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种资料,一种是见于神话传说和文字记载的资料,一种是考古挖掘的实物资料。这两种资料之间,几乎是相矛盾的,根本不可能互证。从逻辑上说,这两种资料不可能都真实,它肯定只有一种是真实的,但我们应该相信哪一种呢?客观地说,对于第一种资料我们已经无法考证了,时光不可能倒流。那么似乎我们只能相信第二种资料了。但是,同样从逻辑上看,这两种资料都是孤证,因为它们既不能互证其正确,也不能互证其错误,因此也根本不存在用一种东西去反对另一种东西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在没有第三证据之前,这两种资料都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都是错误的。
我们认为,如果以上世界各民族和语言曾经有过统一的记载是真实的,那么只能有一种解释:人类不是自然进化而来的,而是"神"的合成品。搞生物学研究的人都知道一条规律,任何新物种的出现都需要经过几代杂交,惜以强化和稳定物种新的遗传基因,然后才可以推广使用。"上帝"们在创造人的初期,由于被造的人其遗传基因和身体结构不稳定,所以在很长一澄时间里,他们曾聚集在一起,共同生活,使用同一种语言。通过不断地改造,在人类生理结构完全稳定,即不会发生变异和退化之后,"上帝"将人们送到世界各地去生存,从此,他们的语言发生了很大的混乱,开始了各自的发展历史。由于人比其他动物更为复杂,因此这个稳定的时期比较长。同样,在这个阶段内,人们心目中的神与人生活在一起,因而形成了世界早期民族中"人神相杂"的神话,不少民族将这段时期称之为黄金时期。
有关"上帝造人"的事实,还反映在其他神话当中。
第四节 混沌神话的真相
什么是混沌?混沌指的是一种灰蒙蒙,暗乎乎的状态。《淮南子·精神训》中对这种状态有几句十分形象的描述:"古未有天地之时,惟象无形;窈窈冥冥,芒囗漠闵;鸿蒙鸿洞,莫知其门。"意思是:天地还没有生成的时候,它没有形象,只存在于想象当中,到处都是灰蒙蒙、暗乎乎的。关于混沌这种状态,无一例外地存在于世界所有民族的早期神话当中。
中国神话将混沌这种状态演化成人格神,《庄子》中记载了这一神话,故事说:南海的天帝名叫倏,北海的天帝名字叫忽,中央大帝的名字叫混沌。这三个神长相各不相同,倏与忽都长得像人,而混沌的长相却很怪,他没有七窍,甚至分不出形体,就那么混混沌沌的一团,但他们却是好朋友。倏和忽经常到混沌那里去玩,混沌长相虽丑,心地却很善良,每次都非常殷勤周到的招待他们。倏和忽心里很过意不去,总想报答混沌。他们说:人有七窍,用来看呀、听呀、呼吸呀,可是混沌老兄却没有七窍,这样多不方便呀,咱们就帮他凿出七窍吧。于是倏和忽就用斧头、凿子等工具,每天为混沌凿出一窍,整整凿了七天,终于凿出了七窍,混沌也变得好看多了。可混沌却不领这份情,他睁开眼睛,看了一下这个世界,心想:这是什么地方啊,怎么这么丑恶,我还是死了吧!于是,两眼一闭,就呜呼哀哉了。
人类的本性是向往光明,憎恶黑暗的,而混沌灰蒙蒙、黑乎乎的状态,的确没有多少人会喜欢,故而在神话中有丑化混沌的传说。《神异经》里的混沌,就是被人类丑化以后的混沌,它把混沌说成是一只像狗又像熊的野兽,有眼睛却看不见,有耳朵却听不见,有腿却不能走,空有一个肚皮却没有五脏,只有一条肠子却像一根管子一样的笔直。这个卫东西不但样子怪,而且品行极坏,遇到有德行的人,就一股蛮劲去抵触他,遇到横行霸道的坏人,他反而服服帖帖,摇头摆尾去依靠他。这种卑贱的脾气,实在是天然生成,没有一点办法可以改变它。平时没有事的时候,这个坏东西,总爱自己咬着自己的尾巴,回旋着,仰面朝天,嘿嘿地傻笑。从这个传说里,可见人们对于和黑暗差不多的混沌,的确没有多少好感。
中国瑶族的民间传说认为,宇宙原本是混混沌沌的,没有任何东西。最初出现的是风,在风的旋涡中产生了万物的始祖。纳西族的《创世纪》说,最早的时候,天地混沌未分,只有东神(男神)和色神(女神)在布置着万物。
古巴比伦人认为,宇宙初期,天地不分,万物都没有形成,到处是混混沌沌的大水,后来,水分成海水、清水、云雾三种形态,由水中诞生了拉赫姆、拉哈姆两位大神,他们相互配合,又生出了天神和地神。古印度人认为,宇宙本是空洞无物的混沌状态,后来有物出现,最后长成了一个大鸡蛋,一分为二,一半是金,一半是银,金的变成了天空,银的变成了大地。古希腊人相信,世界首先是混沌,其次是大地,由混沌中产生出黑暗和夜晚,又从夜晚中产生出天和白日。
上古神话中的混沌状态究竟指的是什么?有人认为,上古的混沌传说与康德的宇宙星云假说、现代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很相似,而且讲的又是天地的诞生、万物的出现,所以这是人类最早的关于宇宙形成的理论模式。我们认为,这个观点很值得商榷。首先应该搞清楚,混沌神话传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是在讲宇宙的诞生吗?
综合世界所有关于混沌的神话传说,不难看出,混沌传说的重点并不是说天地的开辟和宇宙的诞生,而重点讲生命的出现。中国盘古的神话,虽然讲到了天地的开辟,但重点却在讲盘古的诞生,而盘古又是人类始祖的化身;在瑶族的传说里,从混沌状态里也产生了万物(包括人)的始祖;纳西族的东神(男神)与色神(女神)的传说,从本质上看还是讲生命的诞生;古巴比伦的神话从混沌中产生出了造物神拉赫姆、拉哈姆,同样是说人类始祖的出现;在美洲的一些神话里,他们把混沌与造人直接联系起来,比如,在危地马拉的基切神话中,说:"在很古很古的时候,大地上一片茫茫,朦胧不清……那时候只有天和地,太阳和月亮被笼罩着……(神)说:`这样下去可不行,特别是现在世上还没有人类存在的时候。`"于是,众神们创造了人类。
如果抛开其他内容,单看混沌神话的主干,它讲的是黑暗的结束,光明的诞生,即从黑暗走向光明。这是一条很重要的线索,它强调的是一种感觉的变化,而不是客观实在的变化,也就是说,只有人的意识才能感觉到这两种状态的变化。澳大利亚是一个与世界其他地区完全隔绝的岛屿,在当地土著居民中有这样一个传说:在世界混沌未开的时候,大地上一片寂静,完全被黑暗笼罩,但并不是没有生命,所有的生命都在睡觉。大神拜艾梅一开口说话,就唤醒了大地,造物神彝神醒来,漫长的黑夜结束了。这则神话明确告诉我们,混沌的结束是在人的感觉上,人从睡梦中醒来,就告别了混沌状态。在北美洲印第安人的传说里,几乎都有同样一个意思,人开始时住在海底或地底下,那里很黑很黑,到处乱哄哄的。有一天,人们偶尔发现了一条通道,顺着这条通道,就来到了阳光普照的大地。这个传说与我们列举的混沌神话极为相似,当人们从地底下来到地面上,就结束了黑暗,开辟了光明。它再一次证明,生命是从混沌中走出来的,人类曾经历过一个从黑暗到光明的过程。
混沌状态与造人究竟有什么关系?或者说,混沌状态与我们的假设有什么关系呢?人与其他动物最主要的区别是,人有精神和意识,假如仅有一个形体而没有意识的话,人就不称其为人,而只是一个两条腿的动物而已。古印度的《广林奥意书》认为:"世界的开端是灵魂,只有它才具有人的形式。"意思是说,如果光有一个形体而没有意识的话,这个世界再好也感觉不到,猪绝不会有"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之类的概念,因为它没有意识。因此,形体和精神是两个不同的东西,感知、欣赏、赞美世界的只是精神,而不是肉体,你的手决不会告诉你:啊!玫瑰花真香呀!它只能告诉你一些低级的感觉,比如像热呀、冷呀、硬呀、软呀等感觉。
我们认为,混沌传说的起源,并不在于对宇宙天地开始时的解释,而在于人被创造时的记忆。从黑暗到光明的变化过程,才是这种记忆留存的关键,它是人被创造时精神和肉体不同步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