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这一切只是假设。郁郁寡欢的田副回到格劳之后,也只好硬着头皮下令出动战机,对英军的空降区域实施轰炸。3月10日,日军20架战斗机和2架轰炸机空袭了“乔林基”。让田副无比震惊的是,当13日他派出55架战斗机和3架轰炸机前往轰炸“百老汇”时,地面高射炮火轰然打响,英军的“喷火式”战斗机已经开始升空迎战。
(正文)
到3月中旬,英军先期空降的第七十七、第一一一旅已在因多地区构筑了一条长50-60公里的弧形防线,第十六旅经过一个多月的艰难行军逐渐接近因多,温盖特部队对日军后方构成的威胁越来越大。此时日第三十三师团从南方进攻英帕尔的战斗已经打响,第十五、第三十一师团正在强渡钦敦江,牟田口一时抽不出整建制的部队实施围剿,只好于10日派出长桥次六中佐率驻扎曼德勒的两个中队前往攻击。3月17日,长桥部队与卡尔弗特的第七十七旅发生夜战,日军在英军的炮火打击下伤亡惨重,长桥重伤身亡。得知友军遭到攻击,驻密支那铁路沿线的第五铁道联队联队长佐佐木万之助大佐集结了两个中队的250名士兵前往救援,经苦战于18日清晨救出了仅剩数十人的长桥部队残部。
长桥部队带回的情报显示,英军部队的数量远远超过预期,且携带有大量重型武器。因多是缅中地区日军重要的补给基地,囤积的物资包括:第三十三师团的20日份口粮,第三十一师团、第十五师团的10日份弹药,8500发炮弹,胡康河谷第十八师团的弹药及渡河用具等重要物资,不容有失。牟田口当即发布命令,第十五师团第五十一步兵联队武村圶之助大尉的第二大队前往因多助战。鉴于那一带有多支英军出没,11日,牟田口再次下令正准备归建的第十八师团第一一四联队第三大队主力调头转向茂卢东北高地,攻打约一个营的英军部队,确保第十五军的后方安全。3月18日,该部接收长桥残部,并于21日向卡尔弗特旅的阵地发起进攻,在付出30人战死、70人负伤的代价后狼狈后撤。
期间因多地区陆续爆发多次小规模战斗。3月中旬,缅甸方面军终于做出了清晰判断,第二次“钦迪特”远征部队的规模超过了一个师,实力强大。3月14日,正从若开战场开赴英帕尔的第三十三师团第二一三步兵联队接到了转往因多的紧急命令。此后,第十五师团第二十一野炮联队三村龟太郎少佐的第二大队、第五十六师团第一四六步兵联队肋山博雄少佐的第二大队及第十二中队均奉命转往因多地区。牟田口派出军部作战参谋桥本洋中佐紧急赶往因多,统一指挥上述各部。3月下旬,第二十四独立混成旅团的两个步兵大队及炮兵、通讯部队进入因多地区后,旅团长林义秀少将从桥本手中接过了指挥权。他手下的6-7个步兵大队和两个炮兵大队被合称为“武兵团”。
第二十四独立混成旅团不过是以第五十四师团补充兵临时拼凑的一支二线部队,林义秀少将—就是在菲律宾因处决首席大法官圣多斯和川口清健闹不愉快的那位—长期从事特务及情报工作,并无多少实战经验,要他们围剿兵员逾两万的英印第三师确属勉为其难。3月25、26日,“武兵团”连续两天的攻击均以失败告终。不过上述兵力大多从其它方面抽调,并未对参与“乌号作战”的第十五军造成太大影响。战事未开,后方就出现如此大变故,牟田口的“乌号作战”凭空蒙上了一层阴影。
早在1944年1月下旬,英军已经发现,日军部队有在钦敦江东岸大规模集结的反常迹象。1月27日,印军第十二边防团第九营营长杰弗里米曾中校率一支巡逻队隐秘渡江侦察,在打死两名日军后快速返回。从缴获的文件中,米曾发现被击毙日军隶属于一支新部队第十五师团。同期,英军多支巡逻队陆续在钦敦江东岸发现数起类似情况。随后空中侦察显示,在英印第二十师对面的钦敦江防线对岸及第十七师曼尼普尔河防线对岸,隐约有大批日军部队出没的迹象。
斯利姆据此作出判断,日军将以至少三个师团的兵力,在“印度国民军”约一个师的配合下大举进攻印度,歼灭位于曼尼普尔的三个英军边境师—斯库恩斯中将第四军下属的第十七、第二十、第二十三师,夺取英帕尔等战略要地。根据在缅甸敌后谍报人员发回的情报,日军的攻击大约在3月15日前后发起。
目前局势对英军来说有利有弊。有利的是,英军熟悉作战区域的地形,内线作战的他们补给线较短。斯利姆原拟在年初派两个师对缅中地区发动一次有限攻势,策应史迪威驻印军在胡康河谷的行动,为此已在当地储备了3070吨物资。不利的是,因为此时双方在梅宇半岛大打出手,斯利姆已将预备队第二十六、第三十六师陆续调往若开地区,英帕尔地区只剩下奥弗利罗伯茨少将的第二十三师,防务空虚。英军的公路补给线呈南北方向,全线210日公里完全暴露在日军的攻击之下,很容易被一举切断。另外由于地形限制,驻英帕尔以南迪登地区科恩少将的第十七师与驻德穆东南道格拉斯格雷西少将的第二十师无法相互提供支援,只能各自为战。如果让他们继续留驻原地,很可能被日军分割包围,各个击破。斟酌再三,斯利姆决定,上述两个师暂时放弃钦敦江沿岸阵地,退守英帕尔周围山地。这样作当然会影响士气,但这两个师可以随时得到罗伯茨少将第二十三师的增援。日军如果一路追来,他们的补给线势必相应拉长。如果英军能够坚守一段时间,战局势必发生有利于己方的变化。
第四军司令官斯库恩斯中将认为,日军进入英帕尔平原的道路主要有两条:一条是沿迪登公路向北,另一条是沿德穆公路从东南方向逼近。另外,日军很可能会以一个联队的兵力逼近至科希马一带的公路。根据斯利姆的指示,斯库恩斯迅速下达命令:一旦日军向迪登发起进攻,科恩少将的第十七师立即回撤英帕尔,留一个旅把守英帕尔的南大门比申普尔,其余部队与第二十三师及第二五四坦克旅汇合,共同驻守英帕尔平原。在东南方向,格雷西少将的第二十师退至莫雷和谢南山口一带,据险死守。
牟田口的计划是兵分三路入侵曼尼普尔。柳田中将第三十三师团的两个联队进攻位于迪登一带的英印第十七师,切断从曼尼普尔河谷向北通往英帕尔的道路,第二一四步兵联队将在同藏截断英印第十七该师的后方公路。第二一五步兵联队(欠第五中队)将迂回这条公路向西推进,在第100里程碑处切断公路,阻敌北逃。牟田口认为,柳田部队能够很快围歼英印第十七师,并沿迪登公路一路冲入英帕尔平原。
牟田口判断,第三十三师团的正面进攻,势必吸引英帕尔守军南下增援。在正面进攻打响一周之后,由第三十三师团步兵指挥官山本募少将领军的山本支队将向英印第二十师发起进攻。山本支队虽然只有7个步兵中队,却是四路日军中唯一配备坦克和重炮的部队—坦克30辆,105毫米加农炮、155毫米榴弹炮各8门,山炮12门及速射炮8门。且德穆公路条件较好,短时间内炮弹供应不成问题。一旦山本支队能够拿下谢南高地,就可俯视英帕尔平原,随时冲出协助南北两路日军的进攻。
日军上述两路攻击势必打乱英军的节奏。一旦斯利姆将预备队调出,牟田口就会打出最有力的两记重拳:山内中将的第十五师团将一路越过群山,从北面向英帕尔发起猛攻。在山内北方,佐藤中将的第三十一师团全部兵力将在霍马林和德曼迪之间强渡钦敦江,之后向西北方向快速推进:南翼第一三八步兵联队攻取乌克鲁尔,一举切断科希马-英帕尔公路;中路第五十八步兵联队直趋科希马;北路第一二四步兵联队将夺取那加山区,保护整个第十五军的右翼安全。
牟田口认为,日军的多路进攻必将使英军顾此失彼,陷入被动挨打的尴尬境地,最终被全歼在英帕尔平原地区。日军取得成功的要诀是速战速决,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结束战斗。牟田口和下属三个师团长非常清楚,日军的补给严重不足,后方交通条件恶劣。鉴于英印军战斗力低下,牟田口希望通过猛冲猛打重现马来亚和新加坡的辉煌,在4月10日前拿下英帕尔,向裕仁天皇4月29日的43岁生日献礼。双方都为未来的战斗进行了精心策划。斯利姆希望诱敌深入,将战线拉长。牟田口则希望速战速决,在最短时间内结束战斗—这恰好与太平洋战争盟军和日军的总体战略相吻合。
虽然撤退方针已定,但斯利姆却授权斯库恩斯根据战场形势自主决定两个师的撤退时间。从2月底开始,斯库恩斯已开始组织前线非战斗人员的撤离,同时对日军可能进攻的区域实施巡逻,加强戒备。3月8日,英印第十七师第六十三旅的一支侦察队在迪登南方20公里的木阿尔本巡逻时,突然发现大队日军正在渡河,“足足有2000人之多,随行的还有大批驮畜。”
英帕尔大战终于拉开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