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地壳变动之际,原来在南北极的地块(和现在的南极大陆一样完全被覆于冰块之下)突然移向气候比较温暖的低纬度地带,冰块快速溶化。同样,原来在温暖的低纬度地带的土地,突然之间被移至南北极地带,气候异变下,很快便消失于冰原之下了。

换句话说,在我们认为的所谓上一个冰河期,北欧和北美的大部分土地,并不是因为某种神秘的因素,使得天气逐渐转寒,而被覆于厚重的冰块下,主要还是因为当时的地块,比今天要更接近北极圈,所以才冰雪遍地。同样,如第四部中所述,威斯康星和乌姆冰河期于公元前15000年开始溶化,并非地球天气异变,而是因为冰原移动到温暖的低纬度地带……

也就是说,冰河期现在仍处于进行阶段——在北极和南极圈内。

失落的大陆

佛烈姆亚斯提出的第二个问题,与第一个在逻辑上息息相关:如果地壳移动是一个周期性的现象,而上一个地壳变动,将一块原在温暖地带的巨大陆地,移动至南极圈的话,那么我们只要在南北极,从冰块表层往下挖开个2英里,应该可以在那厚重的冰块下,找到许多失落文明的遗物才对。

突然间,我顿悟到,一块曾经有好几十万人居住,并孕育出繁盛社会的大陆地块,怎么会如此突然之间消失于无形?正如佛列姆亚斯在结论中所说的:“我们必须从南极洲下手,去寻求有关文明起源的答案。而这些答案可能至今仍藏在冻原最下方冰块的深处。”

我再一次从档案中找到研究助理的辞职信,并开始检查他提出有关高度文明存在的先决条件:大山脉、大河流水系,加上“至少占地二三干英里的广大陆地”。而且,他还提到,一个文化的稳定成长,必须仰赖至少10000年的温和气候。

南极大陆绝对不是大海中捞针的那根针:它幅员广大,比墨西哥湾还要大,相当于7个马达加斯加岛,与美国的土地面积几乎相等。而且,根据地震波的测定,我们已知冰原下的南极大陆上有高山。而好几幅古代地图都似乎证实,非常理解经纬度的太古地图制作者,描绘出消失于冰原之前的山脉、大河,从山脉中流出来的河流,如何润泽了广大的山谷和平野,而注入于大海之中。这些河流的存在,我们已经从南极的罗斯海底,采集到足够的地层资料,并加以证明。

最后,我还想要声明的是,地壳移动说,和安定的气候持续10000年以上的必要条件并不矛盾。在地壳突然变动之前,也就是在上一个北半球冰河末期时,南极大陆的气候应该安定地持续维持了10000年以上才是,而且如果当时南极大陆的纬度,如这个理论所推测的,在比现在位置还要北2000英里的话,那么南极大陆的最北部,应该在南纬30度附近,居住在上面的人应该终年沐浴于地中海或亚热带的气候中才是。

但地壳真的曾经移动过吗?失落文明的废墟,真的在南极大陆的冰块之下永眠,等待我们去挖掘吗?

在下面的章节中,我们发现上面的问题都不止可能,而且是十分可能。

注释

①《天塌下来的时候》,1995年。序由威尔逊(ColinWilson)撰,跋则由魏斯特(JohnAnthonyWest)撰。WhentheSkyFell,withanintroductionbyColinWilsonandAfterwordbyJohnAnthonyWest,ispublishedbyStodart,Canada,1995.

②见本书第一部。

第51章榔头与钟摆

有关地壳移动说,虽然已超出本书讨论的范围,不过,佛列姆亚斯夫妇(RandandRoseFlem-Ath)合著的《天塌下来的时候》一书,对这个理论有详细的解说。

如前所述,地壳移动说是由哈普古德教授率先倡导,并经爱因斯坦所肯定。简单地说,这个学说主张,地球大约30英里厚的表壳所封邑(今山东泗水县东南);鲁,周公子伯禽封国(今山东,在8000英里厚的一个地球中心核上滑动,地壳移动的力量迫使西半球大部分的地块往南经赤道,继续往南极圈移动。而地块在滑动时,并非在垂直的南北子午线上移动,而以现在的美国中央平原为轴心,展开回旋运动。运动的结果为,北美的东北部(北极过去的位置便在哈得逊湾一带)从北极圈被拖曳至比较温暖的纬度地带,而西北部(阿拉斯加和育康地区)则与西伯利亚的大部分,向北回旋,进入北极圈。

至于南半球,哈普古德的模型显示,现在被称为南极大陆的大陆块,其中大部分原来位于气候比较温暖的低纬度地带,但因地壳变动心。南宋朱熹也把良心理解为本然之善心。明清之际王夫之,整个移动了30度(大约2000英里),而在公元前14500年到公元前12500年之间,进入了南极圈。不过这个大变动,对整个地球产生的莫大震撼,余波荡漾,一直到公元前9500年仍未能平息。

假设,在地壳变动之前,南极大陆原本为一块绿意盎然、适合生物生活的土地的话,它是否有可能曾为一个伟大文明的发育地?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那个文明很可能经地壳的变动而轻易被摧毁无疑。伴随地壳变动时的各种天灾春撰年谱载,王夫之著述一百余种。著录上有名的共八十八,如海啸、飓风、雷雨、火山爆发、地球断层、天色变黑、冰原的扩大,都会重复不断地发生。而且经过1000年这般的摧毁,都市、大建筑物、大图书馆等所有代表文明痕迹的遗物,都永久地封埋在厚重的冰块下了。

因此,如果地壳变动说是正确的话,世界各地残存的不正是“上帝”的指纹了吗?它们正是南极大陆冰封下文明留下来少数的线索。这些线索包括了南极下那个文明曾经经营过的活动、事迹,被误解的思考和几何学的建筑物等。那个文明兴盛时,人们相偕乘坐着大船官之首。荀子提出“以仁心说”,以为心是安置“仁”之道德,越过波浪汹涌的大海,移居至远方。从尼罗河谷(最初可能是在蓝尼罗河的水源,坦那湖附近)到墨西哥谷(ValleyofMexico),乃至于安第斯山的的的喀喀湖附近,及其他数个地方,都有明显的指纹……

也就是说,在地球的各个角落,我们都可以看见失落文明的指纹,但却看不见它的真相,因为文明的本体被埋封在南极大陆2英里厚的冰块下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区别开来,继续坚持,比月球的里侧还更不容易为考古学者所接近。难道这是事实?

还是虚构?

有可能?

绝对没可能?

南极大陆为世界第五大陆块(表土面积近600万平方英

bbb根据地壳移动说,南极洲大陆的大部分,在公元前15000年左右时,还位于南极圈的外面,因此不但可能有人居住,而且具备了文明发展中必要的气候与资源条件。然而,后来因地壳滑动的大变动,使该大陆块移动至现在的南极圈正中央的位置上。bbb里),从地球物理学的观点来看,有可能(一)曾经在一个比较温暖的纬度上,(二)大约2万年前,因地壳变动的关系,被移动到南极圈中来的吗?

换句话说,南极大陆有可能移动吗?

极地的死亡沙漠

“大陆漂移”以及“地块结构地质学”(PlateTectonics,因构成地球表层部分的几块大岩板的移动而造成地壳变动的学说),已成为1950年代以来,向大众说明地壳变动学理论时的关键概念。在这里,我们不需要再走进基本的科学机制,只需要了解,大陆地块从某个角度来看,其实只是“漂浮”在地球的表面,随时会移动,改变位置。例如,如果我们研究地图上非洲的西海岸与南美洲的东海岸的关系,会发现很明显地,这两个地块曾经是合而为一的。不过,过去一般认为大陆漂移为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两个大陆板块互相接近或分离2000英里,至少需要2亿年。也就是说,移动的速度是非常、非常缓慢的。

大陆漂移的学说和哈普古德的地壳变动说,彼此其实并不悖离。哈普古德认为两者可能同时发生,也就是说,地球表面的地块,可能的确如地质学家所说的,有非常缓慢漂移的现象,但这并不表示说其中的一个地块,不能偶然也有一次快速的变动,与其他大陆之间的关系没有影响,而只是整体的或部分地,向地球的两极(也就是自转轴周遭的南北极为中心,全年为冰雪所覆盖的地区)方向或由两极的方向向外移动。

是大陆漂移吗?

是地壳的变动吗?

两者同时发生?

或者有其他原因?

老实说,我不知道。不过,一些有关南极大陆的事实,单纯却令人寻味,简单却难以解释。如果不用“突然之间的大变动”(而且以地质学的眼光来看非常接近的大变动)的概念,我们将无法理解这些表面上看起来平铺直述的事实了。

在验证这些事实前,让我们先铭记在心,现在我们谈的南北极陆块,一年中有6个月,太阳一次也不上升,但是又有6个月,是太阳根本不下山(从南极来看,一天24小时都是白天,太阳只在地平线的低点便停住,每天周而复始地在空中画起圆形轨道)。

南极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在极点附近,气温最低可以达到摄氏零下89.2度。沿海岸的地区稍微暖和(摄氏零下60度),成为为数庞大的海鸟积聚的地方,但是南极没有一种原生哺乳动物,只有少许能够耐得住寒冷与长期没有阳光的植物,才能够长期生存于南极地带。《大英百科全书》中间简明列下了南极的生物种类为:“地衣类、苔类、地钱苔类、霉类、菌类、藻类……”

也就是说,南极地处世界之末,虽然是一块广阔的大陆地块,但是终年为雪封闭,生活条件严苛,是一个没有生命的冰雪沙漠。在过去5000年人类有文字历史以来,南极的状况一直都没有改变。

然而,在有历史以前,南极的状况是否如此呢?

上帝的指纹》小说在线阅读_第8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葛瑞姆·汉卡克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上帝的指纹第8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