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不仅王安石的变法班子内部形同水火,宋神宗对新法也逐渐产生怀疑,再无先前雷厉风行的态度.为此,王安石也哀叹:"天下事如同煮粥,烧一把火,又泼一大勺冷水,怎又能把粥煮熟呢?"

王安石心灰意冷之际,仍旧在那里死撑.但是,熙宁八年十一月,天上慧星出现.古人迷信,不象现在人知道科学,个个仰着脖子看"天文奇观".慧星出现,在古代不是死皇帝就是大祸事出现,上层下层都骇怕.特别是两个老太太,曹太后与高太后,更是吓得不得了,天天哭劝神宗皇帝再不能用王安石.曹太后是神宗奶奶辈,高太后是神宗亲妈,两个人的话,极有份量.王安石呢,仍旧认为天文之变有灾的说法是上下傅会,神宗皇帝心里可害怕,认定"天变不敢不惧",并下诏命群臣可直言朝政阙失.所以,当年的大扫帚星,是王安石最终失意离朝的最关键因素.

当然,王安石后来仍旧反复几次,表演"因病不能视事",但凡事用多了也不管用.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底,王安石自请罢相归田.神宗皇帝最后也顺坡下,下诏让王安石出判江宁府.此次出京,于老王来讲也是永别,他再没机会回到汴京.

王安石离朝,实际上也就标志着他"变法"的失败.公元1085年,宋神宗崩,其子赵煦继位,年仅十岁,是为宋哲宗,真正掌权的是其祖母高太后.高太后马上召回司马光. 中国政治家自古以来都是矫枉过正,有"司马牛"之称的司马光其实在偏执方面比王安石好不到哪里去,他一执政,便尽废新法,连同免役法、青苗法这两项利大于弊、初见成效的条例也一并废除,史称"元佑更化"(宋哲宗年号"元佑"),由此,也揭开宋朝党争的大幕.

公元1086年五月,王安石病逝.年底,尽废新法的司马光也病逝.

北宋灭亡后,逃到江南的宋高宗最恨王安石,认为他误导宋神宗,尽乱天下,并派人编《神宗实录》二百卷,对王安石"盖棺定论",认定此人是"万世罪人".特别是王安石那几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是法,人言不足怕"三语,最为正统封建士大夫所诟病.

当然,从南宋的陆九渊到清朝的龚自珍,也有不少人认为王安石"英特高迈,不屑于流俗,"对他予以很高的评价.(特别是诸朝王安石的江西老乡们,对王安石都赞不绝口).到了二十世纪,"孙大炮"和他的国民政府对王安石敬崇有加,而后的新文化运动干将们更认为王安石是"社会主义先行者",其实,他们都是看中了"摧抑兼并、均济贫乏"这一王安石"思想内核",反而对老王当时对宋朝社会、政治、经济造成的混乱而忽略不计.

其实,每一种理论都是这样,当时有利,后世未必;当时多弊,后世有利.就看后人们如何对这一理论进行"乔装打扮"了,当然,这种打扮皆可假"去芜存精"之名行之.每个时代的大哲大儒,如果想震唬世人,要不就自立门庭,要不就大肆为古人翻案,以博取眼球注意力,思及此,我们就可以更加冷静地站在当时当地去评价某个历史人物.

其实,明朝大哲学家李贽之语对王安石的评价最为中允:"(王)安石欲益反损,使(宋)神宗大有为之志,反成纷更不振之弊.此胡为者哉?是非生财之罪,(乃)不知所以生财之罪也!"(《富国名臣总论》)

宋神宗末年对西夏的两次大败

"新法"受阻,王安石罢相,神宗失去精神寄托,转而去搞官制方面的"改革",即后世所谓"元丰改制",此举收效不是很大,无非是例常的裁冗减员而已,但对军兵保甲制度的改革"深化"了许多,对不从者施以重法. 王安石变法之初,王韶向朝廷呈《平戎策》,表示"欲取西夏,当先复河(今甘肃临夏)湟(今青海乐都)"如此,则可使西夏腹背受敌.同时,河湟地区吐蕃诸部不相统属,如果宋朝不攻,日后为西夏所得,更会成为大患.王安石当然赞成此计,于是,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宋廷派王韶招抚吐蕃诸部,又打又拉,竟也能在熙河地区拓地一千多里,招抚吐蕃各部三十余万,这就是所谓的"熙河开边".当时,吐蕃大头领唃厮啰已经病死(公元1065年死),其子董毡继位(后世称这一血系的吐蕃政权皆为唃厮啰政权).董毡继位后,仍旧保持与宋朝的友好关系,联宋抗夏,并曾在熙宁三年助宋攻夏,解了宋朝的环庆之围.王韶到任后,接连把熙(今甘肃临洮)、河(今甘肃东乡)、洮(今甘肃临潭)等地占领,实际上是侵蚀了唃厮啰政权原来控制的地盘和部落.国际关系一向以利益为先,董毡就倒向西夏一边,与西夏结姻,并在河州杀宋将景思.董毡的侄子木征也率其部落犯攻河州,不过,王韶出奇兵,大败吐蕃军,并生俘木征送入汴京.毕竟宋与吐蕃昔日是老朋友,宋神宗招降木征,赐名赵思忠,并委任为官.熙宁十年,董毡又派人与宋朝恢复关系,但是,相较从前,双方都内心不大舒服.所以,熙河开边,从长远角度看,失大于得,北宋削弱了吐蕃的唃厮啰政权,自已又不能在当地实行长期稳固的统治,实际上倒是帮了西夏(后来是金朝)的大忙.

西夏方面,元昊死后,其幼子谅诈(夏毅宗)继位,实际统治权在其舅没藏讹庞手中.后来,没藏太后淫荡无度,为其面首李宗贵所杀.没藏讹庞为巩固权力,又把女儿嫁给谅诈为皇后,既是国舅、国丈又是国相,"诛杀由已,臣民咸畏之".谅祚成人后,对老丈人很不满.往来之间,谅祚又和没藏讹庞的儿媳梁氏暗渡陈仓,这位国相很恼怒儿婿(外甥)给自己亲儿子戴绿帽,杀心顿起.梁氏慌忙通知谅祚,这位少年皇帝抢先一步,杀掉没藏讹庞一家(连同他自己的没藏皇后),终于亲政,立梁氏为皇后.谅祚执政后,一面大力推行汉化(改用李唐赐姓"李"),一面整顿军务,对宋朝和吐蕃进行军事侵扰,但两方面他都没得大便宜,还失去绥州(今陕西绥德)之地.于是,小伙子又与吐蕃盟好,向宋朝"谢罪".公元1067年(北宋治平四年),谅祚病死,时年仅二十一,庙号毅宗.这小伙一岁即位,亲政也没几年,但对西夏国内的文治建树甚多.

谅祚死后,其子秉常继位,年方七岁,自然又是其生母梁太后掌权.梁太后的弟弟梁乙埋为国相,梁氏宗族气焰熏天.梁太后虽为汉人,但她却废汉仪,开历史倒车,改回元昊时的蕃仪.为建树威权,梁太后又亲自发动对宋战争,攻打秦州、环州、庆州等地.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宋将种谔率宋军深入横山要冲啰兀,大败夏兵,并筑起啰兀城(在无定河边).见宋人如此深入国境,梁太后与其弟梁乙埋倾尽全国之力,经过血战,夺回了啰兀城.虽然取胜,西夏国内经济凋敝,梁太后只得又与宋廷议和.

公元1076年,小皇帝秉常已十六岁,理应亲政,但其母梁太后仍不放权.秉常喜欢汉文化,一度下令取消蕃礼改汉仪,却因梁氏的反对而作罢.公元1081年,梁太后又幽禁了想向宋朝归河南地的儿子秉常.皇帝被困,西夏内部一时纷扰,不少部落拥兵自固.正是在此情况下,宋神宗五路伐夏,准备收复灵武.

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七月,宋神宗以秉常被幽囚为借口,兴师问罪,发五路大军伐夏,其中,熙河经制李宪任主师,他统领熙秦七军加上吐蕃的雇佣兵共三万出熙河;王中正领兵六万出麟州(陕西神木);种谔率九万多军队出绥德;高太后的叔父高遵裕带近九万兵出环庆;刘昌祚率五万出泾原.但是,只要知道主师李宪与另一方面大将王中正二人皆是太监,是人就能够知道此仗不可能打赢.而且,"熙河开边"的主要人物王韶闻知朝廷兴兵,力劝不要无事生非,神宗恼怒,该帮忙的人不帮,把王韶降职,不久,这位功臣即病死.

宋朝打西夏,总逃不出历史的怪圈,即开始时肯定是捷报频传,往后就会有一巨坑在那里等着.李宪公公也不孬,带大军攻克兰州;王中正公公龚取宥州;种谔克米脂;高遵裕攻取清远军;刘昌祚在磨齐隘大败梁乙埋主力夏军.至此,宋军五路捷报飞奏入京,宋神宗大喜,要诸路兵马即刻向兴州、灵州发起总攻.

刘昌祚一部宋军很能战,率先杀入西夏国境,一路斩将夺旗,首先杀至灵州城下,但是,高遵裕暗急刘昌祚得灵州首功,严命他不要攻城,待双方合军再一起进攻.由此,黄金机会丧失,灵州夏军做足了防御准备,又掘黄河七级渠水猛灌宋军,切断宋军补给线.水淹、缺粮、冻饿交加,攻城又死伤惨重,十万宋军,狼狈撤退时只剩一万出头.宋将种谔的九万多人马,也因夏人的坚壁清野战术减员严重,最后只剩三万多.王中正部宋军死亡两万多.只有李宪公公所部军很小心,全军而还.至此,宋军五路攻夏以大败告终.

此次大败,如果宋朝君臣静心思过,休养生息,还可以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但是,宋神宗急火攻心,第二年又发动了大规模攻夏战争,结果,永乐大败,宋朝再次损兵折将,铩羽而归.

刀锋上的文明-宋辽金西夏的另类历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3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赫连勃勃大王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刀锋上的文明-宋辽金西夏的另类历史第3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