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燕雀安知鸿鹄志之天剑星立地太岁阮小二天罪星短命二郎阮小五天败星活阎罗阮小七

学术界习惯把水浒中的梁山故事定义为农民起义战争,在市面上能够买到的《水浒传》里大多数出版前言也均将水浒定义为农民起义故事,但是我们一路聊来就会发现,梁山上的底层人物其实不多,梁山上既有宋江这样的国家工作人员,也有柴进这样的皇室后裔,还有李应这样的土豪地主,以及大量的下层军官和呼延灼这样的官二代。那么是不是施耐庵先生在创作时忘记了我们劳苦大众呢?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阮氏三雄作为全书最为出彩的兄弟组合,在中国的民间有着很广的群众基础,在一些传统评书和续水浒类小说中,生还的阮小七还经常充当主角,比如京剧剧目《打鱼杀家》中,就是以阮小七作为主角来展开故事。那么施耐庵先生是从什么角度来选取这三个渔民进入以水鉴人的水浒当中的?

要解开这个谜,首先还得看水浒的蓝本《宋江三十六人赞》,在这个最早的蓝本中,三兄弟已经全部登场,阮小七的排位最靠前:“活阎罗阮小七地下阎罗,追魂摄魄。今其活矣,名喝大伯。”然后是阮小二和阮小五:“短命二郎阮小二灌口少年,短命何益!易不监之,清源庙食。立地太岁阮小五东家之西,即西家东。汝虽特立,何有吾宫?”

看到这里熟悉水浒的朋友可能发现了,阮小五和阮小二的绰号,在水浒中对比早期的蓝本来说,是对调过来了。

为什么会将阮小二的短命二郎换成了小五的?会不会是作者施耐庵粗心,记错了蓝本,所以在写时弄错了?

答案小子个人倾向是否定的,因为要将短命二郎阮小二记错变成短命二郎阮小五,这是有难度的,显然施耐庵这样做,是故意为之。

那么他的用意何在?

龚开的三十六人赞,内容多为隐语,而水浒在写作时也沿用了这一思路,写了如同没写,故意不表明真实含义,阮小七的赞语是比较好理解的,那么阮小五和阮小二的就读起来难免让人糊涂了,在宋朝,道教非常昌盛,当时民间有一些道教的神话人物有许多故事,比如这个灌口少年,短命何益。灌口指的是灌口二郎,至于当时说的灌口二郎是不是我们现在通俗讲的二郎神,这个有很大争议,而现在能够追溯到的灌口二郎的故事,只知道是秦时李冰治水有功,当地百姓立庙来感谢他,具体为什么有个二郎的说法,无从考证。

好了,阮小二的赞语是不大清晰的,因为当时在民间流传比较广的神话故事,在今天已经无处考证。阮小五的则比较清晰,这句赞语是一句禅机,东家之西,即西家东。也就是似幻非幻,真假无别,所以东家之西和西家之东没有分别,后面八个字话峰一转,意思是这样的人虽然像鲁智深一样英雄,但是在人世上是没有归宿的,也对应了上面一句东西两家无分别。那么聊到这里,我们好像对于阮氏三雄的创作目的还是一头雾水,且不急,《三十六人赞》年代久远,言词隐晦不怕,我们可以拿水浒来对着看,谜底自然会解开。

且说吴用和晁盖要取生辰纲,缺少好帮手,这时吴用歪脑筋一转,想起三个人来:“话说当时吴学究道:“我寻思起来,有三个人,义胆包身,武艺出众,敢赴汤蹈火,同死同生。只除非得这三个人,方才完得这件事。”晁盖道:“这三个却是甚么样人?姓甚名谁?何处居住?”吴用道:“这三个人是弟兄三个,在济州梁山泊边石碣村住,日常只打鱼为生,亦曾在泊子里做私商勾当。本身姓阮,弟兄三人,一个唤做立地太岁阮小二,一个唤做短命二郎阮小五,一个唤做活阎罗阮小七。这三个是亲弟兄。小生旧日在那里住了数年,与他相交时,他虽是个不通文墨的人,为见他与人结交真有义气,是个好男子,因此和他来往,今已好两年不曾相见。若得此三人,大事必成。”晁盖道:“我也曾闻这阮家三弟兄的名字,只不曾相会。石碣村离这里只有百十里以下路程,何不使人请他们来商议?”吴用道:“着人去请,他们如何肯来?小生必须自去那里,凭三寸不烂之舌,说他们入伙。”

由吴用引出了阮氏三雄的出场,阮家三兄弟的都是渔民,这不稀奇,那么吴用为什么会对几个渔民留心呢?

第一,做过私商,有胆子。第二,讲义气,这个讲义气是宋江和吴用这类人最喜欢的性格特质。而且吴用非常清楚,三兄弟虽然是农民,格局可不低,派人去请,人家可不见得陪你玩,得吴用自己亲自去,还要用言语激他。

聊到这里我们要先来复习一下,不少80后中学学过的一篇课文,小子可不是多事,施耐庵先生写的农民,不是一般的农民,又是一般的农民,因为这样的农民,历朝历代都有,草莽之间英雄多,英雄何需问出处?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陈胜甘于一辈子穷苦吗?不甘,更何况他有一生本事,所以这里我们要批评一下宋朝的黑暗了,虽然小子之前闲聊时一直在给宋朝说好话,但是水浒里的宋朝有一个极大的问题,就是很多有能力的人没有机会,没有平台,去实现自己心中的抱负,个人在社会发展的机会不公平。在那个做官讲关系,出路需要有钱财打点的封建时代,杨志报国无门,宋江不甘心小吏而又无法晋升,吴用虽然不是好人,但是客观来讲,这样的人当教书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哪里会好了?在那个时代,人的职业发展前景是极为不公平和不合理的。

陈胜发出“苟富贵,无相忘。”的感叹时,旁边人为什么笑他?

因为在那个时代,一个不识字的农民,想富贵,可能吗?不是绝对不可能,是可能性太低接近于零。所以陈胜为什么最后会悬起直接加速秦朝灭亡的农民起义?

这就是因为一个怀鸿鹄之志的人,没有出路,同时又遇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的外部客观刺激,这时候他会怎么办?

所以秦朝的灭亡,是自己找的,小子不太清楚现代不少人羡慕秦朝对外强盛有啥用,那时代的老百姓苦啊,等级分明,陈胜这样的老百姓,是一辈子没有翻身的机会的。

闲话水浒108种思维108种人生108种结局总有一款适合您》小说在线阅读_第11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冯一楠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闲话水浒108种思维108种人生108种结局总有一款适合您第11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