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为什么上古神话传说中又有多次大洪水的记载呢?我们认为,这是人类文明史前口述历史阶段造成的必然结果。自然环境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洪涝灾难不论在什么时期都是不可避免的,比如说长江水系,大约每60年就将有一次特大的洪涝灾害。古代人在漫长的岁月中肯定经历过无数次这样的灾害,因此他们在口传历史的过程中,将自己经历的特大洪涝灾害加入本氏族的古老传说当中,一代一代传下去,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后人已经分不清哪些是原始的,哪些是新加入进来的,更加搞不清哪一次洪水是哪个年代的,不得不将同类归并,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神话传说,因此混乱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世界各民族这些混乱的传说,就一定会发现,所谓的大洪水有许多都是较大的洪涝灾害,与毁灭人类的大洪水根本就是两回事。例如,在希腊的叙事诗中,对洪水这样写到:"有的人在土丘上避难,有的人坐着小船,最后,竟在最近刚耕过的土地上划开了船桨,还有的人从榆树顶上捉鱼……。"这则记载中的洪水水位并不高,连土丘和大树顶都没有被淹没。在古代伊朗人的经典《赞继·阿维斯塔》中记载说:大洪水时期,什么地方的水都有一人多深。这与《圣经》中淹没高山的洪水和中国"怀山襄陵"的洪水根本就是两码事,只能看成是一次较大的洪涝灾害而已。
中国的上古神话里有多次关于大洪水的记载,但仔细考证的话,绝大多数属于洪灾的范围。比如说,发生在尧时的大洪水实际只有半树高,大约有3米左右吧,人们"下者为巢,上者营窟"就能躲避这次洪水,因此充其量只是一次较大的自然灾害。再比如说,发生在大禹时代的洪水,也是一次规模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洪灾,因为它发生在人类可以治理的范围之内,这本身就说明,它根本不是远古时代那次毁灭人类的大洪水。
但我们必须清楚,并非所有关于尧帝时期大洪水的记载都是洪灾,占人由于口传历史的失误,将毁灭人类的大洪水与后来发生的较大洪灾混淆在一起,这样,在记载尧帝洪水的文献中,有一些记载就属于人类劫难的那次大洪水,像《尚书·尧典》所记录的大洪水,就是毁灭人类的大洪水。
根据以上的法则,我们逐条去考证上古时期有关大洪水的记载后发现,虽然以大洪水为主题的神话几乎遍及世界各大洲,但真正属于毁灭人类的大洪水的神话并不多,许多都是混合的产物。以劫难发生以后极少数人幸存下来为标准去划分,记载这次大洪水的有以下一些地区:欧洲、墨西哥、加拿大、印度、加里曼丹、埃及、希腊、中国。如果大家稍微留意的话,就会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以上这些国家和地区几乎都在赤道以北,现在还没有确切发现赤道以南地区存在大洪水的记载。在危地马拉和巴西西部虽然有人类在洪水中毁灭的记载,但这些地区的人类并非灭绝于洪水,大多数是因高山崩塌造成的。因此,我们基本可以肯定,这场毁灭人类的大洪水主要发生在赤道以北的地区,具体原因我们在以后要详细谈到。
第四节 大洪水的水位高度
当我们确定了毁灭人类大洪水暴发的真实性以后,接下来的首要问题是:什么才是毁灭人类的大洪水?也就是说,大洪水的水位究竟有多高呢?
尽管《圣经》说洪水淹没了高山,中国的古籍也说洪水"怀山襄陵",但这个说法很笼统,让人形不成一个具体的概念。多少米的洪水算洪灾,多少米的洪水算毁灭人类的大洪水呢?可惜的是,古代神话中不可能给我们一个具体的数值,其他文献也不会直接告诉我们大洪水的水位究竟有多少米。
但是,根据其他一些记载和传说,我们还是可以推测当时大洪水的水位高度。比如说,在《山海经》、《淮南子》等书中,就透露给了我们一些重要的信息,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当时洪水的高度。
《山海经·海内经》说:当年发生大洪水的时候,天上的神仙都看着不管,任凭洪水在地下肆虐,任凭可怜的人类在波涛中挣扎。有一个名叫"鲧"的神,实在看不下去了,于是偷了上帝的一件宝贝来拯救人类。说起鲧偷去的宝贝可是大有名堂,它叫"息壤",这东西见风就生长,一个变两个,两个变四个,四个变八个……无休无止。哪里有洪水,只要投下去一点点,马上就会长成一座土山,挡住洪水。这样的宝贝上帝当然看守很严。鲧拿着"息壤"刚刚到了地下,上帝就发现了,派火神祝融追了下来,在羽郊这个地方追上了鲧,并把他残酷杀害了。鲧"出师未捷身先死",真是可惜,但他的精神却被人类永远铭记。
那么羽郊在什么地方呢?实际上羽郊就是羽山之郊,它在现在山西的雁门北部。鲧拿着刚刚偷来的"息壤",首先就来到雁门,他来这里肯定是为了治水,这是无可争辩的。那么,这是否可以证明,当时的洪水上线就在雁门呢?按逻辑上讲,应该是这么回事,否则鲧来雁门干什么呢?
有一个确切的地点就好具体化了。雁门在山西的北部,平均海拔在1000米左右,经查,雁门的北部没有什么大山,属于恒山山脉的末端,基本上都是一些小山峰,海拔不会超过1500米(因为恒山的最高峰馒头山海拔仅有2426米)。因此我们推测,鲧死的地方,海拔不会超过1400米,大约在1100-1400米之间。根据我们的资料,这个高度就是当时洪水的最上限。在山西龙门山有一个叫禹门口的地方,它与大禹有关,估计也与洪水有关,它在地形图上的标高是1122米,与雁门几乎处于同一个海拔高度之上。
除了以上这一个合乎情理的推测以外,我们还有一些其他的材料来证明当时大洪水的水位高度。
《汉唐地理书抄》记:"宜都上绝岩壁立数百丈,有一火烬插其岩间,望可长数尺。传云,尧洪水,人油船此旁,囗馀,故日插灶。"《艺文类聚》又记:"宜都夷陵县西八十里有高筐山。古老相传,尧时大水,此山不没,如筐篚,因以名。"这两条材料说明,史前的那场大洪水曾在宜都留下过一些痕迹。宜都在今天湖北宜昌附近的枝城,它属于巫山山脉,地图上的标高大约是海拔1200米左右。而宜昌以东,就是广大的江汉平原。
《太平御览》卷七六九引《郡国志》记载:"济州有浮山。故老相传云,尧时大雨,此山浮水上。时有人揽船于岩石间,今犹有断铁锁。"
《太平御览》卷五二引《永嘉志》记载:"永嘉南岸有帖石,乃尧之神人以破石椎将人恶溪,道次,置之溪侧,遥望有似张帆,今俗号为张帆溪。与天台山相接。"
综合以上这些记载,我们推测,史前大洪水的水位在1100米左右,它几乎淹没了整个东南沿海,中原的河北、河南、山西一部、陕西一部,也浸泡在洪水中,中南地区的湖北、湖南、广西和西南部的贵州等地区也被洪水淹没。
关于大洪水的水位高度,我们还可以找到其他一些资料:
浙江省仙居县境内有一山,名叫韦羌山,山上有一危崖名蝌蚪崖,距离地面大约200米,鸟兽绝足迹。但正是在这处崖面上发现有人工刻制的奇怪文字,俗称蝌蚪文,至今无人能识。这片碑文宽50米,高40米,蝌蚪一样的文字突出崖面5厘米,每个字直径在7-12厘米之间,每个蝌蚪文相距15厘米,排列十分整齐,外崖壁上有许多形如日、月、虫和海洋生物的图形。
关于蝌蚪崖的来历谁也不清楚,民间曾传说,这里原来是一片水乡泽国,当年大禹治水时来到这里,在此崖上刻下了蝌蚪文。也就是说,它应该与大洪水有关。
在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内也有一处"神秘天书"之称的红岩碑,上面刻有令人无法辨认的文字。在晒甲山西,有一片暗红色的悬崖峭壁遥立半天,北侧岩面上,有30多处令人不解的奇怪文字,其中最大一处宽10米,高6米,上面有40多个怪形图案。历史上许多学者,包括郭沫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都来此地考察过"天书"。当地有一句关于红岩碑的民谣,听起来就好像什么咒语一般:"红岩对白岩,金银十八招,谁人识得破,雷打声去招称来。"
目前对红岩碑有种种说法,有人说这是禹碑,也有人说是殷高宗记功碑,还有的人说是外星人写下的。但从民谣中"雷打声去招称来"一语中,我们推测它可能与蝌蚪崖差不多,也与洪水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