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大家知道,《圣经》中的神话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形成的,它直接发源于古巴比伦的神话。在古巴比伦的神话中也记载说,当抽水过后,幸存的人们开始点火做饭,诸神闻到烧烤动物的香气,"像苍蝇一样集合在一起",议论纷纷,诸神知道肯定有人逃脱了洪水,他们也像墨西哥的诸神那样感到十分愤怒,想彻底杀死逃脱性命的人。这时,曾向人们发出洪水来临警告的水神埃亚,极力调解诸神的愤怒,人类才幸免于断子绝孙。

从这几则神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对于制造洪水的诸神怀有极大的敌视情绪,这是一种悲愤的怨恨,神不再是人们颂扬的对象,不再是善良的象征,而是一群想灭绝人类、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

人类真是多灾多难,在神与神的战争中,人类曾经被无辜殃及,许多城市和居民点被化为灰烬,紧接着又是一场滔天的洪水,人类没有在这一系列的灾难中灭绝,已属不幸中的万幸。

那么究竟是哪些人活了下来?看一看我们这一代文明的分布特点,大家就清楚了。现在世界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它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几乎都在大平原,或者谷地,或者沿海岸线等地。这是历史的选择。我们的祖先往往会在上述地点建立居民点,因为这里有丰富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地势平坦,众多的河流使大家便于交通。那么,上古的人类在同样的自然环境下,也会作出同样的选择。

目前,世界上发现的上一代文明遗迹,一般都具有以上的地理特点,像中国、印度、埃及、古巴比伦等。在这些地区,聚集的人口越来越多,各方面的发展也相对来说快一些,文明的程度也比较高。

但也有一些民族或部落,他们散居在高原或山区等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由于这些地方的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相互之间的往来很困难,相应的,他们的发展速度也就十分缓慢,处于一种很原始的状态中,根本无法与平原和谷地的文明相比。

但是历史证明,这些生活在高原或山区的人们是对的,他们是幸运的。北浸的巨浪首先吞没了文明发达的平原和谷地,那里的人类和他们的文化统统在洪水中消失了。而那些高山和高原上十分落后的牧羊人却幸存了下来。看一看世界上少数人幸存的神话吧!他们无一例外都是逃到高山上才幸存了下来。我们相信,这类神话要告诉我们的是:在那场洪水中,惟有高山或高原上的人有机会幸存下来。

据记载,雅典的立法者梭伦在古埃及访问时,遇到埃及的一位大祭司,他告诉梭伦说:"大灾变杀死了全部住在海边和河边的人,而安然活下来的,都是住在山里粗野、无文化的放羊人和放牛人。"

大洪水过后,从高山上走下来了牧羊人。可惜的是,由于他们自身发展就十分落后,根本没有能力将上一次文明接续下来。人类的文明中断了、萎缩了。这些原始人在记忆的深处保留了一些上次文明的灵光,当他们从高山走到平原,将记忆中的那点灵性记载下来,这便成了我们今天谁也读不懂的东西。然而,他们是整个事件的目击者,是大洪水的见证人。于是,他们将看到的、听到的东西,以神话的形式记载下来,一代一代传下来,又经过几千年历史岁月的风风雨雨,经过无数人的不断加工、改造,最后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各种神话和传说。

如果我们仔细去研究今天保存下来的神话,在剔除传讹附会的成分以后,我们依然可以嗅到很浓、很浓的大山气息。从神话里我们发现,离开了大山几乎就没有神话,神话中的绝大多数神仙都住在山上,他们都是山神。中国《山海经》中记录的神话最多,但这本书记载的基本上都是大山或高原。《山海经》可以看成三部分,一是山经;二是海经;三是大荒经。山经指的是高山,这没有疑问;大荒经指的是高原和戈壁,这也没有疑问,其中根本没有记载平原和谷地。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大家知道,中国的文明应该起源于大平原,在祖先的神话里根本不应该有那样多的高山和戈壁,因为我们的祖先没有在高山和戈壁生活的经历。然而,事实却是,我们的祖先在所有神话里,都大谈而特谈他们本不熟悉的高山和戈壁,真是奇怪得很。由此,我们只能认为,这是从高山来到平原的人们,对他们早年生存地点有着一份极为深厚的感情,在他们口传历史事件的时候,不知不觉将这种感情带人神话当中。我们之所以强调神话原型的重要意义,其理由就在这里,这其中有我们人类已经丢失或早已淡忘的记忆。

第八节 文化和习俗中的洪水证据

沧海桑田

人类的记忆可以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淡忘,人类的感情也可以随着环境的变迁而冷漠,但是,人类的文化却不可以漠视过去的历史,它总是在不经意之间,将淡忘或冷漠的东西注入在人们的生活中,你可以不去感觉它,但你无权阻止它默默地述说。

在中国,有一句著名的成语--沧海桑田。据考证,这条成语出自《神仙传》。有一个叫麻姑的仙女,就是那个献寿桃的麻姑,她见到仙人王平后,说了这么一番话:"接待以来,又川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又水浅于往日会时略半耳,岂将复为陵陆乎?"这就是"沧海桑田"成语的来历。它的本意指大海变为农田,农田又变为大海,现多用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人们从来没有问一问这个成语究竟是怎么来的,它仅仅是出于一个所谓神仙之口吗?即使是神仙之言,那也是人们告诉神仙的。如果有人说,这一个成语是出自中国人的想象,那才是天大的怪事,有谁能把天地间变化的事件也想象得像这样一清二楚呢?

通过近百年的科学研究,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沧海桑田"在地球自然演化的过程中曾经出现过许多次,但地球的自然演变过程极其缓慢,几千万年未必有大的变化,几万年对于地球而言,真是一眨眼的工夫,但对人类而言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自从人类出现以后,我们根本看不到地球的这种自然演变。但是"沧海桑田"这个成语太准确了,准确到让人难以想象。

所以我们认为,"沧海桑田"成语的源头,肯定与大海浸事件有关。住在高原和山区地带幸存下来的人们,在短短的时间里,他们看到了巨大的海浪以雷霆万钧之势吞没了平原和高山的情况,也看到了海水向东南方向退去,露出了陆地和山脉的情形,所以才能把看到的这个全过程用一句极其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这就是"沧海桑田"。这是大洪水发生过的又一有力的文化证据,它进一步说明大洪水是按照我们猜想的方式发生的。

泰山祭天

泰山在中国文化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几千年来围绕泰山,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千古流芳的奇文妙句。从泰山脚下一路上去,到处可见各种摩崖碑刻,据说这一坏习俗最早发端于秦始皇,他在东巡泰山时,在泰山上刻下了石鼓文,为自己歌功颂德,后世的无聊文人也就纷纷效仿起来。但为什么泰山在中国文化里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谁也说不清楚,很可能来自一种古老的习俗--泰山祭天。

中国人崇拜虚无的天帝,这种崇拜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很古老的宗教仪式--祭天,也叫做封禅。据《史记·封禅书》记载,早在黄帝时就有人立庙祭拜天帝,关于这个说法现在有争议,但这条资料至少说明祭天的宗教仪式十分古老。一般来讲,祭天的地点都选择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平常都在山顶,如果没有山,就用土筑起一个坛,以象征高的意思。古时祭天有三种形式:庙祭--在天帝庙里拜祭;郊祭--每年两次在城郊拜祭;封禅大典--泰山拜祭。泰山封禅是祭天的最高仪式。

人类曾经被毁灭》小说在线阅读_第7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李卫东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人类曾经被毁灭第7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