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当晚,柳田给眉谬的牟田口发出了一封电报:“非常遗憾。中突击队(作间联队)进攻受阻,左突击队(笹原联队)也是噩耗频传,今后的攻击将更加困难。估计已经不可能在三周内拿下英帕尔。雨季的到来和补给困难招致了这样悲惨的结果。我军装备低劣,与敌军相比综合战斗力严重不足,只是一味地损失人力,即使攻占成功也无法守住。为了其它师团不再遭遇同样的挫折,希望军司令部能重新考虑变更作战计划。本职建议,停止进入英帕尔平原的行动,确保目前占领地区,进一步强化防卫态势。”—这就是日本陆军战史上著名的“反省电报”。

(正文)

客观地讲,柳田的建议并非毫无道理。战局发展到这一步,日军已完全丧失了利用印缅边境复杂地形、充分发挥自身轻步兵优势展开“鹎越”战术,快速渗透突袭对手的最佳时机。柳田转攻为收的建议不仅合理,也是日军当时所能作出的最佳选择。如果第三十三师团能够利用英军匆忙撤退的有利时机调转矛头,配合随后成立的第三十三军围剿英军空降部队,同时对节节败退的第十八师团实施增援,缅甸战局对日军来说尚可勉强维持下去。

接到柳田发来的电报,牟田口瞬间怒不可遏,拍案而起。他当即给柳田回了一封措辞严厉的电报,严令第三十三师团必须执行进攻英帕尔的命令,加快进军。为防止柳田消极怠工,牟田口命令藤原少佐再次返回第三十三师团,将前线战况随时电告军司令部。柳田清楚,此时如不前进就是抗命,只好下令各部“谨慎前进”,尽可能避免被英军包围。前方只要占领一个村庄,柳田便命令部队停下来休息,派出侦察队确认敌情,随后慢吞吞地向下一个目标迈进。占领之后再休息、再侦察、再迈进,循环往复。看上去柳田并未违抗牟田口的命令,但实际作法已经完全无视之。

就在柳田和牟田口电文往来的同时,英军已完全打通了迪登公路。当负责殿后的英军第六十三旅撤过曼尼普尔铁桥之后,工兵引爆了早已放好的丨炸丨药。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铁桥轰隆隆坠入河中。科恩命令车队先到补给站集结,随后飞来的“飓风式”战斗机空投下急需的汽车备件,先前趴窝的众多汽车得以重新发动,英军的撤退速度大大加快。

军司令部要求“快速推进”,柳田却只是“统制渐进”,这种战法引起了参谋长田中大佐等参谋的强烈不满。脾气暴躁的田中和牟田口性格相像,一向对柳田的沉稳和缺乏决断心存不满。两人发生了多次激烈争吵。战役后期,牟田口索性跳过柳田直接向田中下达命令。面对藤原参谋的质问,柳田指出英军已经有所准备,他的部队缺乏足够弹药粮食,一味猛追简直就是发疯。藤原提出,此时第十五师团正从北方逼近英帕尔,第三十一师团也在向科希马快速挺近,“作为主攻部队的第三十三师团如果逡巡不前,势必让友军陷入万劫不复的危险境地”。参谋长田中支持藤原的意见,“我必须为已经发生的事情向军司令官道歉。但是作为参谋长,我什么事情也做不了。”

此时第三十三师团官兵已经疲惫不堪,部队几乎断粮。作间提出,先撤退到可以得到弹药粮食的法兰休整,之后再做定夺。柳田虽然态度消极,但也不会答应这样的要求。一直到3月29日、30日,日军的两个联队才勉强出发进行追击,作间一直没能等来他急需的大米。

日军行动迟缓,给英军撤退带来了绝佳机会。3月30日,快速撤退的英印第十七师与南下接应的第三十七旅、第四十九旅顺利汇合,这两个旅暂时归科恩少将指挥。此时英军尚未完全脱离险境,柳田作出了最后努力。右翼突击队砂子田长太郎少佐的第二一三联队第二大队主力(欠第七、第八中队)经蒙比从东面一路翻山越岭,于24日直插迪登公路第72号里程碑,构筑了阻止英军撤退的最后一道防线。

但汇合后的英军士气大振。鉴于很快将有友军来援,第四十八旅旅长卡梅伦准将索性不留任何预备队,将三个营全部投入进攻。一年前在梅宇半岛大出风头的砂子田发现,眼前的英军已今非昔比,日军根本挡不住兵力、火力占绝对优势的英军一轮接一轮的猛烈冲击。到4月2日,砂子田的最后一道防线也被英军冲破。在留下第三十七旅断后迟滞日军追击之后,英军其余三个旅秩序井然撤入英帕尔平原,连一具尸体都没给日军留下。砂子田残部与随后追上来的两个联队汇合,暂归笹原大佐指挥。到4月6日、8日,日军两个主力联队加一个大队才推进到第38号里程碑,前方不远处就是英帕尔的南大门托邦。

到4月5日,双方的第一轮交锋暂时告一段落。科恩英印第十七师全部撤入英帕尔城郊,负责接应的两个旅完成任务后顺利归建。斯库恩斯对第一阶段作战非常满意。在历时三周的战斗中,第十七师的16000名官兵、2500辆机动车辆及3500头骡马在第二十三师两个旅的接应下,连续闯过日军四道封锁线。和两年、一年前那两次狼狈的撤退相比,英印军在应对日军沿途封锁时的表现可圈可点。两个主力师顺利汇合撤入指定区域,为斯利姆诱敌深入、在英帕尔地区围歼日第十五军主力奠定了基础。从作战进程可以看出,英军的指挥并非高明,只是因部队战斗力提高,且日军内部矛盾行动迟缓,才未酿成不可挽回的恶果。

就在英印第十七师迎战日军第三十三师主力的同时,位于莫雷和德穆地区的英印第二十师同样迎来了生死考验。比第十七师幸运的是,格雷西少将对日军可能发动的大规模进攻早有准备,最初发觉日军大部队在钦敦江东岸集结的正是第二十师。当时格雷西的部署是:第一零零旅驻卡包河谷,以西邦为基地的第八十旅防守莫雷至德穆的公路—这条公路向东通往钦敦江,向西直通英帕尔的东大门谢南山口。第三十二旅则沿钦敦江东岸巡逻,随时对日军可能发起的进攻做出积极反应。更值得庆幸的是,格雷西的部队可以得到英军第九野战炮团和第三骑兵团—现在骑兵相当于装甲部队—16辆格兰特中型坦克的随时增援。

按照斯库恩斯中将的命令,一旦日军进犯卡包河谷一线阵地,格雷西所部三个旅应立即退守莫雷到谢南山地公路沿线的三处阵地,形成防御纵深,打一场迟滞日军进攻的持久战。斯库恩斯命令格雷西,“必须死死守住英帕尔的东大门谢南山地”。格雷西告诫手下各旅长,一旦接到军司令部发出的撤退命令,第一零零旅退守莫雷地区山脚地带,第八十旅防守莫雷后方24公里处的西邦地区,驻守东大门谢南山地的艰巨任务由第三十二旅承担。格雷西相信,只要能够得到充足的补给,他的部下一定能比英印第七师在辛兹维亚表现得更好。从3月9日开始,格雷西已安排工兵和后勤部队陆续向英帕尔平原撤退。

英军预料的进攻没有来自东面,而是来自于东南方向。3月8日,山本支队—由第三十三师团第二一三联队(欠第一大队)、第十四坦克联队(欠轻装甲车中队)、独立第一速射炮大队、第三十三山炮联队第二大队、第三野战重炮联队主力、第三十三工兵联队一个中队组成—从茂叻一路北上,3月14日开始对英印军维托克周围的阵地发起猛攻。令英军颇为惊讶的是,日军竟然采取了最原始的集团冲锋战术,步兵军官挥舞军刀冲在最前面,随后随后一拥而上。在英军炮兵和机枪的联合阻击下,山本支队伤亡惨重。几天下来,山本的攻击毫无效果。期间,日军发起的数次穿插迂回同样被早有防备的英军击退。

3月16日,与山本支队激战数日的格雷西收到了斯库恩斯中将发来的表示撤退的暗语“威灵顿”。在销毁所有无法携带的物资之后,英军且战且退逐步向莫雷集中,奉命断后的坦克部队使得日军的追击不敢过于迫近。大卫麦肯齐准将的第三十二旅于22日顺利撤入莫雷,原驻此地的第一零零旅向后退入谢南山地。在随后几天里,山本下令对莫雷英军一线阵地发起攻击。日军频频发起夜袭,甚至调来150毫米重炮抵前炮击,但英军阵地仍巍然屹立。英印第二十师按预定计划顺利撤入三道预设防御阵地。

至此,日军南路两支进攻部队均未达成战前目标,双方暂时陷入僵持,战局被拖入了日军最忌惮的持久战。对英军来说,更大的危险还在后面,因为牟田口从未指望英军在正南和东南的防守出现重大失误。稍具军事素质的人都可以看出,日军一旦向英帕尔发起进攻,最佳行军路线无疑正是沿德穆和迪登的两条公路,英军在公路沿线布下重兵、层层设防是毋庸置疑的。

牟田口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他认为如果英军在英帕尔正南和东南布下重兵,势必在北方山区丛林地带露出破绽,这就给第十五师团从北方进攻英帕尔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随后的战斗进程表明,牟田口这招险棋几乎得逞。

太平洋战争》小说在线阅读_第103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青梅煮酒1970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太平洋战争第103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