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正文)

上次好歹还有一个对付大西洋上德国潜艇的共同兴趣,本次的交锋几乎是全方位的。矛盾之大,显然不是再来一顿丰盛晚宴、大家一起喝杯小酒就可以解决的。对此布鲁克慨叹道,“美国人向太平洋转移力量的要求比其它任何时候都强。我想过不了多久,他们就会敦促我们先打败日本人再说。”争吵持续了整整九天,双方高级将领一天开会达四次之多,有罗斯福和丘吉尔亲自参加的全体人员会议就开了六次。布鲁克和金冲突不断且持续升级,他对金“想方设法找出他可能找到的所有空子把兵力转移到太平洋”的提法越来越恼火。在5月21日的会议上,两人竟然发生了公开争吵。金声称“在太平洋上对日本的攻势不但应该维持而且还要不断加大”,英军应尽快在缅甸展开进攻,而美国人则集中力量夺取马绍尔群岛、吉尔伯特群岛、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和俾斯麦群岛。对于欧洲,金自始至终只字不提。在英国人眼中,金一定是把这里当成研究太平洋问题的专题会议了。

双方的战略大相径庭,怒不可遏的英国人拒绝公开承诺横渡英吉利海峡登陆法国的日期。但坐镇主场的美国人最终稳稳占据上风,丘吉尔不得不低下高傲的头颅,在最后一次会议上确认1944年5月1日为横渡海峡进攻欧洲大陆的日子,同时同意继续向日本人施加压力。出于面子上的照顾,美国人勉强答应“在采取必要行动之前”将行动计划提交给联合参谋长会议审议—那不过是走个形式而已。对英国人力主扩大地中海战争的说法并未获得任何进展,会议只是决定在西西里登陆后再进行检查,以确定这一行动是否“能把意大利从战争中消灭并牵制最大数量的德国军队”。至于缅甸,罗斯福不接受丘吉尔提出的进攻苏门答腊和马来亚的替代方案。因为在主要问题上占尽上风,美国人让步“暂时在印度继续进行后勤行动为最终发动‘阿纳基姆’计划做好准备”。

马歇尔出具了早已拟好的一份备忘录,名字叫《打败日本的战略计划》。备忘录的主要内容有三项:一是利用潜艇封锁荷属东印度向日本输送石油的航线;二是一旦得到在中国和太平洋上的航空基地,就立即实行对日本的战略轰炸;三是直接进攻日本本上。表面上看这些内容和英国似乎关系不大,毕竟皇家海军和皇家空军在太平洋上并没多少飞机和潜艇。但罗斯福正是用这种方式向英国人暗示,今后在太平洋上是美国人在发号施令,不管是英国人还是他们的远房亲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不过是可有可无的小伙伴而已。

5月24日在研讨“三叉戟会议备忘录”的最后草案时,丘吉尔终于意识到英国的参谋长们几乎在每一点上都向美国人作了让步,自己想办的事儿一件没办成。一气之下,他扬言不接受这个文件,惹得在会议上受够了气的布鲁克发起了脾气。他告诉首相,如果拒绝接受美国人的说法,将会危及“先欧后亚”的全球战略。丘吉尔最终才勉强答应签字。

口是心非是政治家的基本素质。虽然对中国特别是蒋介石极不感冒,之前5月19日在美国国会的一次演说中,丘吉尔动人地表达了他本人对“历尽磨难的中国”的深切同情,答应向蒋介石提供“力所能及的一切东西”。现在,他将恶气全部洒在了中国人头上。他不但同重庆政府外交部长宋子文发生了激烈冲突,并在蒋夫人傲慢地拒绝来华盛顿会见他之后也拒绝去纽约会见她。对此罗斯福一笑了之。按照他对远东的未来规划,中华民国很快将成为美国在亚洲最主要的盟友,无论英国人是否愿意。罗斯福显然对英国人在战后维持广阔的殖民地缺乏兴趣。

如果说在阿卡迪亚会议上英国人略占上风,在卡萨布兰卡会议上双方打成平手的话,本次会议丘吉尔可谓“全线溃败”。美国人凭借大智若愚和强大的国力逐渐占据上风。很快我们将会发现,实际上英国人在今后的会议上已经失去了和对方平起平坐的机会,逐渐沦落为美国人的小跟班儿。加上丘吉尔对俄国人天生厌恶,未来他将和斯大林发生无数次争吵。罗斯福的和事佬角色更巩固和发展了这种优势。当最后乘飞机离开华盛顿时,丘吉尔依然希望能找到机会把马歇尔争取过来。他以不方便直接指挥艾森豪威尔为由,要求罗斯福派马歇尔陪他前往北非。虽然罗斯福慨然应允,但丘吉尔显然没能捞到多少游说马歇尔的机会。在漫长的航途中,一脸苦闷的美国陆军参谋长一直忙着用他那如椽大笔,组织优美语言去拟就总统和首相让他起草的那份对俄国人来说最终结果异常糟糕的电文—把1944年前不可能开辟第二战场的消息告诉斯大林。

通过本次会议,金巩固并扩大了自己在卡萨布兰卡会议上取得的成果。他觉得英国人已默然放弃了他们在太平洋战争中所享受的共同指挥权,现在他终于能够放开手脚与日本人大干一场了。因为西南、南太平洋的作战命令已经下达,会议刚刚结束,金就志得意满地带着一众幕僚飞赴旧金山,与尼米兹筹划如何利用数不清的航空母舰、沿中太平洋向日军发起大规模攻势了,下节详叙。

在瓜岛和巴布亚双双落败之后,东京终于意识到战争的主动权已经易手,明智地将战略进攻调整为战略防御。几乎就在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下达第二阶段作战任务的同时,3月25日,东京大本营下发了《东南方面作战陆海军中央协定》,其核心内容为:主要作战转向新几内亚方面,确保莱城、萨拉莫阿一线,积极筹备下一步攻势。在所罗门群岛及俾斯麦群岛方面暂取守势,确保现有要地并随时击败来犯之敌。前文提到,这一战略是在海军作出适当让步后才勉强确立的。

借助山本发起“伊号作战”,盟军航空兵疲于应付、无暇封锁俾斯麦海的有利时机,4月中旬,安达趁隙将第五十一师团残余兵力包括第六十六步兵联队运至莱城,同时将在布纳作战中遭遇重创的南海支队及第二十一旅团残部撤出巴布亚。加上精锐第二十师团正在修筑马丹向莱城延伸的公路,在新几内亚,日第十八军依托莱城-萨拉莫阿一线长期固守,在马丹和韦瓦克构筑二、三线阵地的防御态势初步形成。安达中将的军司令部设在马丹,他手下的三个师团加上海军根据地部队共有55000名兵员。

驻守最前线莱城-萨拉莫阿的是中野英光中将的第五十一师团。由于日军在“第81号作战”中完败,加上之前在夺取瓦乌的战斗中损失了大量兵力,该师团兵员锐减到原来的三分之一,且伤病员超过了40%。实际上日军在该地区也无法进驻更多兵员,因为无法提供更多补给。由于美军在争夺制空权的战斗中逐渐占据上风,日军只能通过潜艇横渡丹皮尔海峡运送补给,另一路补给来自1500公里外的帕劳。如驻兵过多,势必有官兵会被饿死。新几内亚岛的不毛之敌是无法就地取得补给的。

如果美军对莱城地区发起大规模攻势,日军能够坚守的唯一办法是由位于马当地区的第二十师团实施增援。但新几内亚岛根本没有道路,交通严重限制了日军的机动能力。当初冈部支队进攻瓦乌,60公里路程走了整整13天就是最佳的例证。于是安达向驻马当的第二十师团师团长青木重诚中将下达了一道匪夷所思的命令:“在100天内,修好一条从马当通往莱城的长300公里、宽4米,可供军用卡车通行的道路。”虽然对干工兵的活儿颇不情愿,但想到如果莱城和萨拉莫阿守军全军覆没,自己迟早也会走上那条绝路,第二十师团的精锐步兵只好放下武器,扛起锄头,在第四工兵队西原八三郎少将的带领下当起了修路工人。不过前提是7月之前,第五十一师团必须守住现有阵地。到6月初,缺乏机械设备的日军已完成了180公里道路的修筑,此时前方出现了巍峨挺拔的菲尼斯泰尔山脉。

(正文)

太平洋战争》小说在线阅读_第86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青梅煮酒1970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太平洋战争第86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