,前贤早已道尽,最后仍然引用弘一法师的话,作为这一话题的结语:“喜闻人过,不如喜闻己过。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论人之非,当原其心,不可徒泥其迹。取人之善,当据其迹,不必深究其心。德胜者,其心平和,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德薄者,其心刻傲,见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弃者众。欲论人者先自论,欲知人者先自知。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欲论人者先自论,欲知人者先自知。人心之术,尽在这一句话。
自知,则心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