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两位最高领导都十分小心地避免介入直接争吵。丘吉尔婉转地表示,双方的分歧只是侧重点和优先地位上的不同,并非原则上的。尽管老丘有着“迷人的魅力、冷静的劝说、粗鲁的坚持、口若悬河般的雄辩、短暂的愤怒和几近落泪的伤感”,但国力日渐衰落使他必须迁就自己的后辈罗斯福。抛开政治因素不谈,丘吉尔对开辟第二战场始终心存恐惧。早在1941年7月5日,在谈到一战和二战他指挥过的四场损失惨重的两栖登陆行动时,他就对着艾登高喊:“记住,我的胸前挂着达达尼尔、安特卫普、达喀尔和希腊的奖章。”现在面对财大气粗且有求于人家的美国人,他必须收敛并小心应对。

(正文)

但大家毕竟是不远万里,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的。就这样吵吵各回各家显然不行,最终必须达成一个妥协方案。双方最后都作了彬彬有理的让步,从而达成了“原则上的统一”。英国人愿意接受扩大太平洋攻势的观点,但“必须保持在这样的范围之内,即按联合参谋长会议的看法,当决定性打败德国的时机在1943年出现时,它不应有损于盟国抓住这一时机的能力”,同时同意扩大在缅甸的军事行动以稳固蒋介石的地位。作为交换,罗斯福同意暂时不开辟第二战场,在意大利的西西里登陆—也就是丘吉尔进攻意大利计划的缩小版。为支援英军在缅甸作战,罗斯福答应向他们提供护卫舰及登陆艇。

18日上午,双方计划人员终于草拟出一项概述盟国1943年目标的协议。协议措词非常含糊,以使布鲁克和金都能接受。上边写道,“太平洋的行动将继续以保持对日本的压力为目标”,这让金感到非常高兴,因为太平洋战区对日作战的行动超越了完全防御的水平。但“这些行动不应从欧洲抽调过多人力物力”,这又使布鲁克感到满意—这可能正是太平洋战场1943年未出现激动人心战斗场面的主要原因。然而是否抽调过多,标准由美国的参谋长们来决定。霍普金斯读完协议后告诉迪尔:“我认为这是个很好的文件和一个绝妙的计划,所以我感觉好受多了。”问题终于得到解决,这几乎完全归功于英国人高超的外交技巧。

丘吉尔和罗斯福几乎毫无疑问地接受了这一协议。丘吉尔高度赞扬了联合参谋部,“在我所知道的所有盟国会议中,从来没有象这次会议那样,从军事、武器生产以及经济等各个领域对世界大战的局势进行长时间的专门研究。”

当天下午17时,总统和首相偕同他们的参谋长签署了双方关于1943年盟军战略轻重缓急次序的文件:

第一,击败德国潜艇仍处于物力损耗上的首位,所以应最先把力量集中于大西洋战场。

第二,必须为苏联提供大量援助。

第三,继续执行“包列罗”行动,在英国集结军队物资,为在1944年开辟第二战场作好准备。

第四,逐步增加对德国本土的战略轰炸,顺序依次为潜艇工厂、飞机工业、交通设施、炼油厂等目标。

第五,随着轴心国在北非的失败,应开始制订进攻西西里的作战计划。

第六,太平洋行动扩大到除确保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外,还应包括收复阿留申群岛以及进攻日本在加罗林和马绍尔群岛的基地。

第七,英国勉强接受为1943年11月进攻缅甸的“安纳吉姆”作战制订计划。

会议宣布,准许参与“火炬”行动的军队在北非战役结束后向西西里进军。这几乎是丘吉尔唯一关心的条款,因为他明白出兵西西里将妨碍1943年第二战场的开辟。美国人将西西里战事视为众多战事中的一个,依然妄想地中海策略不会影响到对大西洋壁垒的攻击。他们用将近一年的时间才逐渐认识到,即使是美国庞大的、不断扩充的战争机器也无法生产出足够的武器同时维持两大战事,况且他们还必须加大对太平洋战场的投入。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这并不是美英双方原来期待会议所要制订的“如何开始打赢这场战争的宏伟蓝图”,许多关键问题悬而未决。会议确定给予摧毁德国潜艇以最优先考虑让被邓尼茨折磨得生不如死的英国人如释重负,布鲁克坦承“实际上我们得到了我们到这里来所希望得到的一切”。最失望的是马歇尔,他关注的事情几乎没一件得到落实,英国人对缅甸的承诺存在极大的不确定因素。他的助手魏德迈少将的话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参谋长的沮丧心情,“我们把全部财产都赔上了”。这当然不是一种精确估价,至少金得到了在中太平洋扩大攻势的许可。让罗斯福和丘吉尔欣慰的是,至少他们的军事首脑在表面上取得了一致。从会议进程以及最后达成的协议来看,斯大林拒绝参加会议的决定无疑非常正确。

听说领导们在开会研究大事,麦克阿瑟撺掇柯廷以政府名义索要增援。柯廷于是致电大会,要求向西南太平洋战区增调至少2000架飞机和其它大批人员、物质。在澳洲柯廷是老大,在卡萨布兰卡他绝对属于无人理睬的小人物。连太平洋问题都被排在会议的最末两位,柯廷的建议大腕们简直都懒得搭理。这再次明白无误地确认了“德国优先”战略。

1943年堪称盟军的“会议之年”,卡萨布兰卡不过仅仅是开端而已。随后从华盛顿、开罗到魁北克再到德黑兰,盟军大腕们将时间全用在开会和吵架上了,从而使缺乏重大战事的1943年显得寡然无味。与之相反,1942年大家只顾打仗会议当然就开得少了。相对于后来的开罗、德黑兰、波茨坦来说,这次会议效率很低,除罗斯福最后突然放了一炮之外并未形成什么重大决议,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乏善可陈”,很多事情还要等5月份的三叉戟会议来解决。

1月24号上午,同盟国的巨擘们聚集在安法的热带花园,举行了会议期间唯一一次记者招待会。所有人都竭力摆出一副精诚团结的样子,对记者们宣布向柏林和东京的进军已经开始。会议的主角儿无疑是罗斯福和丘吉尔,两人强迫戴高乐和吉罗和他们交错地坐在同一排椅子上,并让他们当着记者与摄影师的面握手—两个法国人的表情真是说多别扭有多别扭。卡萨布兰卡会议对外一直是保密的,因此当记者们忽然发现眼前涌出来这么一大堆牛人时,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而当他们听说这些人已经在此呆了两周之久时,几乎连耳朵都开始怀疑了。

丘吉尔和罗斯福开始与记者们畅谈战争的未来。罗斯福事前未经商量就突然宣布,“只有消灭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的全部战争力量,世界才能真正进入和平。这就意味着他们的谈判条件只能是无条件投降,同盟国不会容忍比这更高的条件。”罗斯福此言也可以看作是对未能与会的俄国人的一种表态,以免他们在极端情况下倒向轴心国。intrepid002师兄说的很对,一战时俄国人就干过类似的事情—这句话是刚加上的。但是要知道,即使牛人拿破仑在巅峰时期也未将媾和的大门完全关死。这句话对所有人都不啻为一颗重磅丨炸丨弹,除了丘吉尔之外。在前一天有霍普金斯和罗斯福儿子参加的私人午宴上,丘吉尔曾听美国总统说过这句话。对罗斯福的突然表态丘吉尔一时皱起了眉头,但很快就微笑着解释说:“好极了!我倒要看看戈培尔之流将如何叫喊!”

有些人说“无条件投降”源于罗斯福的心血来潮。罗斯福的传记作家、普利策奖获得者多莉丝基恩斯古德温女士甚至说因为天气很好,罗斯福心情极佳才脱口说出那句话的,丘吉尔对此毫不知情而感到震惊。其实早在1941年12月9日珍珠港事件后不久,罗斯福在谈话中就流露出反法西斯战争一定要取得彻底胜利的观念。1943年1月7日卡萨布兰卡会议前夕,罗斯福和军事顾问们交谈过关于无条件投降的问题,丘吉尔也曾和罗斯福就这一问题简单讨论过。丘吉尔希望不要将意大利包括在内,以使其尽快退出战争。但在和副首相艾德礼及战时内阁交换意见之后,丘吉尔收回了自己的看法。斯大林虽没参加会议,但在1943年5月1日纪念五一劳动节的讲话中也说了类似让德国无条件投降之类的话,算是对罗斯福的一种呼应。

这种说法对战争的影响是好是坏,众说纷纭。有人说它强化了德国和日本的抵抗情绪,拖延了战争,并使战后的恢复更为困难。但也有人说,它增强了盟国广大军民的斗志。不可否认,希特勒和东条得到了一份鼓动人民抵抗到底的宝贵素材。另外在盟军阵营内部特别是军方,许多人对这种说法表示担忧。莱希上将据此说,现在不得不全部消灭敌人了,外交途径被彻底丢弃,盟军已走上了打无限制战争的严峻道路。

总统和首相在第二天有更多的理由为自己庆贺。有确切消息说,麦克阿瑟将军终于摧毁了巴布亚半岛日军的最后据点,红军在斯大林格勒包围了德军数十万之众。如果大家知道日本人已经准备从瓜达尔卡纳尔撤退的话,当天豪华晚宴上浪费的美酒就更多了。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一小节“俾斯麦海海战”。

太平洋战争》小说在线阅读_第82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青梅煮酒1970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太平洋战争第82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