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谁下的命令?
东北沦陷,源于一句“不抵抗”。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该死的命令谁下的?
在我以前接受的传统教育中,对于“九一八”事变到底是谁下达不抵抗命令的说法是:蒋介石以反共剿共为主要国策,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给东北军下达了不抵抗的命令。我一直对此深信不疑。后来长大了慢慢觉得,至少在形式上统一了中国的一代枭雄蒋介石难道真就这点水平?果真如此,他又如何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抵御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最后胜利呢?
在那个令国人始终难忘的1931年9月18日,跟当时发生事变相关的重要历史人物都在做什么呢?
9月18日这天早上,在南京的蒋介石先与宋美龄同谒中山陵,然后参加了国府会议,主要讨论工厂检查法等问题。晚9:30,蒋介石登上“永绥”舰前往南昌,督办剿共事宜。也就是说“九一八”事变发生当夜,蒋介石正在去江西南昌的船上。事变发生之后的第二天9月19日他才得知东北发生的事变,尚不知道发生事变的蒋介石应该在当晚无法向张学良下达抵抗或者不抵抗命令。
那么“九一八”事变发生之时,张学良在哪里呢?答案是北平,在看梅兰芳先生唱戏,剧目是传统名剧《宇宙锋》,——梅先生的音配像我也爱看。梅兰芳和张学良是好友,据后来梅先生回忆说,他在舞台上看到了张学良。当戏演到剧情中赵女在金殿装疯时,他远远瞥见有个人匆匆走进张学良的包厢,他不知道那个人就是张学良的侍卫副官长谭海。后来他就见一群人匆匆离开了包厢。戏还未演完突然一下子走了二三十人,这不仅使在场的其他观众觉得纳闷,也让台上的梅兰芳大惑不解,但他想一定是出了什么大事。就张学良的身份、地位和两人的关系而言,若不是突遇政治或军事上的大事,张学良绝不会如此不给他梅兰芳面子的。
张学良出去后做了什么?在他的自传《杂忆随感漫录》中张学良说,离开剧院后他来到了北平行营。在接到荣臻的电话后,他与在北平的东北军高级将领进行了研究,最后的答复是“切戒我军勿乱动”。通俗点说就是“不抵抗”。
似乎可以说,下达不抵抗命令的不是通常所说的蒋介石,而正是一贯宣传的“民族英雄”张学良。
大家肯定问,你还能找到其他证据吗?只能说我没有,真的没有。——但是有人有。
一、洪钫的“铣电”说,提出不抵抗的命令是蒋介石所下。
洪钫是张学良部下,“九一八”事变时是张学良的秘书处机要室主任。据他回忆,1931年8月16日蒋介石曾经给张学良发了一封电文,电文中指示一旦日本发起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要采取不抵抗的方针,这就是所谓的“铣电”。他还回忆说,张学良曾将“铣电”东北各军事长官要求严格执行。
但是后来查看“九一八”事变前后在张学良发给南京以及下属的全部电文中,只字未提起过所谓的“铣电”。张学良尽管弱智一点,肯定也知道“不抵抗”不是什么光宗耀祖的行为。如果蒋介石真有过这样一封命令他不抵抗的电报,他不但会对大家说,还会举在头顶上大说特说。再者,“铣电”原件在海峡两岸的所有档案馆中都查不到。台湾历史学家刘维开曾经查遍台湾保存蒋介石文档最全的《蒋中正总统档案》,也未找到所谓的“铣电”。这就只有一种可能,洪钫说了谎话。最关键的是,张学良晚年重获自由之后,多次亲口向唐德刚等人否认“铣电”的存在。
二、何柱国称,“蒋、张在石家庄会面”,蒋向张下达了不抵抗的命令。
东北军主要将领何柱国曾回忆说,“九一八”事变之前的1931年9月12日,蒋介石从汉口、张学良从北平,两人坐火车到河北石家庄会面,就在那里蒋对张下达了不抵抗的指令。但是后来经考证,1931年9月12日蒋介石全天都在南京,上午和下午都有具体的公务行程,作为中国行政首脑的蒋介石其行程肯定会有不止好几个的证人,也就是说蒋介石有不在石家庄“犯罪现场”的证据。这个不像我,下班之后干点好事坏事都没人知道。
同时,12日那天也有证据证实张学良在北平接待了中国新任驻日公使蒋作宾。依当时的交通情况,张学良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再跑到石家庄。从情理上分析,如果蒋介石要在石家庄约见张学良,张学良绝对不会等会见了蒋作宾之后才匆忙去见,而肯定抛开蒋作宾先去石家庄候着。虽然两个人都姓蒋,可孰重孰轻张学良自然清楚。因此只有一种可能,何柱国的说法和洪钫一样是说谎。
三、郭维城“‘九一八’事变当夜蒋介石多次致电不抵抗”说。
1934年才担任张学良机要秘书的郭维城曾回忆称,“九一八”事件当晚蒋介石曾十多次电函张学良不准抵抗。但这种说法也没有根据,因为当时蒋介石正在坐船从南京到南昌的途中,当晚他根本不知道“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四、应德田“‘九一八’后一两日蒋介石下令不抵抗”说。
1934年才到张学良手下任职的应德田也回忆,称西安事变前夕张学良曾对自己说,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的一两日内给张发过命令其不抵抗的电文。同样,应德田的回忆得不到任何第一手的档案资料证明,此电在任何档案馆都查不到。应德田的回忆显然也像是在做梦。
五、最最关键的是,作为当事人的张学良晚年承认不抵抗命令是自己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