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的答复让罗斯福倍感失望。他在12月14日致电丘吉尔,即使斯大林不能参会,美英举行一次会晤也非常必要,“因为有许多问题,显然只有你我和我们双方的参谋人员举行会议才能决定”。罗斯福解释由于天气原因不能去冰岛,而政治原因导致他不能去英国,剩下来非洲成为首选。会议对外绝对保密,如果事后美国民众知道总统是去非洲看望自己的将士的话,他们的指责肯定会缓和一点的。罗斯福提议1月15日左右在阿尔及尔以北或卡萨布兰卡会晤。既然斯大林不能出席,那双方都不带外交人员,会议纯属于军事性质。双方参谋长可以提前四五天到场,在首脑到来之前拟出一个计划草案。最后罗斯福说,“这对我本人也大有好处,它能使我逃脱华盛顿沉闷的政治氛围达两周之久。”
丘吉尔对此立即表示赞同,并于12月30日答复如下:“同意在卡萨布兰卡举行会晤,愈快愈好,唯有这样方能解决问题。建议会议代号为‘象征’”。
位于大西洋之滨的卡萨布兰卡是法属殖民地摩洛哥的一座天然良港,往往大西洋上惊涛迫岸而港内却波澜不惊。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座良港成为摩洛哥的经济中心。但它闻名于世并非因其经济地位而得益于其天堂般的景色、悠久的历史以及谍战与浪漫之都的美称。罗马帝国、阿拉伯和葡萄牙人曾先后统治过这里。18世纪末西班牙人得到港口贸易权并称之为卡萨布兰卡,其含义为“白色宫殿”。1907年法国占领此地。二战爆发后法国维希政权向德军投降,特殊的政治、军事地位使这里成为轴心国占领区人民投向同盟国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双方间谍斗法的重要场所。依托这一特殊时代背景,1942年上映的美国电影《卡萨布兰卡》成为整整一代人难以忘怀的谍战与爱情经典,一举斩获奥斯卡三项大奖,同时使“白色宫殿”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标志。
实际上当1943年来到时,丘吉尔发现自己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尽管他已不再为可能的战败感到恐惧。英国只有与美国协调一致才能取胜,但伦敦和华盛顿之间对未来战争的方向存在巨大分歧。英国参谋长委员会因大西洋航线频繁遭到德国潜艇袭击,希望把登陆法国的行动再推迟一年,并要求借北非胜利将地中海攻势扩大到意大利。也许因为自己肚子挺大,丘吉尔对这个被他称为轴心国的“柔软腹部”异常感兴趣。美国人显然不赞成上述观点。尽管罗斯福容易对付一些,但马歇尔和金则不同。前者虽然赞同先欧后亚的总体战略,但认为应尽早在通向德国的最短路径上开辟第二战场,对一切推迟这一行动或分散精力的尝试都表示怀疑。后者的眼睛一直紧盯着太平洋,力主在太平洋上加大投入以扩大对日军的攻势,对其它一切事情都不感兴趣。丘吉尔担心令人讨厌的金如果能成功将所罗门群岛战役扩大为规模更大的太平洋攻势,未来战争很可能偏离“先欧后亚”的既定航道。
其实斯大林错怪美国人了,推迟开辟第二战场一直是英国人的主意。倡导尽快开辟第二战场的马歇尔已为即将召开的会议进行了充分准备。在一年前的阿卡迪亚会议上,美国人普遍认为自己中了英国人的诡计,吃了大亏,这次无论如何要扳回来。马歇尔提前出发前交给总统一份措词强硬的文件,让他在长途飞行中去啃。但当他带队抵达安法那座重兵把守的白色别墅时,发现英国三军参谋长带来了一个更大的班子,还有数不清的备忘录和一艘与伦敦不断联系的通讯船—6000吨的“伯乐乐”号上装有各种数据计算的特殊设备。英国人在出手向美国推销自己的战略意图时占尽优势,在人数上同样如此,他们对实现自己的战略意图志在必得。离开伦敦之前,丘吉尔特意嘱咐大家,要有“滴水穿石”的耐心。他让参谋长们集中力量争取马歇尔,他本人则做总统的工作—兵对兵、将对将、总统对首相,凡事都讲个门当户对。至于金,反正争取不过来由他吆喝去好了。因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莱希上将出发前意外病倒,以马歇尔、金、阿诺德为首的美国代表团从人数上看略显寒酸。
罗斯福于14日抵达卡萨布兰卡并下榻安法饭店,他的伙伴丘吉尔头一天的上午9时已经入住了。这是一座颇具现代化的建筑,位于距市区6公里的一座小山顶上,背靠蓝得闪闪发亮的大西洋,四周热带花园中秋海棠和紫茉莉花团锦簇,争奇斗艳,远看仿佛天堂一般。但饭店里的情形却大煞风景,周围遍布铁丝网,荷枪实弹的宪兵昼夜不停24小时巡逻。所有摩洛哥侍者都已换成了美国兵或英国兵。酒店房间很多,足够参会的所有人住。酒店周围的几座豪华别墅是分别留给罗斯福、丘吉尔、法国的亨利吉罗以及戴高乐的。
除华盛顿和伦敦的高级幕僚,艾森豪威尔于15日飞抵卡萨布兰卡,他急于知道未来欧洲将采取何种战略。两天后英国的亚历山大上将也到了,向丘吉尔和罗斯福汇报了英军第八集团军的进展情况。罗斯福对他印象颇佳。
会议要讨论的不仅仅是军事问题。丘吉尔希望法国自由解放运动领袖戴高乐能参会,但美国支持吉罗。因为吉罗和维希政权始终藕断丝连,心高气傲的戴高乐多次拒绝参会与他见面—他因此被罗斯福形容为倔强的骡子。丘吉尔通过外交大臣艾登向戴高乐施加压力,甚至威胁如果不来就将力主让其他人接替他。眼看戴高乐还不就范,丘吉尔使出了最后一招,“在罗斯福和你之间,我当然要挑选大的。”吉罗倒是应邀前来,他与1月22日姗姗来迟的戴高乐见了面。他俩的事儿以及有关欧洲的问题将来有机会讨论欧战时咱们再详谈,这咕嘟掐了暂时不播。
1月14日上午,美英两国不同军种的参谋长们围坐在安法酒店擦得锃亮的桃花心木桌前开始了自阿卡迪亚会议之后的又一轮交锋。英国人显然是有备而来,对马歇尔尽快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提议,英国陆军参谋长艾伦布鲁克爵士立即表示反对:“在时机成熟之前发动一场毫无希望的进攻,只能给自己带来灾难,对俄国也毫无裨益,而且对整个被占领的欧洲将是一场蹂躏。”随后布鲁克亮明了自己的观点:为除掉德国战争中的主要伙伴,应借北非战事胜利之势在地中海大打出手,首先将攻势扩大到西西里,之后推进到亚平宁半岛,迫使意大利退出战争。这次英国海军大臣庞德爵士因病缺席,空军参谋长波特尔上将和阿诺德一样只对战略轰炸感兴趣,因此虽然来的人多,布鲁克独自面对马歇尔和金还是显得势单力薄。
虽然在华盛顿经常吵得面红耳赤,但在英国人面前马歇尔和金却义无反顾地携起手来,联合反对任何将地中海攻势扩大化的建议。美国专家虽然放弃了1943年横渡英吉利海峡的希望,但又竭力避免不让自己被地中海缠住,使1944年登陆法国的宏伟计划无法实现。这种分歧理所当然。作为人力资源相对缺乏的岛国,英国人不愿正面进攻希特勒的欧洲堡垒,而惯于节俭使用有限军力去打击敌人的最脆弱部分。拥有无尽人力和资源的马歇尔崇尚大陆军事战略,强调集结重兵从正面发起堂堂正正的攻击以求速胜。马歇尔提出,即使能够瓦解意大利这个丘吉尔倡导的“柔软腹部”,德国依然可以凭借亚平宁半岛北部的复杂地形将战火阻隔在阿尔卑斯山以南,只有登陆法国才是通向柏林的最佳捷径:“任何转移总战略或节外生枝的举动都是劳而无功的,只能消耗击败德国的资源和力量。”双方话语中充斥着浓烈的火药味儿。
金上将立即随声附和,“对多数美国人来说,主战场是太平洋而不是欧洲”,接着便开始不失时机地兜售自己的“太平洋战略”。金提出正在进行中的瓜达尔卡纳尔和新几内亚战役说明,盟军不能“让日本人得到任何喘息之机”。现在盟军必须采取行动,避免日军夺回他们刚刚失去的主动权,阻止他们在广袤占领区内的巩固行动。他提议两大战场的武器和物资分配必须作出重大调整,1943年应把兵员、飞机和舰只在太平洋战场的投入数从15%提高到30%,在太平洋和缅甸同时采取攻势。
马歇尔立即做出补充,英国必须在缅甸采取强有力的军事行动以帮助中国,逐步在年内发展成大规模的“安纳吉姆”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