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道之枯木未逢春地暴星丧门神鲍旭
《水浒传》里面的山除梁山是被作者从太行山脉搬到了山东之外,许多山都是杜撰出来的,如二龙山、桃花山、白虎山等等。而在这些杜撰出来的山里面,枯树山是很独特的一座山。除了山名奇特外,不同于其他的山,山上的强盗也只有鲍旭一人,那么我们一路看来,作为见众生宗师写法的施耐庵来说,为什么在这里安排了这样的一座山和这样的一个人呢?他究竟是暗含深意还是无心之作,还难道是仅仅为了安排李逵的一个助手?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就得从枯树山的山名开始聊起。表面来看,枯树山是为了和鲍旭丧门神的外号呼应,强调“肃杀”之意。丧门神在中国民间也叫丧门星,是古代的凶煞星之一,如果丧门星临门,表示这家人要倒大霉,后世将此意引申开来,比喻给人带来晦气的人。这样说来,枯树表示没有生机,丧门表示倒霉,似乎没有深究之处,其实不然。
施耐庵先生写书,妙处就在藏而不露,全都写了,又好像全都没写,小子在前文曾经聊过施耐庵先生的生平,其实不止施耐庵先生这样,同列四大名著的西游记也是相同的写法。这个落地的考生吴承恩在开篇就更是大手笔,第一回的回目就叫做“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而后在写到石猴的来龙去脉时,更是让不明就里的人以为他吹了一个破天的牛,好大的口气,“三阳交泰产群生,仙石胞含日月精。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历代人人皆属此,称王称圣任纵横。”
简直乖乖不得了,“历代人人皆属此,称王称圣任纵横。”一个仕途失意的落魄书生,居然有这么大的口气。而这个牛吹出来后,居然被当作当时的四大奇书,后世的四大名著,代代相传。
聊了半天,貌似绕远了,其实不然,枯树山这个山名的来源,是佛家的枯木禅,四大名著除了三国外,均涉及佛道两家。作者施耐庵是借鲍旭这个人物,来说明枯木禅的真意,否则他没必要添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人物,而这个人物居然还和李逵这个杀人魔很对脾气。且看原文,李逵在遇到焦挺时,焦挺的口中介绍了鲍旭:“那汉道:“小人原是中山府人氏,祖传三代,相扑为生。却才手脚,父子相传,不教徒弟。平生最无面目,到处投人不着,山东、河北都叫我做没面目焦挺。近日打听得寇州地面,有座山,名为枯树山。山上有个强人,平生只好杀人,世人把他比做丧门神,姓鲍名旭。他在那山里,打家劫舍,我如今待要去那里入伙。”
诸君,这水浒是不是够重口味的?居然还有人把杀人当爱好的,平生只喜欢杀人,而作为没面目的焦挺,因为这时到处投人不着,所以也想干脆去找个变态看看,或许能够容纳自己。而李逵居然后面也和鲍旭一见如故:“宣赞见李逵亦问:“你怎生在此?”李逵说道:“为是哥哥不肯教我来厮杀,独自个私走下山来,先杀了韩伯龙,后撞见焦挺,引我在此。鲍旭一见如故,便如亲兄弟一般接待。却才商议,正欲去打凌州,却有小喽罗山头上望见这伙人马,监押陷车到来。只道官兵捕盗,不想却是你二位。”
那么我们这里可能会想到,能和李逵一见如故的人,除了别有用心的宋江,那么是不是本性应该和李逵比较接近?
我们先来看一看一段枯木禅的公案:“有位老太婆建茅庵供养一位和尚修行二十年,平时都由一位二八佳人送饭服侍修行和尚。一次,老太婆对女子说∶「等一下你送饭去时,抱住他试试他修行的功夫。」女子送饭时依言抱住僧,问他感觉何如,那僧人说∶「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意!」老太婆听了,非常生气地说∶「我二十年来供养的竟只是一个俗汉!」于是她赶走和尚,一把火把茅庵烧掉了。
枯木禅的含义,不是让人修到心如枯木,而是让人领会枯木逢春,也正是因为如此,老太婆才一把火把茅庵烧掉了。
多少修行人练得心如死灰,把美好的红尘看成破烂,却不知道,真正的禅,其实是枯木逢春之后美好的生活。就好比这个鲍旭,为了杀而杀,全然只图自己开心。鲁智深杀人也是自己开心,但这里就有天差地别了。所以鲁智深最后是圆满了的,而鲍旭,只能是一个丧门神。
把万物都看得如同死灰,只有死寂才是乐趣的人,不是丧门神,又是什么?
鲍旭的结局,自然不用多讲,死在了石宝手里,那么鲍旭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又是什么?
同样是杀人,为什么鲁智深和鲍旭的结果就如此的不同?
总结:杀人刀、活人剑是枯木禅的两面,宋《圆悟心要》卷上曾言“杀人须是杀人刀,活人须是活人剑。既得杀人,须活得人;既活得人,须杀得人。”
而如鲁智深所言:“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洒家放你不下,直送兄弟到沧州。’”正是鲁智深和鲍旭不同的真实写照。读者常须识此,方明杀人放火,本非杀人放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