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⑤法兰克·奚本《失落的美洲人》,引述自(极地之道),275页及其后各页。FrankC.Hibben,TheLOstAmericans,citedinThePathofthePole,p.275ff.

⑥雷尼《阿拉斯加中部地区考古研究》,《古代美洲》第5卷,307页。F.Ralney,‘ArchaeologicalInvstigationsInCentralAlaska,’AmericanAntiquity,volumeV,1940,p.307.

⑦《极地之道》,275页及其后各页。

⑧同上,255页。

⑨乔治·居维埃《地球历史上的变革和灾难》,1829年版。GeorgesCuvier,ReuolutionsandCatastrophesintheHistoryoftheEarth,1829.

⑩引述自《极地之道》,256页。

⑾伊凡·桑德逊《急速冰冻的巨象之谜》,《星期六晚邮报》周刊,1960年1月16日,82页。IvanT.Sanderson,“RiddleoftheQuick-FrozenGiants,”SturdayEueningPost.

⑿《极地之道》,277页。

⒀同上,132页。

⒁普莱斯《新地质学》,579页。G.M.Price,TheNeWGeology,1932,p579.

⒂《极地之道》,132~135页。

⒃《解开冰河时代之谜》,129页。

⒄《极地之道》,150页。

⒅同上,148~149页。

⒆傅林特《冰河地质学与洪积世》,294—295页。R.F.GleacialGeologyandthePleisocenetEpoch,1947,pp.294-5.

⒇同上,362页。

(21)约瑟·普莱斯崔治《论最后地质时期结束时的某些现象及其对洪水传说的影响》,36、48页。JosephPrestwich,OnChrtainPhenomenaBeIOngingtotheCloseOftheLastGeologicalPeriodandonTheirBearingupontheTradiionOftheFlood,Macmillan,London,1895,pp.36,48.

(22)同上,50页。

(23)同上,51~52页。

(24)李氏《中国地质研究》,370页。J.S.Lee,TheGeologyofChina,London.1939,p.370.

(25)《极地迁徙与大陆漂流》,经济化石学与矿物学学会专刊第10号,165页。PolarWanderingandContinentalDrift,SocietyofEconomicPaleontologistsandMineralogists,SpecialPublicationNo,10,Tulsa,1953,p165.

(26)狄莱尔与欧普《南美洲物种灭绝的证据》,收录于《极地之道》,292页。J.B.DelairandE.F.oppe,“TheEvidenceofViolentExtinctionInSouthAmerica,”inPathOfthePole,p.292.

(27)《人类的进化》,92页。

第28章天空的机制

虽然现代读者并不期望,一篇讨论天体力学的文章读起来有如摇篮曲一般浅显易懂,但是,他们相信,他们能够立刻理解神话“意象”立法和教育入手。但立法和教育的好坏又取决于立法者和教,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只有那些长达一页的近似值公式和类似的东西才是“科学的”。

他们没想到,同样深奥的知识以往也可能通过日常语言来表达。这个可能性,他们从未考虑过,尽管古代文化一些显而易见的成就——诸如金字塔和冶金术——足以证明,当时有一群认真的、聪明的人在幕后主导这一切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提出“辩证法是革命的代数学”的深,而这些人肯定懂得使用科技语言……①

这段文字引自麻省理工学院已故科学史教授桑提拉纳(GiorgiodeSantillana)的著作。在以下数章中,我们将探讨他对古代神话所做的革命性研究。简单地说,他的论点是这样的:远古时代,一群认真的、聪明的人设计出一套方法,把先进的天文学所使用的专门术语,隐藏在神话的日常语言背后。

桑提拉纳的看法正确吗?如果正确,那么,这些聪明认真的人——在史前的舞台后面默默工作的天文学家和科学家——究竟是谁呢?让我们从一些最基本的事实开始。

天空的热舞

每24小时,地球绕着自己的轴旋转一周;它的赤道周长24902.45英里。因此,当一个人一动不动站立在赤道上时,事实上他是在移动中,以大约每小时1000英里的速度跟随地球旋转。从外太空俯瞰北极,我们会发现,地球的自转是反时针方向的。

地球每天绕着自己的轴旋转,同时也绕着太阳运行(同样也是反时针方向);它的轨道略呈椭圆,而不是完整的圆形。地球以惊人的速度环绕太阳轨道,每小时运行666O0英里,约莫相当于一般驾驶人在6年中开车的里数。换言之,我们是以每秒钟18.5英里的速度飞驰在太空中,这比任何子丨弹丨都快得多。您读完这一小段文字时,我们已经沿着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航行了大约550英里。

地球环绕太阳一周需要一年时间,因此,我们惟有通过四季的缓慢变化,才能察觉到我们参与的这一场惊人的太空轨道赛跑。在四季的循环更迭中,我们可以看出一股奇妙的、公正的力量在运作,把春、夏、秋、冬平均分配给世界各个地区,对南半球和北半球一视同仁,不偏不倚,年年如此,从未发生过偏差。

相对于轨道面,地球的自转轴略为倾斜(大约和垂直线成23.5度角)。这个倾斜造成季节的变化:每年6个月,它将北极和整个北半球引离太阳,让南半球享受温暖的夏季,然后在剩下的6个月中,将南极和南半球引离太阳,让北半球度过夏天。阳光照射到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角度每年一次的变化,以及那个地点接受阳光的时数在一年中的变易,是造成季节循环更迭的原因。

在天文学中,地球的倾斜被称为“斜交”(obliquity);它的轨道面向外延伸在天球中形成一个大圆圈,则被称为“黄道”(ecliptic)。天文学家常提到的“天赤道”(celestialequator),是将地球的赤道延伸到天球。今天,天赤道和黄道之间大约成23.5度角,因为地球的自转轴和垂直线之间成23.5度角。被称为“黄赤交角”(obliquitoftheecliptic)的这个角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如我们在本书第11章讨论安第斯山帝华纳科城兴建日期时提到的,在漫长的岁月中,黄赤交角不断地改变,虽然速度极为缓慢,而改变的幅度也从未超过3度——最接近垂直线时是22.1度,离垂直线最远时是24.5度。整个周期,从24.5度到22.1度,然后又回到24.5度,总共需要大约4.l万年的时间才能完成②。

就这样,我们脆弱的地球在沿着轨道环绕太阳快速运行时,还得一面旋转,一面摆荡。运行一圈费时一年,自转一周只消一天工夫,完成摆荡的周期则需要4.1万年。一场狂热的舞蹈仿佛在太空中进行;我们不断跳跃旋转,飘过永恒的时空,时时刻刻感受到两种相反的欲望在心中交战——有时我们渴望投入太阳的怀抱,有时却想逃遁入外太空的黑暗中。

玄秘的影响

现在我们知道,太阳的引力范围延伸到太空中广达15兆英里,几乎是前往最近的恒星的一半路程,而地球就是被困在这个引力范围的内圈。因此,它对我们这个行星的吸力大得不得了。同时影响我们的,还有太阳系其他行星的地心吸力。这些星体竞相发挥吸引力,试图将地球导离它环绕太阳运行的正常轨道。由于这些行星大小不等,绕太阳运行的速度也不同,它们发挥的共同引力,会以复杂但可预测的方式随着时间改变,而地球绕行太阳的轨道也会不断改变形状,作为回应。轨道是椭圆形,因此,这些改变影响到它的伸长程度——这在天文学上称为“离心率”(eccentricity)。离心率有时低到近乎零(当轨道的形状接近完整的圆形时),有时高达6%(这时轨道的形状显得最修长,最像椭圆形)。

此外,地球还得遭受其他形式的星体影响。学者指出,当木星、土星和火星排成一列时,地球上的短波无线电周率就会受到干扰,但原因至今不明③。关于这个现象,我们已经掌握有明确的证据:

木星、土星和火星绕太阳运行时的位置,与电波在地球高层大气所遭受的强烈干扰之间,显然存在着某种奇异的、出人意料的关联。这似乎显示,行星和太阳共享一个宇宙性的、从太阳系中心向外延伸10亿英里的电子平衡体系。这样的一种平衡,在目前的天体物理学理论中还找不到解释④。

撰写这项报道的《纽约时报》记者,并未深入探讨这个现象的意义。他们也许不晓得,上述这段文字听起来很像公元前3世纪巴比伦历史家、天文学家与预言家贝洛苏斯(Berosus)说过的话。他对“世界末日”来临之前出现的预兆,做过“深刻”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对玛雅人预言的“第五太阳纪”结束日期素有研究的现代占星家指出,在那一天,行星将以极为奇特的形式排列——奇特到“45200年中只会发生一次……我们可以预期,这种不寻常的排列肯定会产生不寻常的效果”⑤

上帝的指纹》小说在线阅读_第4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葛瑞姆·汉卡克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上帝的指纹第4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