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十三、司马懿首秀

诸葛亮三出祁山,连克武都、阴平二郡,魏军主帅郭淮不能抵御。魏明帝急派司马懿为大都督,总领陇右军务。

这一战司马懿很开心,因这是他第一次独立带兵作战,不用考虑友军感受,不必担心同僚掣肘。手下战将军事素质高,对手又是名满天下的诸葛亮。赢了呢可以一战封神,输了呢也在情理之中,败给诸葛亮也不丢人。所以这个活并不是个麻烦事。曹真干不了这个活其实还是个面子问题,人家司马懿输得起,曹真输不起。

要说论能力,司马懿虽然是大才,但是比起陈宫、周瑜、庞统等高人,并不算出众。但是司马懿却是给诸葛亮制造麻烦最多的人,主要是因为司马懿和诸葛亮的对战并不平等。问题还是出在粮道上,司马懿知道诸葛亮运粮难,根本不可能久战。所以司马懿的战略就是能打就打,不能打就守,随你怎么折腾,就不搭理你。司马懿就凭着这份油盐不进,软硬不吃的精神,从不赌气,终于笑到了最后。

司马懿此次出兵,带的是曹真的老部下。因此他要想真正的掌握这支部队,培养自己的实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眼下司马懿要做的就是树立威信,在一个大公司里边,能干别人都干不了的活,就有了跟老板较劲的资本。

司马懿开始包装自己,这一点上他从诸葛亮身上学到了很多。在司马懿的第一战中,他要一鸣惊人。该怎么做呢?司马懿派张郃为先锋,杀到蜀寨跟诸葛亮对峙。但是他真正的杀招却是让郭淮、孙礼奇袭武都、阴平,攻蜀军身后。

郭淮和孙礼信心十足的出发了。这哥俩在路上还讨论,虽然司马懿哪哪都不如诸葛亮,但是奇袭武都、阴平这手还真厉害。俩人聊的正开心,忽然对张郃的部队做了个预判。张郃肯定遇不见诸葛亮,为啥呢?因为郭淮、孙礼见到了诸葛亮,也就意味着他俩中了埋伏。这俩人也不含糊,见大军被蜀军围的铁桶一般,当即下马步行,翻山越岭的跑路了。

这一幕被张苞看见了,郭淮、孙礼敢玩山路跑酷,气的张苞纵马就追。郭淮、孙礼作为魏军名将,关键时刻弃马步行逃跑,说明他们发现这个地形不利于骑马。张苞不信邪,就觉得骑马比俩腿跑得快。这一路追上去就摔倒在山涧内,头部受到重创。

像郭淮、孙礼这个级别的大将,变成了光杆丢盔弃甲的回来,那是现眼现大发了。这俩人汇报战况的时候说武都、阴平已失,蜀军前后夹击,因此大败。这些话包含的意思就是:你丫安排的什么路线?人家都埋伏好了知道吗?这支部队全军覆没可是你的责任,要不是我们哥俩跑得快,也被坑死了。

一般这种情况,周瑜得气的吐血。人家司马懿就不生气,首先承认是自己的问题让郭淮、孙礼消消气。然后胸有成竹的自称有破敌之策安抚军心。

那么司马懿真的有破敌之策吗?也算有吧,只不过这个计策又失策了。

根据司马懿对诸葛亮的理解,现在诸葛亮刚攻下武都、阴平,一定会在两地大演蜀国丞相的伟大光荣正确,用以安抚民心。也就是说此刻诸葛亮的大本营一定空虚。既然这样,出发吧!张郃、戴陵!

这是司马懿上位后的第二招,张郃、戴陵奋勇杀来,结果很自然的又中了诸葛亮埋伏。诸葛亮对这一战全歼魏军很有信心,不料张郃神勇无敌,如同当年的赵云一般,不仅自己奋勇杀出重围,还救了同伴戴陵。张郃这个级别的大将让诸葛亮看的流口水,看看人家这战斗素质,再看看自己手下这票人,诸葛亮又想起了魏延。张郃这种脑力和体力并重的战将在诸葛亮手下又能怎样呢?诸葛亮有个没资历的姜维就够了。像张郃这样的战将,得不到就把他毁掉吧。

诸葛亮两战两胜,意味着司马懿两战两败。也就是说司马懿这头一次独自作战的水平跟曹真、郭淮、孙礼是差不多的,虽然能用计,但是每一计都在诸葛亮的意料之内。司马懿见进攻不是良策,那就启动应急预案,严防死守,拖死诸葛亮。司马懿毕竟不是曹真,这点事还至于生气?

与此同时,蜀汉后主刘禅趁着诸葛亮两次大胜的余威,很懂事的下旨让诸葛亮官复原职。诸葛亮虽然官复原职,但是麻烦也接踵而来。司马懿坚守不出该怎么办?跟他耗下去早晚是个死。这回可真让诸葛亮头疼的。思来想去,诸葛亮还是决定弄险,玩个狠招。

诸葛亮开始战略退却,退却的目的是为了引诱司马懿追击,从而一举干掉魏军主力,然后就可以长驱直入,进攻中原。面对粮道的劣势,诸葛亮要绞尽脑汁速战速决,恨不得一出祁山就决战。

面对诸葛亮的战略退却,追还是不追?这对于司马懿来说是个艰难的决定。因为诸葛亮有可能是真的退走,毕竟运粮困难。从已知数据上看,司马懿判断诸葛亮这次带出的粮草足够支撑半年。但是问题是如果司马懿坚守,诸葛亮是马上退走汉中还是等着耗完这半年粮食再退回汉中?谁也不敢保证。毕竟司马懿刚刚两次大败都是因为对诸葛亮判断失误。诸葛亮这个人,绝对不能用常理来判断。

品读『三国演义』中的三大主角》小说在线阅读_第11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klingkun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品读『三国演义』中的三大主角第11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