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担心的顶牛场面自始至终没有出现,两人的会晤非常愉快。会议期间并未发生重大分歧,双方开诚布公,互不不隐瞒任何事项。这是令华盛顿参谋长联席会议大敢欣慰的事情。经过三天友好协商,双方就未来作战达成了一致意见:根据参谋长联席会议的要求,5月15日两大战区将分别向新乔治亚岛、伍德拉克岛和基里维纳诸岛发起攻势。之后哈尔西的南太平洋部队从右翼沿所罗门群岛北上,从东和东北方向封锁拉包尔;麦克阿瑟西南太平洋部队则从左翼继续进攻胡翁半岛和新不列颠岛,从西和西北方向封锁拉包尔。战役新代号为“车轮行动”—预示着两大战区的推进像车轮一样向拉包尔滚动,持续时间大约半年,以最终双方合力夺取拉包尔宣告大功告成。
4月18日离开布里斯班之后,哈尔西先后访问了堪培拉、墨尔本和悉尼。上次因为在新西兰胡乱放炮宣称战争将在1943年结束,哈尔西受到了上司的严厉批评,华盛顿说他“醉酒说胡话”、“神经不正常”的人都有。尽管澳大利亚人在悉尼和墨尔本为他准备了新闻发布会,但哈尔西发现自己不能再相信所有记者了—他曾经被认为是记者最好的朋友。幸好这两场演讲没再惹出什么新麻烦。
当哈尔西25日结束访问返回努美阿后,才得知截击山本的行动大获成功。根据出发前他的要求,南太平洋战区司令部并未将上述消息及时发往布里斯班,那样势必绕不过西南太平洋战区司令部。哈尔西怀疑布里斯班会走漏消息,从而暴露美军已经破译日军密码的秘密,当然最不能让他放心的还是“道格的公报”,因为麦克阿瑟会先于他得到这一消息。事实上美国人一直都都不敢确认山本已被干掉,直到东京5月21日发布正式消息为止。
随后哈尔西两次收到了布里斯班发来的电报。因地中海战役和大西洋令人失望的反潜作战所产生的大量需求,卡彭特中将的第七舰队凑不够登陆所需的驱逐舰、运输船和登陆艇。麦克阿瑟先是将战役发起日从5月15日推迟到6月1日,继而将上半年的最后一天作为“车轮”开始滚动之日。
尽管1943年上半年太平洋上略显沉寂,但欧洲战场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5月13日,北非战场25万轴心国部队向美英联军投降,盟军取得了开战以来的最大一场胜利。北非战事结束使得地中海航路畅通,盟军船只可由此经苏伊士运河直达印度洋,使得通过波斯湾向苏联实施增援成为可能。与此同时,德国通过“顿涅茨克行动”占领了哈尔科夫和别尔哥罗德,重新夺回了东线战场的主动权。苏德双方开始围绕库尔斯克突出部大规模地集结兵力。
欧洲战场风云突变使丘吉尔高声呼吁再次检讨盟军的总体战略。他在写给罗斯福的信中说,“极有必要把‘哈斯基’行动、‘阿纳基姆’行动和未来的作战确定下来。”在另外一封拍给“影子总统”霍普金斯的电报中,他说:“我很清楚我们目前存在着严重分歧,如果不及时加以调整,将会导致严重的困难和夏季、秋季行动的软弱无力。”5月4日,丘吉尔率一众幕僚乘豪华邮轮“玛丽皇后”号再次横渡大西洋,准备前往华盛顿与罗斯福举行代号为“三叉戟”的新一轮磋商。为了打消斯大林的顾虑,航途中的丘吉尔向莫斯科发去了一封解释电报:“会议目的在于解决夺回西西里之后开拓欧洲战局的问题,同时劝阻倾向太平洋的偏向,进一步探讨印度洋以及对日作战问题。”
陆军参谋长布鲁克爵士清楚这将又是一场针锋相对的较量,因为“美国人的心思实际上扑在太平洋,而我们在力求同时打‘两场战争’”。现在他的“敌人”除了令人讨厌的金之外,又加上了逐渐变得“尖酸刻薄”的马歇尔。“我并不期待这次会议,事实上我一想到它就心存厌恶”,布鲁克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英国人肩负着一项困难使命:说服罗斯福和他的军事首脑推迟开辟第二战场,在西西里登陆后继续进攻意大利。因为讨论议题涉及到印度和缅甸,除三军参谋长外,负责印度方面的韦维尔元帅、萨默威尔上将和皮尔斯上将同样出现在随行队伍里。韦维尔的任务是向美国人陈述放弃“阿纳基姆”行动的理由,丘吉尔已决定不在缅甸发动一场被他喻为“一根刺一根刺地啃豪猪”的无聊攻势。
综合1943年的几次会议,老酒认为美国和英国的重大分歧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美国人总是要求尽快跨越英吉利海峡在法国登陆,直接进攻德国的核心地带,英国人则总是一味搪塞试图推迟。二是英国人总想扩大在地中海的攻势,对此美国人坚决反对。三是美国人总想加大对太平洋战场的投入,扩大对日本人的作战,英国人对此也绝不赞同,反正那些原来的殖民地已经丢掉了,暂时还不急于收回来。四是美国人总想让英国人在缅甸发起攻势以帮助中国人坚持打下去,英国人则认为只要保住印度暂时无忧即可,对此吱吱呜呜动作缓慢。根据战争进程我们可以看出,狡猾的英国人对美国人答应他们的事儿都要再向前进一步,对自己答应对方的事儿都一推再推或者干脆推翻不干—缅甸就是一个绝好的例子。
对气势汹汹杀将过来的英国人,美国人也在进行着精心准备。马歇尔和金下定决心,绝不能象在卡萨布兰卡那样再上英国人的当。马歇尔在将详尽方案提交总统时特意嘱托,要“牢牢盯住英国人”,既要他们入侵法国,还要在缅甸发起他们已承诺过的攻势。鉴于英国人告知带来了韦维尔等人,马歇尔提前通知史迪威和陈纳德尽快返回华盛顿与英国人吵架,重庆政府外交部长宋子文也受命随时赴会进行游说。
5月12日下午14时30分,“三叉戟”第一次会议在白宫召开。丘吉尔声称自己是为了“恪守卡萨布兰卡会议的承诺”来参加本次会议的。此前几小时恰好传来轴心国25万军队在突尼斯投降的消息,丘吉尔利用这一胜利乘势宣传他的地中海战略,呼吁立即在西西里登陆并全面进攻意大利。此举“将使德国人民孤单冷漠,可能也是他们黎明的开始”,同时将大大改变巴尔干半岛的局势,使英国有可能把更多的战列舰和航空母舰调到孟加拉湾或太平洋。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老丘主动向美国人示好,提出“制订打败日本长远计划”的时机已经成熟。如果德国在1944年战败,英国保证于翌年“集中全力向日本发动大规模攻势”。最后他说,解决远东问题的最好办法是让俄国人参战。
罗斯福对上述建议态度冷淡,之前他已被马歇尔完全说服,认为只要扩大地中海战争就必然会影响在法国登陆的主战线,他也不同意英国人放弃在缅甸的“阿纳基姆”行动。但坐拥主场之利的罗斯福并不急于表态,他随即带着丘吉尔前往马里兰州卡托克廷山间的休养所—当时叫“香格里拉”,后来被艾森豪威尔根据孙子的名字更名为戴维营—休闲去了,留下一帮军事大腕继续脸红脖子粗地辩论。
由于深信总统坚定地支持自己的意见,马歇尔在会议上拒绝作出任何让步,死死咬定盟军下一步必须跨越英吉利海峡在法国登陆,坚决反对把双方已经同意的西西里登陆计划再扩大到整个意大利。金上将以北非战事结束为由,坚持要将美国海军从地中海撤出,将它们用于太平洋方向。对此马歇尔立即随声附和,“除非英国的参谋长们提议,在欧洲能干出点名堂来”。史迪威则反对韦维尔关于如何把对日作战进行下去的观点,宣称英国军队应该配合中国远征军,在印缅边境发起进攻以重新打通滇缅公路。因为罗斯福认为除非立即给重庆送去更多援助,否则蒋介石就可能垮掉。陈纳德又接着火上浇油,提议集中力量从中国大陆向日本本土发动大规模的空中攻势。讨论简直是“一团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