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岛上,海军陆战队和陆军士兵还必须并肩作战。拉尔夫被撤换之后,陆军军官很快受到对他们军种含沙射影的恶意诋毁。他们在战役结束后提交的报告中指出,海军陆战队军官很少掩饰他们认为第二十七师是一支低等部队的看法,“他们很少尊重我们,实际上是在蔑视我们。”
(正文)
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拉尔夫被战场免职的消息很快传回了夏威夷,不久他本人也灰溜溜地回到了珍珠港。这毕竟涉及到敏感的军种问题,尼米兹不太想让此事宣扬出去,但这显然是办不到的。往来珍珠港和塞班岛的办事人员不断,很多人已经看到拉尔夫呆坐在谢夫特堡的陆军司令部里,神情抑郁,目光呆滞。里查森中将本就对陆军部队接受海军陆战队指挥一事耿耿于怀,这回可算逮住了发泄机会。从前线返回的拉尔夫告诉他,“没有任何陆军部队愿意接受霍兰·史密斯的指挥。”他的意见得到了师炮兵指挥官雷德蒙德·柯南准将的大力支持。
闻听此言,理查森怒不可遏,立即下令组成一个陆军调查小组,彻查拉尔夫被无故撤职问题。调查组组长由西蒙·巴克纳少将出任,其余四名成员约翰·霍吉少将、亨利·霍尔姆斯准将、罗伊·布伦特准将、查尔斯·塞尔比中校清一色的陆军军官。该小组于7月7日召开了第一次专题会议。到7月26日为止,聆听了许多陆军军官的证词。巴克纳小组最后出具的结论有四条:
一、霍兰有充分权力撤换拉尔夫的职务;
二、变更第二十七师指挥权的各项命令是正确的;
三、霍兰在要求撤换拉尔夫时,没有能够充分了解第二十七师战区的相关情况;
四、撤换拉尔夫的决定“未能被事实证明是合理的”。
随后巴克纳解释说,第二十七师在死亡谷和紫心岭遭遇的抵抗比霍兰预想的要顽强得多—事实上该师面临的地形条件是美军三个师中最困难的。“他们面临的是在地形条件非常困难的地区部署的敌军主防御阵地,是一个天然的防御屏障,而且得到了人为加强,日军作战得力且以重火力掩护这片阵地。霍兰没有意识到这个阵地的实力,希望第二十七师速战速决。战况久拖不决被霍兰误认为是由于第二十七师缺乏进取心,而且认为这个师的指挥官无能。”巴克纳同时含沙射影地批评了海军,“特纳对霍兰不断施加压力,要求他迅速完成攻占塞班岛的任务。此举只是为了使海军舰队能尽快脱身,自由展开下一布军事行动。”
霍兰认为巴克纳小组的结论毫无依据,“我过去和现在都坚信,对第二十七师,你永远无法期待他们能取得一个经过充分训练的军事组织所能赢得的战果。”对巴克纳小组的指责,特纳同样不予接受,称自己“从未对霍兰施加过压力”,而且坚信“这位陆战队将领对拉尔夫的举动绝不是基于个人或军种之间的偏见或嫉妒”。
在珍珠港,国际新闻社记者里查德·哈勒找到了太平洋舰队新闻发布官肯尼思·麦卡德尔中校:“你们准备在什么时候公布陆军第二十七步兵师师长拉尔夫·史密斯将军被撤职的真相?”
麦卡德尔揣着清楚装迷糊,说自己还不知道有关这方面的任何消息。他同时反问记者,从哪里听到的这些“谣言”?
对此哈勒哈哈大笑:“全城的人都知道了,我是听那位师长的朋友讲的。”据称由于对拉尔夫被解职一事极度不满,陆军故意将内幕消息透露给那些吃瓜只嫌瓜小、唯恐天下不乱的新闻记者们。
把记者忽悠走之后,麦卡德尔认为此事再隐瞒下去已无可能。与其让大家议论纷纷,不如索性将之公布于众,战场免职并不算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儿。人家麦克阿瑟那边都免了至少两个了,这还没算上澳大利亚人。但麦卡德尔忘了人家麦克阿瑟也是陆军,免去两个陆军师长哈丁和富勒纯属自家“内部事务”—我打自己孩子你外人少管。而这次陆军的拉尔夫是被海军和海军陆战队联手免掉的。麦克德尔起草了一份关于拉尔夫被免职的公报,带着它去见参谋长。
麦克莫里斯的回答只有两个字:“不行!”
“全檀香山都知道了。”麦卡德尔争辩说。
“谁告诉他们的?”
“塞班岛上的五万人都知道了,你无法对这样的事情保密。”
“回答说就是不知道。”最后麦克莫里斯一锤定音。
不甘心的麦卡德尔于是找到了副参谋长伯纳德·奥斯汀,后者赞成他的想法。随后奥斯汀去了总司令办公室请示,短短几分钟后就回来了。他告诉麦卡德尔,“回答仍然是不知道。尼米兹将军说,对这件事没有什么好讲的。如果陆军愿意公布,由他们自己公布好了。你知道,司令官不愿意做任何伤害拉尔夫感情的事。”
果然不出奥斯汀和麦卡德尔预料,消息很快传回了美国,国内报刊开始抓住这一敏感话题大肆渲染。一些报纸把霍兰称作“塔拉瓦的杀人犯”,而且直至今日,他仍在无情地把年轻人送到火坑里去。另有一些报纸说,拉尔夫违抗了作战命令。《旧金山调查者报》指责海军陆战队在最近几次作战中伤亡惨重,再次呼吁在太平洋战场建立统一司令部,由“在历次战争中战胜艰难险阻,以轻微伤亡赢得重大胜利”的麦克阿瑟上将出任总司令,“在太平洋分散指挥权是一个严重错误,该地区的最高指挥权理所当然、而且应当合乎逻辑地委托给德高望重的麦克阿瑟将军。”
并不是所有媒体都赞成上述观点,《时代周刊》和《生活杂志》都登载了对海军陆战队有利的文章。前者在文章中提到,“战地指挥官在战场上优柔寡断,害怕引起军种矛盾而不敢撤掉一个部属,势必贻误战机,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
得知参加塞班岛作战的陆军部队被海军和海军陆战队联手欺负了,况且有人借机呼吁由自己出任太平洋战场的总指挥时,麦克阿瑟像吃了伟哥一样瞬间抖擞起来了。他立即了召开记者招待会,指责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在中太平洋的作战中草菅人命,其快速进攻的策略造成了大量不必要伤亡。老麦的作法与理查森在珍珠港的大放厥词形成了呼应之势。当初马歇尔派理查森到西南太平洋战区,理查森不去。老麦对此是很有看法的,现在这些问题似乎统统不存在了。
要说在整个战争过程中,这个里查森仗着和陆军部长史汀生的私人关系,除了耍耍小性子之外好像没干过几件好事。他不但没有为消除军种间的矛盾主动平息下属的情绪,反而一怒之下在7月12日亲自飞往塞班岛。在没给斯普鲁恩斯、特纳和霍兰打招呼的情况下,直接跑到第二十七师检阅部队,还给自认为有功的官兵颁发勋章,同时要求所有官兵包括继任贾曼的新师长乔治·格里纳少将积极为巴克纳调查小组提供证据。格里纳上任后也与霍兰有过争吵,他借机向领导哭诉说,“坚信霍兰如此歧视陆军,那么就没有陆军部队能够在他的指挥下与陆战队并肩作战。我们不需要特别照顾,只希望能够得到公平、公正的评价。”这一桶油浇上去,理查森的火更大了。
斯普鲁恩斯对此虽然极为不满,但为了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还是主动劝说“嚎叫的疯子”霍兰不要和理查森闹出更大矛盾,在对方冒犯他的权威时“忍气吞声”。但“恐怖特纳”拒绝作出类似承诺:大家都是中将,难道在前线打拼的老子还怕你一个后方闲人不成?
毕竟是战区陆军司令官来了,自己还指挥着人家的部队,授奖仪式结束之后,霍兰主动带着陆战四师师长施米特少将礼节性地拜访了里查森。里查森借机当场发飙,当着施米特的面把霍兰骂得狗血喷头:“你没有撤掉拉尔夫职务的权利。第二十七师是太平洋战区素质最好的陆军师,是我亲手训练出来的。你歧视陆军,偏袒海军陆战队。我告诉你,你不能为所欲为地欺负陆军。你和你的部下没有资格像陆军将领那样指挥大部队。我们指挥部队的经验比你们丰富得多。你竟敢撤掉我们的一位将军。无论怎么说,你们海军陆战队不过是一群只会登上滩头的家伙罢了。你们会在陆地上打仗吗?”理查森指责霍兰的作战计划过于冒进,简直是在浪费士兵的宝贵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