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宋真宗如此迷恋刘皇后,一方面是小姑娘貌美,另一方面估计是刘氏破瓜早,深晓云雨之事,比起宫中那些大家闺秀出身床上放不开的嫔妃,自然另有一番风情.宋真宗待刘皇后前夫银匠龚美也不薄,让他改姓刘,以刘氏的兄长相称.后来,这位"刘美"一直做皇家包工头,还做到武胜军节度观察留后的大官.六十花甲之年,老刘才善终病死.宋朝皇帝就是仁德,如果放在北朝或是以后的明朝,肯定要诛杀成千上万的人来保守这个"秘密",真宗皇帝竟如此"和平"解决了"同情兄"的问题,让人大翘拇指!

刘皇后不仅仅是漂亮,"性警悟,晓书史,闻朝廷事,能记其本末.真宗退朝,阅天下封奏,多至中夜,(刘皇)后皆预闻.宫闱中有事,辄傅以故实相对."可见,刘皇后虽没受过什么系统教育,却冰雪聪明,不是那种只有漂亮脸蛋子的无脑美女.

真宗皇帝多病,刘皇后当权,大臣寇准、李迪深以为忧.真宗皇帝的病时好时坏,一次,他清醒时,枕着太监周怀政的大腿,与这位公公商议太子监国的事情.周怀政本人就是太子宫属,当然希望小主人(日后的宋仁宗)秉政,就出宫与寇准等人密议.寇准酒后失言,消息泄露,周怀政颇不自安,就与几个太监密谋,要杀掉丁谓,以寇准为宰相,拥真宗为天上皇,让当时还是太子的宋仁宗为帝,并罢黜刘皇后.与周怀政共谋的太监想立功,反而密告丁谓.丁谓连夜行动,派人逮捕周怀政等人,并把审讯结果上呈真宗皇帝和刘皇后.宋真宗听说周公公想把自己架空,自然很恼怒,下诏杀掉了周怀政.丁谓也添油加醋,把本不预谋的寇准也外贬,并欲置之死地.想当初,丁谓正是由于寇准的提拔才得以入朝参知政事,恩将仇报,自然是小人惯有的"品德".

真宗皇帝下诏,表示军国大事仍旧由自己亲决,"其余皆委皇太子同宰相、枢密等参议施行",皇太子当时是十来岁的小孩子,真正的朝中大事是刘皇后和丁谓说了算.大臣王曾有大略远谋,他私劝与刘皇后有姻亲关系的钱惟谊说:"太子幼,非中宫(刘皇后)不能立;中宫(刘皇后)非倚太子则人心亦不附.(皇)后若加恩太子则太子安,太子安则刘氏(宗族)安矣."钱惟谊乘间以王曾之言进劝刘皇后,"(皇)后深纳焉".所以,这位王曾实际上比寇准和李迪有远见.寇、李二人虽是大忠臣,但他们只想着怎样去掉母后干政的威胁拥立太子,没有想深一步天下治道,以孝为先.刘皇后乃太子嫡母,总不能把妈杀了,再立一个少年为帝吧.真宗皇帝崩,遗诏太子赵受益更名赵桢,柩前即位,是为宋仁宗,时年才十三岁.王曾奉遗诏入殿庐草拟制书,"命皇后权处分军国事,辅太子听政".丁谓想去掉"权"字,因为"权"是"暂时"的意思.王曾力争,认为"权"字不可去,不得坏祖宗成法.丁谓无奈,只得依从.其实,丁谓之意,并非是给刘太后手中加权力,而是想打着刘太后的旗号,自己可以长期在朝中掌政.

丁谓大权在握,马上结交时为"内押班"的太监曹允恭,密请太后降手书:"帝(仁宗)朔望见群臣,大事则太后召辅臣决之;非大事,则令(雷)允恭传奏禁中画可以下."如此,丁谓完全可以自决政事,扯虎皮做大旗,凡事以"太后"说事,同列官员则"不敢争".另外一个恶果,则是"两宫异处而柄归宦官",雷允恭这个太监作为宫内外的"传话筒",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恃势专恣".

一朝权在手,就把令来行.丁谓马上贬寇准于雷州,贬李迪于衡州(李迪曾上谏宋真宗不要立刘氏为皇后,故而为刘太后深恨).

但是,丁谓太轻看了刘太后,以为刘氏一妇人,皇帝一孺子,凡事皆是自己和雷允恭一人说了算,高兴没半年,这两个人,一个死,一个贬. 其实,丁谓之贬,表面看上去,是因为太监雷允恭以"宜先帝子孙"为名,擅自命人把真宗皇帝的陵墓改址上移,致使泉水涌出,冲毁陵址.丁谓当时附和雷允恭,自然有连带责任.但丁谓真正遭贬,还是因为他有二件事得罪了刘太后.其一,有一天宋仁宗小孩子爱睡觉,刘太后传旨中书省,想一个人上朝见群臣,丁谓闻知,坚执不可,"由是稍失太后意";其二,丁谓又算计内宫的花费财用,"太后滋不悦".妇人之怨,易怒难消,加之刘太后又是聪明人,知道丁谓与雷太监一里一外想架空她,盛怒之下,处死雷允恭,贬丁谓于崖州.本来,刘太后还想处死丁谓,有大臣认为仁宗皇帝刚继位就处决大臣"影响不好",才"从轻"发落.

丁谓"机敏有智谋,险狡过人",沦落到这份儿上,仍然算计.当时,他家属皆在洛阳,于是,他修书一封,在信中把自己大骂一顿,称自己"深负国恩".嘱咐家人不要埋怨"国家".然后,他把这封信直接寄给洛阳的地方首长.这么一个大罪人有信来,洛阳的官员当然不敢亲自开启,怕惹上与丁谓"交通"的罪名,就直接上呈朝廷.刘皇后与小皇帝见信后"感恻",就下令把丁谓移至更近些的雷州.机关算尽,数年后丁谓得以以"秘书监"的身份致仕,但再也未能"东山再起".坏人下场,还算不赖.刘太后垂帘听政,实际上如同皇帝一样,要说她完全没有"想法",也不实际.一次,她问参知政事鲁道宗:"武则天是什么样的帝王呢?"鲁道宗正派人,当然听出刘太后弦外之意,直言道:"武后,乃唐朝罪人,差点毁了社稷国家!"刘太后默然.上朝时,又有小官趁机巴结,要刘太后立刘氏七庙以显尊崇,鲁道宗反驳:"若立刘氏七庙,皇帝家该立几庙?"还有一次,刘太后、宋仁宗一同去拜佛,刘太后想安排自己的凤辇在小皇帝的仪仗之前,鲁道宗上谏:"夫在从夫,夫死从子,妇人不能在前",刘太后顿了顿,想了想,还是依礼在宋仁宗后面礼佛.

鲁道宗直谏,但总给刘太后"面子".秘阁校理范仲淹不然,他上书认为,宋仁宗在宫内朝拜刘太后,是行家人礼,当然可以.但是,天子与百官同到朝上向刘太后施礼,是亏欠君主礼仪."疏入,不报."宰相晏殊吓得够呛,他把范仲淹叫来训斥:"你这小子如此狂率邀名,这不连累我吗,后悔当初荐你为官."范仲淹正色言道:"我正是怕别人议论您推荐我当官而不称职,才直言上疏,不料今日反以忠直得罪您!"晏殊无言以对.不久,范仲淹又上书让刘太后还政于宋仁宗,"亦不报".刘太后不喜欢这个倔直的臣子,便把他外放为河中府通判.即使身在朝外,范仲淹仍上书,请刘太后还政于皇帝.

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先帝"宋真宗的一个普通嫔妃李氏病死.此人在真宗时只是个"婉仪",仁宗即位后,一群"后妈"皆进位,李氏得为"顺容".病重临死,李氏才进位"宸妃".按理讲,皇帝嫔妃众多,死一个并非什么大事.但是,宰相吕夷简闻知此事,即刻入宫见刘太后.李氏之死之所以能惊动当朝宰相,其中还隐藏一个天大的秘密:李氏不是平常人,她是当今皇帝宋仁宗的生身之母!

李氏本是杭州人,入宫时作真宗刘皇后的侍女,地位卑贱.真宗皇帝一次性起,顺便就把刘皇后的这个俏丫环给"幸"了,一炮成功,怀上了日后的宋仁宗.这件事,古代很普通,并非现代人想象得那样男主人把小保姆睡了那么严重.孩子生下后,当时还是德妃的刘皇后"攘为已子,李(氏)不敢言,中外亦不知."真宗皇帝自己不说,别人当然更不敢张扬,而且,刘氏当时把小孩子养为已子,实际上无形中也提高了这孩子的地位.当然,刘皇后养仁宗为子,也不是天天喂奶换尿布什么的,只是她对外宣称这孩子是自己所生,一切养护任务皆由她亲如姐妹的杨淑妃进行.李氏日后又被真宗皇帝"幸过",生有一女,刚生下来就死掉.虽然与"真龙"有过数次云雨之欢,还育有龙子,但李氏地位微贱,无论真宗皇帝生前死后,她都"默然"处于一大堆嫔妃之中,"未尝自异".其实,按当时人的心情,李氏心中已经非常满足,自己一个丫环出身,能得幸于天子,能为皇帝诞下龙子,已是天大的恩宠."(时)人畏太后,亦无敢言者",仁宗当皇帝十年,已经二十三岁,仍旧以为刘太后是其生母,对李氏一事全然不知.

宋仁宗不知道,身为宰相的吕夷简当然知道这个秘密.听见刘太后在内宫要以一般宫人的丧仪埋葬李氏,老吕赶忙入宫,入奏对李氏"礼宜从厚."

刘太后一惊,忙让仁宗皇帝先下去,自己与吕宰相商议丧仪之事.宋仁宗不知就里,他本人对父皇的这位李妃根本没有印象,自然乐得清闲,出殿游玩去了.刘太后站起身,隔帘问吕夷简:"死了一个宫人,怎么劳您宰相问此事?"

吕夷简回答:"为臣乃宰相,事无内外,都应该过问."

刘太后听出老吕话中有话,怒问道:"相公您要离间我们母子关系吗?"意思是你想通过厚葬李氏来挑破这层窗户纸吗?

吕夷简当然是厚道人,他回答:"为臣所以劝太后您厚藏李宸妃,是想日后保全您刘氏 宗族啊."

刘太后默然,仔细思之,深觉老吕说得有道理.

刀锋上的文明-宋辽金西夏的另类历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2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赫连勃勃大王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刀锋上的文明-宋辽金西夏的另类历史第2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