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在上古造人的神话里,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神在创造人的时候,并不是灵与肉同步进行的,而是先造好了肉体,然后才给这个肉体注入了精神和意识。比如,在上引黄帝造人的神话里,黄帝给了人生命,众神给了形体,最后才由女娲"七十化"给了精神。《圣经》也有类似的记载,"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的鼻孔内,他就成了有灵的人。"上帝吹的这口气,是在形体造好以后注入的灵魂--精神和意识。澳大利亚关于造人的神话是这样的:大神拜艾梅只有精神和智慧,但没有形体,于是,他决定造一个可以接受他精神和思想的生物,他说:"我需要创造一种全新的动物。"因此创造了人,造好人之后,又把自己的一部分精神和意识注入到人体中,人才有了灵魂。

灵魂和肉体不同步的结合,从而导致了混沌的结束和光明开辟的感受。换句话说,当宇宙高级生物造好了人的形体之后,并没有马上注入意识,此时的人只是一个有生命的肉体,他没有灵魂,即没有高级感知系统,不能有效感知世界。但是,肉体生命已经具备了低级感知系统,例如触觉、味觉、视觉等,可是,这种感知的结果是粗糙的,影象是模糊的,类似混混沌沌的状态,活像一个植物人或人的昏迷状态。突然,宇宙高级生命赋予了人高级感知系统--意识,人踊下子从无意识的黑暗世界,来到了有意识的光明世界,就像一个昏迷、沉睡中的人突然醒来一样。天和地在人们意识中出现,就好像是突然出现的一般,一切都是那样的清晰,感受是那样准确细腻。这个刺激太强烈了,以至深深埋在人类的记忆深处,并转化为遗传基因里一部分信息,世代遗传不忘。这就是人类第一次开天辟地神话的由来(从混沌中开辟出天地)。上引《庄子》中倏和忽为混沌凿开七窍的过程,正是使肉体生命具有意识的过程,意识出现(七窍凿开),混沌的状态也就随之结束(混沌死了)。

因此,混沌的神话决不是宇宙形成的理论模式,它包含了十分强烈的感知性,这只能与人类本身的感知经验有关。也就是说,混沌神话是人类感知后的记忆。宇宙形成,是一个遥远的话题,人类根本不可能对其有任何直接感知的经验。所以,以上对世界范围内混沌神话的解释,几乎是唯一的解释。

人类从黑暗走向光明一瞬间的强烈感受,深深贮藏在人类的潜意识中,并对人类文化及社会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

中国民众有一种十分奇特的心理,对什么都不愿作明确的肯定或否定,而喜欢模模糊糊的思维方式,可能、也许、大概、大约等词汇经常出现在人们的思维当中。这决不是个别现象,它反映着整体文化的某种特点。儒家的中庸之道就具有这种思维的特点,另一个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

道教讲"道",那么什么是"道"呢?按道家的说法,道就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东西,《老子》第二十一章有几句十分含糊的话,"道之为物,椎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究竟"道"是什么,读完后反而使人更糊涂了,只知"道"就是"恍惚",那么"恍惚"又是什么呢?看的人真的忧恍惚惚起来。实际上,老子自己都不知道"道"是什么,只好模棱两可地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如果我们大胆将老子所说的那个恍恍惚惚、窈窈冥冥的"道"与上古神话里那个灰蒙蒙、暗乎乎的混沌状态相互联系起来,人们就会突然发现,"道"和混沌是那样相似,完全可以说老子所说的那个"道"就是混沌。关于这个推论还有一条证据,道家的至上神是元始天尊,而元始天尊的原型又是上古神话里的造物神盘古。大家一定还记得"盘古开天"的神话,是他从混沌中开辟出了天地,因此,盘古--元始天尊的本身就包含了混沌的意思。

从老子的哲学体系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出"道"和混沌的关系。老子讲"道",旨在说明万物都源于那个"先天而生"的精神,即"道"。《道德经》这样写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如果我们以上的假设是正确的,即有意识的人产生于混沌之后,那么正好与老子的哲学体系相符,人类是从混沌结束的一瞬间开始感知世界,在古人的思想里,无疑世界万物都是从恍恍惚惚、窈窈冥冥中产生的,所以道家才把它作为认识世界的起点。

在世界范围内的早期神话里,还有一个共同的文化现象,那就是对地狱和鬼魂的描述。这里我们暂不谈世界各民族的地狱。鬼魂文化抛开表面差异后的一致性,只注意地狱黑暗、阴冷的表现形式以及这种表现背后的心理因素。

古人认为,鬼是人死以后的魂魄。人死之后,魂魄要回到它来的地方,《尔雅·释言》曰:"鬼之为言归也。"郭注引《尸子》曰:"死人为归人。"那么,人死以后要回到哪里去呢?要回到一个阴冷、黑暗、潮湿、充满邪恶、痛苦的地方。这从中国最早的地府思想就可以看得出来。

王逸注《楚辞·天问》"日安不到,烛龙何照"云:"天之西北,有幽冥无日之国,有龙衔烛而照之也。"而这个幽冥之国就在章尾山。《山海经·大荒北经》曰:"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也。"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说:北海之内有座大山,名字就叫幽都之山,真是山如其名,这是一座黑漆漆的大山,说来也怪,不但山是黑色的,山上不论什么东西都是黑色的,有黑色的鸟、黑色的狗、黑色的老虎,还有黑色的狐狸,甚至,这里的居民都是漆黑的,这就是地狱。

《风俗通义·祀典》引《黄帝书》记载,在苍苍茫茫的大海之中,有一座孤零零的高山,名叫度朔山,山上长着一棵奇大无比的大桃树。据说,它的枝叶伸展开来有三千里那么大。桃树的东北方向有一个大木门,名字就叫鬼门,这是万鬼出入的大门。门的两边站着两位神人,一个叫神萘,一个叫郁垒,在这座度朔山上统治着鬼魂。所有的鬼魂每到晚上就可以外出活动,但天亮鸡叫之前它们必须回到鬼国来。两位门神如果发现晚上出去的鬼中有祸害人类的恶鬼,就用苇索捆起来,扔到山后去喂老虎,所以鬼怕桃树,也怕老虎。

中国古籍中还有一处地狱,也叫幽都,它在昆仑山的地下。《博物志》记载:"昆仑山北,地转,下三千六百里,有八玄幽都,方二十万里。地有四柱,四柱广十万里。地有三千六百轴,犬牙相奉。"昆仑在中国古代本来就有黑色的意思,唐代志怪小说中"昆仑奴"一词,实际就是黑奴,可见昆仑山本身就有"黑山"的意思。

不但中国古代传说里地狱不是个好地方,即使是国外的地狱,同样是一个充满黑暗、邪恶的地方。佛经《大智度论》曰:"黑业者,是不善业果报地狱受苦恼处,是中众生,以大苦闷极,故名为黑。"单看佛教十八层地狱的名字就足以吓死人,刀山地狱、沸屎地狱、剥皮地狱、蛆虫地狱、寒冰地狱等等,凡是人间能够想像得到的刑法都集中在地狱,像斩、锯、劈、刺、割、火烧、汤煮、剥皮、油炸等。《冥祥记》中"赵泰条"对此有一段文学性的描绘:"所到诸狱,楚毒各殊,或针贯其舌,流血竞体;或披头露发,裸形徒跣,相牵而行,有持大杖,从后催促。铁床铜柱,烧之洞然,驱迫此人,抱卧其上,赴即焦烂,寻复更生。或炎炉巨锅,焚煮罪人,身首碎坠,随沸坠转,有鬼持叉,倚于其侧,有三四百人,立于一面,当次人锅,相抱悲泣。或剑树高广,不知限极,根茎枝叶,皆剑为之,人众相誓,自登自攀,若有欣兢,而身体割截,尺寸离断。"真是残不忍睹。

世界所有民族有关地狱的思想,给我们一种强烈的震撼,也使我们对此产生了疑问,人类为什么要设置地狱呢?有一点可以肯定,人类是想用假想的地狱来发泄一种情绪,而这种情绪是深深潜藏在人类意识深处的一种怨毒,它是怨恨,也是恐惧,而且肯定与黑暗有关。这种情绪很深很深,它没有具体的指向,因为它很模糊,很檬陇,好像来自于我们基因的深处。如果人类是由自然界的动物进化而来,心理应该是平和的,根本不会有这样一种怨毒、恐惧交织的潜意识。人类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潜意识,这种潜意识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认为,人类关于地狱的种种描绘及内藏的情绪,与混沌世界有关,也就是说,与人类被创造的经历有关。

人类曾经被毁灭》小说在线阅读_第4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李卫东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人类曾经被毁灭第4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