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闻言频频点头。后来他如此形容与蒋介石的会见过程,“在开罗,我无法形容对蒋中正先生的任何看法。后来回想起这件事我才意识到,此前我所知道的都是蒋夫人向我讲他的丈夫如何如何,以及他是怎样怎样的。她总是在那里回答所有问题,因此我可以了解她。对这位蒋先生,我却根本看不透。”对此马歇尔开玩笑说,这位中国领导人看起来不像是主宰数亿民众的军政强人,倒像个传统的中国读书人和修道者,其审慎自持的态度和说一口华丽英语的夫人形成了鲜明对比。因为感觉翻译水平不够好,“无法转述委员长思想的全部意义”,每逢重要会谈皆由宋美龄挑大梁口译兼阐释,颇为辛苦。有人说她的穿着、谈吐和举止是会场附近的金字塔和人面狮身像之外最生动最鲜活的形象。
(正文)
蒋介石进而向罗斯福提出,由于国民政府退守西南一隅,已无法负担长期作战的巨大消耗。几条国际交通线近乎断绝,国统区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希望美国政府给予10亿美元的贷款,以挽救经济提升战力。10亿美元在当时可不是一笔小数目。罗斯福对此慨然允诺,同时说明根据宪法自己没有权利签署借款协议,此事要经国会同意,建议先由两国财长商议拿出具体方案,补给品可以协调加大供应。这可能正是民主国家的最大好处,给领导允诺和反悔留下了足够余地。罗斯福的这项承诺很快被一向对国民党内贪腐现象深恶痛绝的财政部长摩根索否决。
当晚会谈之后,罗斯福责成霍普金斯根据谈话内容起草宣言。次日下午16时,霍普金斯带着宣言初稿来到了蒋介石的一号别墅,与中国国际法专家王宠惠等人商酌。宣言主要内容为承诺三国共同对日作战以及战后日本的处置问题,其中关于中国失地收复的内容如下:日本由中国攫取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小笠原等,当然应该归还中国。凡系日本以武力或侵略野心征服之土地,一概须使脱离其掌握。
王宠惠立即将文稿译呈蒋介石审阅,并将杨宣诚发觉的“小笠原”三字为“澎湖”之误及时告知。代表团经认真研究后提出,修改后可予以同意。王宠惠遂于25日向霍普金斯提出,“其中所称小笠原恐系澎湖列岛之误,拟请改正”,对此霍普金斯慨然允诺。
11月24日的军事会议仅限于欧洲和地中海战场,因此中国人并未参会。在前往德黑兰之前,罗斯福和丘吉尔要就这两个战场充分交换意见—这其实就是美英为在德黑兰与俄国人会谈进行的一次预备会。会议沿袭了之前激烈争吵的格调。罗斯福总统首先发言,当谈到在地中海所能采取的任何行动包括土耳其参战将对“霸王行动”产生的影响时,丘吉尔立即抛出了自认为得意的计划,出兵攻打罗德岛和在巴尔干登陆,以便“使地中海战火不断”,“霸王行动”依然停留在现有的准备阶段。这次首先跳出来反对的不是金换而是马歇尔,“上帝保佑,我将下达命令,一个美国兵也不会到那个海滩去送死的。”这位一向温和的美国陆军首脑的过激反应使丘吉尔大吃一惊,于是他见机行事放弃继续推行地中海战略。当天的会议就此不欢而散。
11月25日是西方的感恩节,美国人随舰带来了大批火鸡。当晚罗斯福盛邀丘吉尔及随从到他的别墅参加“火鸡晚宴”,参会的重要任务超过了20人。因东西方习俗差别,宴会并未邀请中国人参加。两只大火鸡被人以隆重的仪式送进现场。兴致很高的罗斯福高高地坐在椅子上,以娴熟的技巧不知疲倦地给大家切鸡肉。这一过程需要的时间很长,那些先分到的人已经吃完了,罗斯福还没替自己切上一份。丘吉尔担心他最后可能吃不到,不过罗斯福算得很准,到最后两付鸡骨架被撤去时,他才开始吃自己的那份。看到丘吉尔担心的样子,霍普金斯提醒他“我们还有很多备用的火鸡哩”。在随后举行的舞会上,席间唯一的女性萨拉姑娘早已被抢走,丘吉尔只好选择罗斯福的同伴—沃森“老爹”作为舞伴。罗斯福兴致勃勃地看着眼前这一切,仿佛战争根本就不存在似的。
虽然并未拿到缅甸作战的最后承诺以及罗斯福答应的10亿美元,蒋介石无疑是开罗会议的最大赢家。中国得到了大国地位,从上世纪末起被日本人侵占的国土都将在胜利后归还—现在看来胜利只是个时间问题。11月27日,在拜会了埃及国王、王后随后游览了开罗市区及金字塔等风景之后,蒋介石率团胜利返航,他肯定没时间等罗斯福和丘吉尔从德黑兰再次归来。
返航途中,志得意满的蒋委员长带队前往蓝姆迦,在盟军东南亚战区司令官蒙巴顿上将的陪同下视察了驻印度的中国军队并发表了演说。这是蒋介石唯一一次亲临蓝姆迦视察。随后他与一众高级将领讨论了缅北的反攻问题,提出在英国人未作出承诺之前不宜孤军深入密支那一带。但在此时,孙立人和廖耀湘的两个师已受史迪威指令陆续向缅北的胡康河谷进发,盘踞在那里的是痛骂东条“八嘎”的田中新一中将麾下的日军第十八师团。
1943年12月1日,《开罗宣言》在中国重庆、美国华盛顿、英国伦敦三地同时发表。
罗斯福总统、蒋介石委员长、丘吉尔首相,偕同各该国军事与外交顾问人员,在北非举行会议,业已完毕,兹发表宣言如下:
三国军事方面人员,关于今后对日作战计划,已获得一致意见。我三大盟国决心以不松弛之压力,从海陆空各方面,加诸残暴之敌人,此项压力,已经在增长之中。
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三国决不为自己图利,亦无拓展领土之意思。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我三大盟国稔知朝鲜人民所受之奴隶待遇,决定在相当时期,使朝鲜自由与独立。
根据以上所认定之各项目标,并与其他对日作战之联合国目标一致,我三大盟国将坚忍进行其重大而长期之战争,以获得日本无条件投降。
当天重庆的报纸似乎卖的特别快。到黄昏时分,开罗会议的内容已成为许多家庭餐桌上的谈资,似乎明天战争就会结束。不管会议内容如何,中华民国能够与英、美这样的世界列强平起平坐,这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在积贫积弱的中国,过去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始终是作为“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一方”出现,这次终于得到了理解和尊重。蒋介石对会议同样给予了极高评价:“开罗会议虽仅四天,但将中国自甲午以后被日本侵略的领土主权一举收复!”他在日记中兴奋地写道,会议“以政治收获为第一,军事次之,经济又次之,然皆获得相当之成就。开罗会议公报如期发表,军民精神为之一振,此乃为国家百年来外交之最大成功,又为胜利重要之保障,是卅年苦斗之初效也。”
在帝都东京,佐藤少将第一时间向东条汇报了盟军开罗会议发布的公告及相关消息。12月4日召开的内阁和大本营联席会议上,与会众人一致认为,中、美、英三国联合召开的开罗会议意在日本,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但既然斯大林并未到会,说明在对日作战问题上美、英与俄国人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借此自我安慰自己。在纪念开战两周年的1941年12月8日,东条高调发表了有关帝国战争目的符合道义、完成战争之信心,同时要求大东亚“各国”必须与帝国的措施采取同一步调。在纪念三国同盟签订的12月11日,东条再次公开表达了日、德两国团结一致、完成共同战争的决心。
就在东京对俄国人依然抱有一丝希望的同时,斯大林已在德黑兰向罗斯福和丘吉尔做出承诺,“一旦德国人战败,苏联将在远东参加对日作战”。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最后一小节“德黑兰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