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太尉拿着提炉,再寻旧路,奔下山来。众道士接着,请至方丈坐下。真人便问太尉道:“曾见天师么?”太尉说道:“我是朝中贵官,如何教俺走得山路,吃了这般辛苦,争些儿送了性命。为头上至半山里,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惊得下官魂魄都没了;又行不过一个山嘴,竹藤里抢出一条雪花大蛇来,盘做一堆,拦住去路。若不是俺福分大,如何得性命回京?尽是你这道众戏弄下官。”真人复道:“贫道等怎敢轻慢大臣?这是祖师试探太尉之心。本山虽有蛇虎,并不伤人。”

这一段写出了洪太尉一有机会,就借坡下驴了,听那个道童这样说,已经能够交差,加上确实被吓得不轻,就打退堂鼓了,而后下山后的真人也说得很清楚,这是祖师在试探太尉之心。

那么这水浒传的开篇,用意就非常清楚了,一是借洪信这个人,来展开一出“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的水浒传。另外一层也就写明了我们大多数普通人之所以往往无功而返和不能成就自己的关键。

说到这里我们就要说说三国和西游了,先说为什么武圣是关公而不是其他人?

不光是因为他忠,不仅仅是因为他有义,更重要的是他的价值观取向符合传统的一贯习俗和标准。

关羽不顾曹操的三日一大宴,五日一小宴,还是过五关斩六将回去跟自己的穷哥哥,什么原因?

道理是一样的,曹操的形式和表面文章是做够了的,但是曹操在关羽死后看到关云长的人头时,笑着问:“云长别来无恙呼?”就已经表明了曹操的真实态度,关公的眼光是独到和犀利的,曹操之所以看中关羽,本质是因为关羽表现出来的忠义,足以让他教育自己的手下,当榜样。而刘备对关羽的态度呢?

关羽死了后,刘备发疯一样伐吴,三国演义,演出来的真正内涵是什么?所以水浒传开篇来个张天师,其实说明了,态度,我们普通人要想上山,去山上看风景,首先就是一个态度。

这也就是古人说的正心和诚意。然后才谈得上修身,没有心和诚,哪里来修身呢?

修不好也无法修的。再多的物质,也比不上一片诚心,就好比关羽宁愿一路流亡,都要跟着刘备而不是给他加官进爵,物质丰富的曹操。

这些旧时代的东西,早就离我们远去了,三国演义要演的义,也早已经被歪解的不知道是什么面目。不过也是好事。糟粕的东西自然会消亡,精华的东西自然也会以它独特的形式继续传承。

张天师在水浒中的出场我们已经聊过,现在来看看智真长老,智真长老走的是和张天师不一样的路线,虽然都是隐,但是也不尽相同,他是寄身于佛门之中的。

而面对不开悟的众僧,他也没有点醒,只是以赵员外会赔钱予以安慰,这其实是佛门中的,渡人和自渡的问题,师父领进门,修行其实在个人。

没被渡的鲁智深,渡了,被渡的众僧呢?却没有一个渡的。

在水浒传中的智真长老,主持的是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文殊菩萨在佛教当中代表的是智慧,而菩萨意为觉悟有情,所以智真智真,其实是得智慧之真,而对于他的徒弟鲁智深,作者取了同辈的法名智深,又安排鲁智深在五台山出家,其实也等同于鲁智深一生的真实写照,鲁智深是个一出场就成就了自己,只不过对这个世间有情,要杀灭所以的妖邪的罗汉,而一个智真一个智深,也暗示无非先后之别,最后正果是一样的。

那么智真长老的出场,除了为了指点鲁智深外作为牵线人物外,深层的含义则是由鲁智深说明了修行的一段公案,渡人和自渡的问题,既有智真长老的点悟,其实还是鲁智深自修。

所以吴承恩在写《西游记》时写美猴王忽然有天有了忧虑,出海去学道时有首诗:“天产仙猴道行隆,离山驾筏趁天风。飘洋过海寻仙道,立志潜心建大功。有分有缘休俗愿,无忧无虑会元龙。料应必遇知音者,说破源流万法通。”

人世界的事,很多时候有缘还是得有分,缘分缘分,很多事情强求不来。不比爱情中的缘分,修行的缘分一方面不可强求,另外一方面也是可遇而可求的,而如何才能有缘分?

书中说得好,立志潜心就是缘分的根基。所以一群和尚,也就出了个半路出家而又杀人放火的鲁智深。鲁智深是信智真长老的,而且也因为长老对他的维护,而有真的师生之情,在被赶下山时,鲁智深这样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豪杰居然说了句:“智深道:“师父教弟子那里去安身立命?愿听俺师四句偈言。”可见师徒的情分。而在罗贯中续书时直接交代,“五台山的智真长老,原来是故宋时一个当世的活佛,知得过去未来之事。数载之前,已知鲁智深是个了身达命之人,只是俗缘未尽,要还杀生之债,因此教他来尘世中走这一遭。本人宿根,还有道心,今日起这个念头,要来参禅投礼本师。宋公明亦是素有善心,因此要同鲁智深来参智真长老。临别时,长老唤过智深赠与四句偈:“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当鲁智深完成了自己该做的事情,杀人放火不易时,这时候点悟他的人自然也就来了,他的师傅早早给他留下了偈子。

所以归根结底,人还是得自己修,自己的事情没有完成,就算有人指点了,当时也是不明白的。

而到经历了该经历的事情,最后明白时,这时候的人生已经圆满,也就是证果的开始,小说里面的鲁智深到这时是坐化了,而在现实生活中这时其实只是新的开始。

罗真人和张天师与智真长老则又有不同,作为公孙胜的师父,造诣自然不凡,但对罗真人的描写更多的是以术来展开,比如李逵斧劈罗真人时罗真人安然无恙,以及传授给公孙胜五雷天心正法对付高廉。一方面罗真人的描写是剧情需要,另外一方面罗真人的存在也指明了修炼的多种途径,在《西游记》中孙悟空请菩提祖师传道时,曾经有细致描写:

“祖师道:“‘道’字门中有三百六十旁门,旁门皆有正果。不知你学那一门哩?”悟空道:“凭尊师意思,弟子倾心听从。”祖师道:“我教你个‘术’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道:“术门之道怎么说?”祖师道:“术字门中,乃是些请仙扶鸾,问卜揲蓍,能知趋吉避凶之理。”悟空道:“似这般可得长生么?”祖师道:“不能,不能!”悟空道:“不学,不学!”

祖师又道:“教你‘流’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又问:“流字门中是甚义理?”祖师道:“流字门中,乃是儒家、释家、道家、阴阳家、墨家、医家,或看经,或念佛,并朝真降圣之类。”悟空道:“似这般可得长生么?”祖师道:“若要长生,也似壁里安柱。”悟空道:“师父,我是个老实人,不晓得打市语。怎么谓之‘壁里安柱’?”祖师道:“人家盖房欲图坚固,将墙壁之间立一顶柱,有日大厦将颓,他必朽矣。”悟空道:“据此说,也不长久。不学,不学!

这里孙悟空一心只要长生不老,所以都不肯学,不过也从侧面说明了修行的多样化,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未必局限于当道士和尚。这里我们毕竟不是聊西游而是聊水浒,就不再展开了。

闲话水浒108种思维108种人生108种结局总有一款适合您》小说在线阅读_第8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冯一楠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闲话水浒108种思维108种人生108种结局总有一款适合您第8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