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北汉"皇帝"当时是刘钧,他家的"后汉"天下原为"后周"所夺,与中原政权一直为敌.听闻李筠要造反,马上派人秘密联系,相约共同举兵.听闻儿子回来一番说话,又知北汉将派兵马来援,李筠决心已定,马上命幕府文士书写檄文,四处散发,历数赵匡胤"篡位罪状",遣人到北汉求兵,正式起兵.甭说,旗开得胜,李筠精兵奇袭泽州,杀掉留守的宋朝刺史,占领州城.

兵来将挡,水来土吞.赵匡胤心中虽慌,不得不硬着头皮,派手下得力大将石守信、高怀德等人率大军进讨.临行,他心急火燎地嘱戒道:"千万别让李筠率军西下太行,立刻引兵扼其关隘,否则,不能破敌!"做皇帝后第一仗,赵匡胤自然是非常用心谋划.

本来,李筠起兵之初,其手下谋士就劝他:"您孤军举事,其势甚危,虽倚河东(北汉军)之援,恐亦不得其力.大梁(宋军)兵甲精锐,难与争锋.不如西下太行,塞虎牢,据洛邑东向而争天下,此乃上计."李筠不听.他的想法也有理:"我乃周朝宿将,与世宗(柴荣)义同兄弟.禁卫之士,皆我昔日属下,闻知我起兵,他们肯定临阵倒戈,何患不成功!"大将有此书生气,不败也难.赵匡胤新朝甫建,大肆封官行赏.京城内定,大臣、兵头有名有份.特别一提的是,五代末的军将都是"名利"之辈,谁还会响应李筠这位"老上级"作贼!

北汉"皇帝"刘钧深觉复国有望,就约契丹兵一起来援李筠.李筠"民族气节"倒保持得不错,婉拒契丹兵入境.于是,刘钧御驾亲征,"倾国自将"而来.临行,刘钧的大臣也劝谏:"李筠举事轻易,事必无成.陛下扫境内赴之,臣未见其可也."刘钧不听.

待到两方"友军"相会于太平驿,刘钧马上封李筠为"西平王",位在其"宰相"卫融之上.吵吵半天真见面,李筠暗悔北汉"皇帝"太名不符实,不仅仅"仪卫寡弱",举止言谈也看不出有"真命天子"的样子.李筠不爽,刘钧也不高兴.宴谈期间,李筠一口一个"不忍辜负周朝旧恩",讲个不停.后周郭威"黄袍加身",纂的就是刘钧堂兄的"后汉",汉与周是"世仇",刘筠如此丑表功言"忠心",简直是不给自己面子.虽如此,覆水难收,双方不得不联军,刘钧留宣徽使卢赞作"监军",李筠心中恼怒,很讨厌这个友军派来的"政委".听闻李筠与卢赞不和,刘钧又尽快派宰相卫融作和事佬前往调解.眼见北汉军派不上什么用场,李筠悒悒之下,留下其长子李守节据守上党.自率三万军马悒悒南出,与宋朝争锋.

宋军大将石守信百战良将,又欲在新朝立大功,勇谋兼施,两军在长平一照面,就大败李筠,斩首三千级.而后,石守信又在泽州城外大破李筠三万余众,杀掉李筠手下大将范守图以及北汉的"监军"卢赞.北汉援军数千人急匆匆赶到泽州,正赶上李筠兵大败,这些人全尿,不发一矢,均放仗投降.石守信图省事,索性下令,把这几千降军全部杀个干干净净,既立威,又警示北汉不要没事派人来找死.

李筠大败之后,只能逃入泽州城内,凭城固守.不久,御驾亲征的赵匡胤赶至城下,很想亲眼观看他当皇帝后的第一功.皇帝亲自督战,宋军士气倍增,肉薄登城,终于攻陷泽州.李筠长叹一声,投火而死.宋军入城后,顺便还生俘了北汉的"宰相"卫融.泽州已下,守卫潞州老巢的李筠之子李守节马上投降,其父不为宋朝"忠臣",其子却甘为新朝"顺子".赵匡胤心情很好,赦之不杀,委任李守节为单州团练使(小伙子没过几年不明不白就死了,年仅三十出头,应该不是什么善终). 攻杀李筠,确实起到了"杀鸡给猴看"的作用,后周朝原先占据一方的节度使们,如成德节度使郭崇、保义节度使袁彦、建雄节度使杨延璋、安国节度使李继勋等人,纷纷单骑来朝,无论真心还是假意,都不得不向大宋称臣.

收拾完李筠,赵匡胤的目光马上转向下一个目标:淮南节度使李重进.

李重进是后周太祖郭威的亲外甥,从血统上讲,他实际比起后周世宗柴荣(郭荣)更接近"帝系",因为柴荣只是郭威妻子的侄子,与老郭没有直接的血统关系.后周世宗柴荣在世时,李重进就与柴荣的姐夫张永德争权,二人明争暗斗,搞得不亦乐乎."点检做天子"那块木牌,当时大多数人都怀疑是李重进派人故意放置以陷害张永德.鹬蚌相争,渔人得利.张永德被削夺禁军职权,李重进也没捞到大便宜,后周小皇帝刚上台,大臣范质等人就一纸诏书把他打发到了京城以外的扬州做节度使.李重进折腾半天,与张永德争权夺利,反而最终让"赵点检"做了天子,典型的偷鸡不成蚀把米.当然,到底是老李还是老赵落井下石鼓捣那块"点检做天子"的木牌,也是千古之谜,诬陷他人的匿名信,自古至今,谁都不会主动承认.

赵匡胤称帝后,马上下诏,准备让老战友韩令坤取代李重进的位置."(李)重进请入朝,帝(赵匡胤)赐诏止之",老李愈加心中犯疑.李筠起兵,李重进派帐下亲吏翟守珣怀密信前往交结.翟守珣没去见李筠,反而拿着密信到汴梁见赵匡胤.当时,赵匡胤惟恐"二凶并发",二条战线上打仗,任谁都心中无底.于是,赵匡胤便厚赐翟守珣,让他回去劝说李重进"未可轻发".犹疑之间,李筠已被平灭.

平李筠之后,赵匡胤就不再客气,正式下诏徙李重进为平卢节度使,并派中使陈思诲"赉铁券往赐,以慰安之."李重进这才醒过味来,软禁陈思诲,扯旗举兵.同时,他派人向南唐求援.可惜,南唐中主李璟先前被周世宗柴荣打怕了,从心理上畏惧中原政权,"不敢纳",李重进只得单军起事.

有了上次平定李筠的胜利,赵匡胤胆气倍增,再一次御驾亲征.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十一月,宋太祖"发京师,百官六军并乘舟东下"."十一月,丁未,次扬州城下,即日拔之".胜利之师,百战兵将,扬州如此牢固坚城,一天竟然就被攻下,可见李重进起兵是多么的荒唐.城陷后,有人劝李重进杀掉中使陈思诲,老李也不失厚道,"吾今举族将赴火死,杀此何益!"言毕,阖家自焚.陈思诲旋为乱兵所杀.赵匡胤君临扬州,人主之气顿浓,露出狰狞面目,"戳(李重进)同谋者数百人",把没有自焚死的李重进兄弟和儿子皆送闹市砍头.

杀了李重进之后,宋太祖当时还真想一鼓作气,平灭南唐.南唐主李璟确实害怕,忙遣其重臣严续、冯延鲁等人分数批来"犒师"、"买宴",大献殷勤.赵匡胤在扬州接见南唐使臣冯延鲁,鸡蛋里挑骨头,找碴寻衅,厉声责问:"汝国主(李璟)何故与叛臣(李重进)交通?"

冯延鲁不卑不亢,回答说:"李重进当时派密使,就住在我家.我们国主派人对他说:‘大丈夫失意而反,世亦有之,但应视地利天时.当初中朝皇帝(赵匡胤)受禅之际,人心未定.上党乱起(指李筠起兵),您应该彼时作反.如今,人心已定,却想以数千乌合之众抵抗天下精兵,即使韩信、白起复生,也无成功之理.因此,唐国有兵有粮,不敢相资.’正因为我们国主不出援兵,李重进才这么快就兵败."

赵匡胤碰了个软钉子,低首沉吟片刻,又蛮横言道:"虽如此,诸将皆劝吾乘胜渡江,你以为如何?"

冯延鲁躬身又是一礼,朗言道:"李重进自谓天下雄杰,陛下您神威一至,一战即灭;南唐小国,确实难敌天威神军.但是,本国侍卫数万,皆先主(李昇)亲兵,誓同生死,陛下如不惜数万将士性命与之血战,可能会成功.此外,大江天堑,风涛不测,假如大宋天兵进不能克城,退又缺军资,想必事情不是特别好办."一席话,貌似谦恭,实则勃勃不屈.言外之意,你老赵别太得势不饶人,你有天时我有地利,万众一心,胜负还真说不定.

赵匡胤也笑."聊戏卿耳,岂听卿游说耶!"审时度势,国家新建,攻打南唐根本没有把握,宋太祖暂时息灭一鼓作气的杀心.虽如此,忧惧之下,加上先前周世宗在世时被迫"蹙国降号",南唐中主李璟过了半年多就"忧悔而殂",其子李从嘉袭位,改名李煜,是为大名鼎鼎的南唐李后主.

虽然搞掂了二李之叛,宋太祖心中仍旧嘀咕.老赵人是宋朝开国主,精神上还属五代乱世,对于帝王易姓,他本人比谁都有更切身的感受.一日闲暇,他召智囊赵普,问道:"自唐末至今数十年,帝王换了八家,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吾欲息天下之兵,立国家长久之计,又怎样入手去做呢?"赵普虽号称"半部《论语》治天下",不是什么大儒,可乱世之中他这种半吊子知识分子最切实际,进言道:"陛下您能言及此事,真乃天下苍生之福!世道纷乱,皆因方镇太重,君弱臣强.如果想安定天下,只有先从方镇大将下手,收其兵,夺其权,制其钱粮,如此,天下自安!"

赵匡胤不停点头.

一日,赵匡胤召集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等军中老哥们儿于内廷欢饮.酒酣,宋太祖屏去左右,对几个老友说掏心窝子的实话:

"没有你们,我今天不会坐在皇帝宝座上.但是,贵为天子,我还不如从前当节度使时 快乐,可以这么说,我是终夕未尝安枕而卧!"

石守信等人美酒数杯下肚,脑子都还十分清醒,听皇上如此说,均离座下跪,叩首而言:"今天命已定,谁复敢有异心,陛下何为出此言耶?"

刀锋上的文明-宋辽金西夏的另类历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赫连勃勃大王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刀锋上的文明-宋辽金西夏的另类历史第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