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缅甸战役刚结束半年,英军的训练和装备还未改善到适合进行丛林作战的程度,各种准备极不充分。英军在若开拟发起的作战是由北向南进攻,右为大海,左为丛林。当时英国在远东没有值得一提的海军力量,孟加拉湾的制海权还在日军手中。如果日军从进攻部队的背后登陆,很容易将英军后路一举切断。就算日本海军全力以赴专注于在太平洋上对付美国人,他们的陆军也能抽出兵力越过左侧的丛林出现在英军侧后,后来实战正是如此。最重要的一点是,英军的战役组织拖拖拉拉,给日军从容集结兵力实施辗转腾挪提供了充足的时间。
正如11月份史迪威访问新德里时看到的那样,韦维尔对战事准备进展缓慢异常焦虑。“英国佬的阵容实在惊人,你在每个楼层都能遇到至少一名中将,他们大多在干着上尉的活儿,或者什么都不做。”史迪威愤怒于英国人总是使用这样一种模式,当皇家空军采取行动时说“英军飞机”,当美国空军上天时则说“盟军飞机”,就像麦克阿瑟称呼澳大利亚人那样。英国人对史迪威的印象也好不到哪里去,戏称事必躬亲的他是“美国陆军中最杰出的三星连长”。
1942年9月17日,韦维尔正式下发了代号为“食人者”的作战计划,命令埃尔文以英印第十四师的四个旅为主力从陆路夺取梅宇半岛,之后从半岛南端的福尔角跨海突击阿恰布,从那里就可以对日本人占领的阳光进行轰炸。作战发起日为12月21日。
韦维尔原拟以完成马达加斯加作战的英军第二十九旅在空军的掩护下直接从海上登陆阿恰布。但因该旅未能如期抵达,且无法取得作战地域的制空权而被迫取消。原定的两路夹击简化成了陆上单方面作战。“整个计划变成了一团临时拼凑起来的乱七八糟的东西”。在盟军首脑的眼中,如果欧洲是嫡长子,那太平洋不过是后娘养的,缅甸连个私生子都算不上,最多只能算远房亲戚。在北非登陆的“火炬计划”对盟国人力物力的要求占据了压倒地位,原计划运往中国的物资被转运俄国,剩下的残羹冷炙全被送往增援瓜达尔卡纳尔和新几内亚的战斗。史迪威向陆军部提出了强烈抗议,最终只换来了马歇尔的一句安慰,“对你的过度反应深表同情。”
按理说若开作战应由第十五军司令官斯利姆中将指挥,但与其不睦的埃尔文以该军军部人员几乎全被抽调用于后方维稳为由直接越级接管了指挥权。第十四师师长维尔福瑞德劳埃德少将发现,自己直接指挥的部队竟有9个旅之多,几乎是一个师的三倍。而埃尔文分管区域太大且远离前线,很难参与具体准备和战术指导工作。后来英国史学家如此评价埃尔文在第一次若开战役—也被称作“阿拉干战役”或“阿恰布战役”—中的表现,“他是有着独裁而且以自我为中心的一个人,对待下属就像他们是既不应该相信也不应该体谅的契约劳工”。另一位专家更不客气地称他“除了自己不相信任何人”。
印缅边界交通条件极差,铁路运输只通到吉大港以南32公里的多哈扎里,再往南是一条宽仅1.2米的碎石泥土公路,越往南走道路越糟,一场大雨就可使之变成泥浆无法通行。有人戏称,这是一场沿石器时代道路进行的现代战争。
埃尔文曾向韦维尔提出用飞机运兵,得到的答复是,“目前英国的飞机补充严重依赖美国,目前美国同样面临飞机短缺,根本没有余裕为缅甸战场提供多达150架的运输机”。来自旁遮普干旱平原的士兵们在沿海地带行军迟缓,浓密的灌木丛和无处不在的沼泽阻碍了他们的快速前进。这支部队几乎花了一个月时间才走完到达梅宇半岛颈口不足160公里路程。12月7日,一场大雨使所有小径变成了无法通行的烂泥塘,劳埃德不得不将进攻梅宇半岛西北布迪当-孟都一线的时间推迟至中旬。
12月17日,英军的攻势终于启动。哈蒙德准将的第一二三旅沿梅宇河东岸向拉代当挺近,布莱克准将的第四十七旅向南直下梅宇半岛的福尔角,第五十五旅则留在吉大港充当预备队。劳埃德占有绝对的兵力优势,他对面的宫胁大佐只有三分之二个步兵联队。
早在12月中旬日军侦察机已经发现,英军兵力有大规模集结的异常迹象。此时驻守孟都和布迪当的砂子田少佐距支队主力有80公里之遥。鉴于英军兵力强大且来势凶猛,经请示樱井师团长之后,宫胁于22日下令砂子田撤离孟都和布迪当,据守梅宇岭东侧的贡丹一线。英军因此不战而得孟都、布迪当。继续推进的英军在贡丹一线遭到了日军的顽强抵抗,劳埃德判断对面的日军不会少于800人,实际上据守当地的日军仅一个小队五六十人。因宫胁支队主力盘踞在阿恰布岛,英军第四十七旅几乎未遇抵抗一路推进至福尔角。
英军气势汹汹两路来攻,其志肯定不在小也。1943年1月2日,第十五军高级参谋片仓衷大佐飞抵阿恰布。在和宫胁商议之后,片仓电请军司令官饭田中将迅速派出增援。1月3日,饭田下令宫胁支队暂归军司令部直接指挥,同时电令第五十五师团师团长古闲健中将抽调一个步兵大队前往增援。饭田下达给宫胁的命令是,支队务必死守战术要点栋拜和拉代当,固守待援。为便于战场指挥协调,饭田随后改令宫胁支队直接归古闲指挥,军部只负责宏观调控。
接到命令的宫胁当即命砂子田率部进驻拉代当,另以伊藤新作少佐的第三大队第十一中队为基干,第十、第十二中队及第三机枪中队各一部组成一个加强中队,在中队长渡边贞南中尉率领下火速前往栋拜据守。行军途中,渡边部与英军一个营迎头相遇并爆发激战,渡边战死。余部在浅野源次郎少尉的带领下顽强击退英军进攻,在背靠栋拜、左濒孟加拉湾、右倚梅宇岭山脚处占领了一块阵地。此后浅野率部打退了英印第四十七旅三个营的数十次进攻,以弱势兵力据守阵地达50天之久—英军攻坚力之弱由此可见一斑。
英印第一二三旅在梅宇河东岸的推进同样举步维艰。在多次进攻拉代当失败并付出惨重的伤亡代价之后,英军于1月9日出动空军对日军的阵地进行投弹。在两个山炮连的炮火支援下,英军一个营的进攻在白天取得了少许进展,但当晚即被日军的夜袭赶回原地。布莱克准将用上了所有预备队也无法打开局面。到1月10日,英军两路部队的进攻全部陷入停滞状态。
前线战事陷入困境。1月10日,韦维尔和埃尔文双双来到了劳埃德少将的前线指挥部,指示“夺取栋拜至关重要”。这道理连个中尉连长都懂!一脸愁云的劳埃德向上司请求派坦克增援,得到的回答是“会来的”。要调集坦克上阵必须经过第十五军司令部。斯利姆告诉埃尔文派来的联络官,“要么派出更多坦克,仅仅派出一个连不如不派。”联络官提出作战区域狭窄,大队坦克不便展开。斯利姆提出即便如此,至少也要派出一个坦克团。但人家埃尔文毕竟官大腰粗,最终奉命前往栋拜前线的坦克只有区区8辆。即便如此,当它们抵达战场时也已经到1月底了。
在坦克来到前线之前,英印第四十七旅的进攻一直未停。1月18日英军的进攻达到高丨潮丨,炮兵每小时发射的炮弹超过了500发。布莱克准将利用退潮时机派出装甲车沿海滩从侧翼迂回,但日军的顽强阻击使英军持续三天的猛攻以失败告终。兵力居绝对劣势的宫胁也曾试图发起反击,但英军的殊死进攻使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下令各部据险死守。1月中旬,浅野部队得到了第二一三联队第八中队、一个工兵小队和速射炮小队的增援。
古闲眼下的最大难题是兵力不足。他的第一四四步兵联队被抽调太平洋作战—以其为基干组成的部队就是前文屡次露脸的南海支队—兵力只剩三分之二的第五十五师团入缅以来已转战2600公里,历大小战斗逾50次,部队相当疲劳。师团主力赶往战场行军超过1000公里,还需翻越海拔2400米的阿拉干山脉。正是考虑到上述因素,饭田特意指示古闲,军司令部已暂时派第三十三师团第二一三联队的一个大队先往增援,为第五十五师团主力赶往战场争取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