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7.3烽烟南北起
在史迪威的多方斡旋之下,1942年10月,中印公路境外利多至密支那段开土动工。这条公路全长1730公里,经密支那之后分为南北两线:北线经八莫、南坎、畹町与滇缅公路相连,南线越伊洛瓦底江经腾冲、龙陵与滇缅公路相接。参与施工的中国军队有工兵第十和第十二团。中印公路的修建得到了华盛顿的高度重视。虽未向远东派出大规模地面作战部队,但是马歇尔亲自协调向印度派出了美军第四十五、第三三零工兵团、第八二三航空工兵营等部共计6000人。中、美、印三方参与公路施工的总人数合计近20万人。到1943年12月27日,公里已从利多向前延伸166公里,征服了印缅边境最艰险的地段。让史迪威颇感头疼的是,随着公路不断向前延伸,需要派去保卫和维护的部队日增,相当于减少了前线战斗人员的数量。
早在二战爆发之前,英国人就有修建这样一条公路的打算,但出于对大自然的恐惧刚刚动手就退缩了。即使目前,丘吉尔对修建中印公路一直持保留意见,认为工程量太大使得工期拖得很长,很可能到建成时已经用不上了—后来的事实验证了丘吉尔的说法是有道理的。通过航空侦察得知中美联手修建公路的消息后,东京广播电台大加嘲讽:“美国人修筑这条公路只会促成两件事情,一是教英国人向中美学习如何筑路,二是为帝国陆军未来进攻印度铺平道路。”话虽如此,参谋本部还是命令第十五军—当时缅甸方面军尚未成立—密切关注公路的修建。饭田中将当即下令驻胡康河谷的日第十八师团派出一部兵力,对那加山东麓实施武力搜索。驻边境的几支英军小分队不战而逃。为了保护道路施工,史迪威命令已完成整训的孙立人率新三十八师由蓝姆迦前出至利多。
1943年3月初,驻印军新三十八师第一一四团开始向胡康河谷方向搜索前进,与日军搜索队发生接触。零星战斗一个月后,中国军队占据了预定修建机场的新平洋地区。随着雨季的来临,日军全部撤往200公里外的孟拱河谷。到10月,新三十八师第一一二团从友军手中接过了防务。
1943年3月18日,原参谋本部作战部长田中新一中将接替牟田口出任第十八师团师团长。被东条逐出东京决策中心的田中急欲通过战斗来挽回颜面,上任伊始,他就开始筹划向中国军队发起反攻。当时他手头的兵力只有五个步兵大队,另外四个步兵大队正在怒江东岸协助第五十六师团执行扫荡江东少量云南军的任务。此时缅甸方面军正在筹划进攻英帕尔的“乌号行动”,为了确保主攻方向的军事行动,河边要求其它日军各部不要主动向敌发起进攻,在战略上暂取守势。更让田中恼火的是,师团有限的少数汽车也被抽走支援第十五军,导致部队机动能力大大降低。
随着外出支援四个步兵大队按期归建,田中再次派出侦察队向那加山区一带搜索前进。日军的动向很快被盟军侦察机发现。由于史迪威正前往参加开罗会议,驻印军参谋长海登博特纳准将随即下达作战命令,第一一二团全力出击,歼灭日军搜索队并夺取胡康河谷边缘战术要点大洛。10月24日,第一一二团兵分三路进入胡康河谷。驻印军在缅北首开战端,揭开了东南亚战区一系列大规模作战的序幕。
1943年10月,新三十八师第一一二团占领新平洋,随即进入胡康河谷在拉家苏、于邦、临干一线展开。发现中国军队越境进入缅甸之后,田中立即调整部署,以第一一四联队驻守密支那,以山崎四郎大佐的第五十五联队、长久节郎大佐的第五十六联队抵前增援,田中亲率师团司令部随后跟进。此时史迪威开会未归,驻印军暂时交由参谋长指挥。博特纳对日军的兵力判断有误,认为出现在胡康河谷的只是小股日军。孙立人声称那里的日军实力强大,但博特纳告诉他,“我亲爱的伙伴,你根本不需要战斗,直接走进去就可以了。”当时驻印军进入胡康河谷的仅一团兵力,缺乏重炮,甚至连团属迫击炮连亦未被允可前往。11月22日,日军集中第五十五联队主力于中路于邦一带包围了第一一二团。按照日军以往的习惯,对付中国一个师只需要一个步兵大队,现在用一个联队对付一个团纯属浪费。但是此后的作战大大出乎他们的预料。
在此后的一个月里,新三十八第一一二团依靠砍巴蕉树藤取水及美军运输机的空投补给,与日军1个联队对峙长达50日之久。占尽火力优势的日第五十五联队伤亡近千人,竟无法攻克仅两个营把守的驻印军阵地。第一一二团将前线的危机情况速报师长,但孙立人孙派兵增援的请求遭到了博特纳的断然拒绝,后者认为出兵太多补给存在极大困难。当12月21日史迪威返回利多后,发现整体进度已落后计划达一个月之久。起初他认为是孙立人在耍花招,试图掩盖从蒋总司令那里得到的缓慢进击的密令。在和孙立人一同飞往战场上空观察之后,史迪威立即同意了孙立人的意见。孙立即率师主力前往增援,急行军20余日穿过野人山赶到胡康河谷。另外第一一四团第一、二营同样被派往于邦方向。
12月24日上午9时,新三十八师向日军据守的于邦发起全线进攻。在炮兵部队1个小时炮火准备之后,中国步兵开始向日军发起进攻。经6天激战,新三十八师攻克于邦。虽然付出了阵亡315人、伤429人的巨大代价,但是换回了驻印军在缅甸的第一次胜利。何况他们面对的是日军最精锐的部队—田中第十八师团有着“丛林战之王”的盛誉。
于邦之战随后还引发了一段公案。据传在战斗结束之后,孙立人悍然下令处决多达1200名俘虏。他命令师部参谋:“这些狗杂种!你去审问一下,凡是到过中国的一律就地枪毙,今后类似事情均如此办理。”据说当时唯一没杀的是一个叫山田进一的下士,因为审讯发现他原来是一个台湾人。
上述情节听起来非常解气,但后来发现不过是出于义愤的一种杜撰。首先不管远征军、英军或者美军,甚至日军官方记录对此事均无只字介绍,包括孙立人后来的口述资料和史迪威日记同样如此。其次受过武士道熏陶的日本兵是不会轻易投降的。即使到了战争后期的冲绳岛战役,参战日军逾10万之中才只出现了数百俘虏。现在与新三十八师对抗的不过是日军的不足两个联队,在一次局部作战中是不可能抓到千余俘虏的。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军在抗战中极少抓住日军俘虏。从一些军、师对日作战的告捷电报中能够看出,生俘日军十数人都已算作了不起的成就了。第三,孙立人曾有过不短时间的留美经历,枪毙一两个日本人尚有可能,大批量枪杀战俘的可能性实在不大。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