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正文)

按说由曾任ABDA四国联军司令官的韦维尔出任战区总司令更为顺理成章,但是丘吉尔对他在主持印缅战场期间的被动局面十分不满,韦维尔当然心知肚明。若非陆军总参谋长布鲁克的规劝,丘吉尔就会在1943年5月收到韦维尔的辞职报告。当年6月,英国三军参谋长已将候选名单提交首相决定,排在首位的依然是韦维尔。不但丘吉尔不太满意,印度事务大臣莱奥埃默里爵士及史迪威对韦维尔同样颇有微词。丘吉尔曾试图提拔温赖特,遭到首相参谋长伊斯梅中将和埃默里爵士的坚决反对,两人认为那简直就是一个笑话。中东战区空军司令肖尔托道格拉斯上将一度被视为合适人选,但是美国人不赞同,反对者甚至包括罗斯福。地中海战区空军司令亚瑟特德上又将美国人认为不能离开,接下来的人选变成了空袭塔兰托的海军英雄坎宁安。但他即将接替庞德出任海军大臣,这才让丘吉尔想起了43岁的蒙巴顿,这显然符合他提拔启用年轻人的想法。

新人选遭到了几乎所有人的一致反对。蒙巴顿在英国属于一个褒贬不一的人物,长于协调,却被指责爱慕虚荣。布鲁克对他印象很糟,庞德也认为这是丘吉尔对皇家海军光荣传统的又一次亵渎。副首相艾德礼及外交大臣艾登爵士亲自找上了坎宁安,希望他能勉为其难到东南亚上任,把蒙巴顿顶替下来,三人的谈话持续长达11个小时。但坎宁安不愿因此打乱自己的职业计划。一定程度上陆军大臣格里格爵士的话更加现实,他向所有来访者公开抱怨:“一个十足贵族家的纨绔子弟得到了荒唐可笑的晋升,然而一旦丘吉尔作出了‘漂亮决定’,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止他了。”

后来事实的确如此,丘吉尔认定的事情是不会轻易改变的:我之前提出的温盖特已经被你们否掉了!这个再被否决,让我这老脸往哪里搁?丘吉尔向大家解释说,蒙巴顿到东南亚一定能和美国人合作得很好。但是除了他本人之外,几乎所有英国人都不看好蒙巴顿此行的前景。实际上作为盟军东南亚战区的最高统帅,蒙巴顿的主要任务是战略指导和与盟国搞好关系,并不负责作战指挥。

1943年10月,东南亚战区盟军总司令蒙巴顿到任。他将战区所有陆军部队统编为第十一集团军群,由吉法德中将统一指挥。斯利姆中将升任东方集团军—不久改称第十四集团军—司令官。该集团军下辖第四军驻防印缅边境中段英帕尔地区,司令官是斯库恩斯中将。印缅边境南端若开地区由菲利普克里斯蒂森中将的第十五军负责。

在11月的一次军事会议上,蒙巴顿提出将史迪威的驻印军及美军“5037”部队统一纳入吉法德的指挥体系。对英国人一向反感的史迪威立即表示反对,其理由非常充分:作为东南亚战区盟军的副统帅,他的级别高于除蒙巴顿之外的任何人,不可能接受下属陆军司令官的指挥。史迪威同时提出,重庆的蒋委员长打死也不会让中国军队受英国人指挥的。史迪威打心眼里瞧不起吉法德,认为他之所以能得到目前的高位是“因为这种人可以确保在自己管辖范围内不发生任何战斗”,今后他肯定会千方百计阻挠自己的作战行动。蒙巴顿和吉法德虽极为不满,但面对财大气粗的美国人也只能让步。

让英国人意想不到的是,之后史迪威主动提出,“在率中国军队到达加迈之前,我很乐意接受斯利姆将军的战术指挥。”此言让蒙巴顿目瞪口呆,吉法德的脸直接变成了猪肝色。要知道斯利姆是吉法德的直接下属,哪有不愿听上级而甘愿听下级指挥的道理?蒙巴顿询问这种安排如何运作,史迪威和斯利姆一致要求让他们单独来讨论这一问题。虽然“醋性子乔”素来以难相处著称,他却和斯利姆非常投缘,两人可谓是惺惺相惜。他们的默契源自1942年那次狼狈的撤退。从那之后,两人彼此将对方看成“真正的战士”。史迪威曾将一支美国M11卡宾枪作为礼物送给斯利姆,后者一直将它带在身边作为个人武器,尽管作为高级将领的斯利姆使用这支枪的机会几乎没有。

在会议临近结束时,史迪威立正向斯利姆敬礼:“先生,作为第十四集团军司令官,您有任何命令下达给我吗?”“没有,先生!”斯利姆回礼并回答道,“那么,作为战区副总司令,您有任何命令给我吗?”“一点儿也没!”两人说完握手大笑起来,留下蒙巴顿和吉法德在一边气得吹胡子瞪眼。

在后来的战斗中,斯利姆只在必要时向史迪威发出简要指示,大部分时候都是飞往史迪威的驻地当面协商。听起来不合逻辑的指挥体系实际运作中非常顺畅。两人对缅北作战的意见一致,斯利姆的意见史迪威大都能坦然接受—与麦克阿瑟和哈尔西倒有几分相似。斯利姆非常讲究领导艺术,从未在公众场合公开自己拥有对史迪威的指挥权,这和之前韦维尔的四处卖弄形成了鲜明对比。斯利姆向史迪威保证,在新的指挥系统下美国人将完全拥有自主权,他们就这样达成了君子协定。正如史迪威后来所说:“我会在一名下士的指挥下战斗,只要他会让我战斗。”

现在盟军总算有了一个还算协调的指挥机构。其中两位主要野战指挥官斯利姆和史迪威都是经验丰富、意志顽强的斗士,两人之间相互支持,相互信任。最高司令官蒙巴顿虽然年轻,却具有丰富的外交经验和政治技巧,个人魅力出众,是折冲樽俎各国关系的最佳人选。这种架构为盟军取得英帕尔战役的胜利提供了组织保证。

“三叉戟”会议还取得了另一项成果。受温盖特“钦迪特”的影响,美国决定在印缅战区组建一支3000人的特种部队。罗斯福甚至作出承诺,必要时美国可以出兵两个师参加缅甸反攻作战,这一许诺无疑打破了美国传统的亚洲政策。英国人对此反应冷淡,理由和反对中国人过多参与缅甸作战相同,“决不甘心于使解放缅甸的功劳归之于美国人或中国人。”

(正文)

太平洋战争》小说在线阅读_第101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青梅煮酒1970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太平洋战争第101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