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为改变各处战场的被动局面,在1943年行将结束的12月末,大本营陆军部同样举行了为期一周的图上军演—这日军也真是军演上瘾了,好像多演几次就能打赢似的。代号“虎式演习”的军演由作战课长服部卓四郎大佐亲自主持,除作战课下属各参谋及其它各课课长之外,杉山总长、秦次长、真田作战部长等大腕儿悉数到会。会议还特意邀请了军令部有关参谋列席。演习得出的结论表明,1944年盟军主要反攻方向如下:一是从阿留申群岛指向千岛群岛方面;二是由中太平洋指向日本本土及台湾、菲律宾方面;三是从新几内亚经澳北指向菲律宾方向,同时海军进攻爪哇和苏门答腊;最后一条路线是从印度东部指向缅甸、泰国和马来亚方面。
根据1943年中期后的战局判断,参谋本部认为上述反攻路线中需特别重视的是美军从太平洋上的海上攻势以及中、英、美联军从缅甸的大陆攻势。为了应对日益增大的威胁,会议决定南方军司令部由新加坡遣往马尼拉,迅速加强菲律宾的防务,同时有必要发起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和向印度东部的进攻作战。
正是在这种形势下,1944年1月4日绫部抵达东京,南方军递交的关于实施英帕尔作战的报告可谓一路绿灯。绫部一行已经备好了汽车,计划一旦得到批准就立即驱车前往机场,在最快的时间里飞回新加坡。当天晚上,首相秘书西浦大佐来到了首相官邸。当时东条正在洗澡,得知此事十万火急后破例在浴室接见了西浦。
“请等一下,”浴缸里的东条说,“虽然我知道你们肯定认真研究过很多次了,但为了保险起见,以下问题你还是打电话问问作战部吧。”西浦迅速记下了东条提出的五大问题。
一、必须慎重防备英军可能在孟加拉湾发起的两栖登陆,如在实施英帕尔作战时出现这种情况,是否已制定了相应对策?
二、如能顺利拿下英帕尔平原,是否还需向缅甸继续增加兵力?是否会给缅甸防卫带来不利后果?
三、目前印缅地区的制空权在盟军手中,将对地面作战造成多大影响?
四、后勤补给能否跟得上?
五、第十五军的作战设想是否可靠?
对东京可能提出的问题,绫部早已进行过充分准备,立即向东条作出了“一切确有把握”的明确答复。绫部特别强调,通过实施本次作战,将来缅甸的防御就可以凭借英帕尔一带的有利地形,反倒可以节省大量兵力。
既然首相已经点头,1944年1月7日,大本营陆军部以“大陆指第1776号”向南方军发出了正式命令:“南方军总司令官为防卫缅甸,可适时击破当面之敌,占领英帕尔附近印度东北部要域。”东京对英帕尔作战还是不能完全放心。特别是意大利退出战争之后,英国势必以地中海的海上力量充实远东,发动缅甸登陆战的威胁陡然增大。1月8日,参谋本部向稻田发出补充指示:“关于发动‘乌号作战’,本部曾反复进行研讨。必须指出,当指挥本次战役时,务须保证缅甸西南海岸的防御万无一失,防止英军可能发起的登陆作战。以上请妥善考虑,是所切望。”
从1942年夏季以来反复研究的进攻印度作战至此有了决断,日军对实施英帕尔作战终于达成表面上的共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同一时期,盟军也在就反攻缅甸来回扯皮。前文提到,英国人已经有了绕过缅甸转而进攻新加坡和苏门答腊岛的想法。但日本人一旦发起对印度的进攻,无论从确保盟军东南亚大后方来说,还是为维护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丘吉尔都必须打起精神,起立迎战。事实证明,在日军迅猛的进攻面前,中、英、美原来的那些分歧均已变得无关紧要,他们必须团结一致投入战斗—先打跑了敌人回头再坐下来吵架不迟。
参加英帕尔作战的日军主力是第十五军下属的三个师团,按进攻方向由南到北依次是柳田的第三十三师团、山内的第十五师团和佐藤的第三十一师团。早在1943年3月22日,第三十一师团已被纳入第十五军作战序列,但师团直到5月才最终编成,其基干力量是原川口支队的第一二四步兵联队、原第十三师团第五十八联队和第一一六师团第一三八联队。上述部队分驻曼谷、马来亚和西贡等地,从6月开始陆续进入钦敦江东岸一带布防。第三十三师团一直属于第十五军管辖。根据牟田口的命令,柳田中将从1943年10月4日开始逐步向钦敦江一线靠拢。但其下属第二一三步兵联队因参加了第一次若开战役,很长一段时间内能未随师团主力一起行动。
麻烦最大的当属山内的第十五师团。该师团原驻中国的南京地区,由于船舶运输紧张,师团主力需要分十批从上海海运。他们从7月16日到10月上旬才陆续离开上海吴淞港,然后经越南西贡转入泰国境内。在从泰国开赴缅甸的过程中,又因交通条件恶劣进展缓慢,大部分人需长途跋涉上千公里。其中第六十七步兵联队竟被南方军留在缅甸修路。这其实是不赞成英帕尔作战的稻田在暗中捣鬼,依次防止或牵制第十五军过早发起进攻作战。等到稻田调走之后南方军改变态度,离开战已经没有多少时间了。实施上到战役打响,山内只集结了师团三分之二的兵力。
对进攻印度比牟田口更积极的还有一人,他就是“自由印度政府”首脑钱德拉鲍斯。此前东京作出决定,将南方军已占领的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作为鲍斯政府的管辖区。1943年10月24日鲍斯宣布“自由印度政府”对英美宣战时,他手下有13000人,他们基本来自日军在马来亚和新加坡抓获的俘虏。为了协助鲍斯从俘虏中挑人,日军在新加坡成立了一个叫“岩畔机关”的机构,负责人就是开战之前赴美协助野村大使和谈的岩畔豪雄大佐。
按照鲍斯和东条的约定,他的部队很快将扩充到30000人的规模,另外还将组建20000“义勇军”。这支部队的战斗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更多在于政治意义。在11月上旬召开的大东亚会议上,鲍斯声泪俱下向东条恳求,“尽快发起对印度的攻势,进军德里”。东条向鲍斯作出承诺,他将会领导一个由日军解放的印度。不过德里实在有点远,我们目前只能先拿下英帕尔地区。东条预言,经过一年严重内乱和灾难性饥荒,大英帝国远东“灿烂的宝石”将会不堪一击。
鲍斯并不赞成进攻英帕尔,主张由若开地区沿孟加拉湾进攻吉大港,因为那里是印度国大党势力雄厚之地,由此进攻不但可以鼓舞印度国民的士气,也更便于将来对加尔各答的进攻作战。事实上鲍斯太把自己当盘菜了,日军根本不可能因为他的反对擅自更改计划。缅甸方面军和南方军向他解释说,目前进攻吉大港面临船舶严重不足的问题,且今后难以有效保持这一地区的水上交通。不过寺内和河边慷慨表示,允许鲍斯率部参加“乌号作战”,以扩大其在国内的政治影响。
1944年1月7日鲍斯进入缅甸,在仰光开设了临时办事处,与河边的缅甸方面军共同策划对英军的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