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的反应相当迅速,马上出兵救援徐国,吴楚之间的战争再次爆发。为了占领徐国,楚国令尹子荡率领主力部队,攻入吴国,企图迫使吴国从徐国境内撤军。
然而楚国人又一次失算了,吴军不仅没有从徐国撤军,反而凭借积极灵活的战术,在房钟一役中,重挫楚军,还俘虏了楚灵王的弟弟弃疾。
楚国令尹子荡在吃了败仗,为了推卸责任,将过错推到将领薳洩身上,指责他没有在徐国战场发动攻势,给吴军造成两线作战的压力。子荡以作战不力为由,处死薳洩。从这件事上,不难看出为何楚国与吴国作战屡战屡败,吴国有蹶由这样的人物,为了国家利益,不计个人生死得失,而楚国却充斥着象子荡这样只顾自己利益的人,焉能不败呢?
楚国又一次劳师无功,损兵折将,黯淡离开战场。
与吴国开战三年,楚国不仅在战场上失利,还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用于防备吴国可能发动的军事报复,可谓得不偿失。可是楚灵王并没有反省战败的原因,他仍然以诸侯盟主的身份沾沾自喜,在国内大修土木,奢侈无度。
耗费巨大人力财力及数年时间修筑的章华宫终于落成了,这座章华宫是作什么用的呢?说来令人不可思议,楚灵王在宫内收容很多逃亡分子,大约是想利用这些逃亡分子组建一支敢死队吧。这些逃亡分子中,形形色色的人都有。
楚国大夫无宇有一个看门人,犯了法,畏罪逃到章华宫,楚灵王照样接纳。无宇带着一帮人到章华宫门外,要求抓捕罪犯,负责宫中守卫的官员不但拒绝交出逃犯,还指责无宇道:“你居然敢到大王的宫中抓人,你的罪可大了。”不容分说,命令卫兵把无宇逮捕,交给楚灵王。
楚灵王正在喝酒,听了宫内侍卫的汇报后,他很不高兴,对无宇说:“你怎么敢到我宫中来抓人呢?”
无宇抗辩道:“我不到宫中抓人,要去哪抓人?周文王曾经制订法令,对逃亡者要进行大搜捕,所以他能得到天下;楚文王也曾制订打击窝藏的法令,窝藏者与盗贼同罪。现在有逃犯躲到宫中,就不能抓捕,就赦免其罪,这样国家的政令怕是有缺失吧?”
楚灵王听完后,没话可说,把无宇释放,并准许他逮捕逃到章华宫的犯人。
(铁血时代-307)
过了不久,章华宫的配套建筑章华台也修建完毕,楼台高耸,甚是壮观。独赏乐,与人赏乐,孰乐呢?自个欣赏,楚灵王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不够气派,想听听来自各方的赞赏声,他便向各诸侯发出邀请,前来楚国欣赏这座旷世建筑奇观。
岂料楚灵王却吃了一个大大的闭门羹,没有一个诸侯前来,太扫兴了。时任太宰的薳启彊见楚灵王十分尴尬,便自告奋勇说:“我可以把鲁国国君请来。”他写了一封信给鲁昭公,先说了一通楚、鲁两国的传统友谊,然后邀请鲁昭公前来楚国访问。鲁昭公这次没法拒绝,因为上次申邑会议时,鲁国已经缺席了,只好强打精神,到楚国与楚灵王一起欣赏他的章华台。
这件事情,说明了一个事实,楚国这个所谓的盟主,其实并没有令诸侯心服口服。表面上各国对楚灵王毕恭毕敬,内心里却瞧不起他的为人,认为他没有道义,劳民伤财,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谁也不愿意与他靠得太近。
鲁昭公到了楚国后,楚灵王很高兴,好歹来了一个人,便在章华台上摆酒宴相迎,一边喝酒,一边欣赏章华台精美奇瑰的楼榭。酒喝几杯下肚,楚灵王心血来潮,对鲁昭公说:“您远道而来,够朋友,所以我要送个礼物给您,楚国有一个宝贝,是一张宝弓,称为大屈弓,我把这宝弓送给您。”说罢让人把大屈弓扛出来,当场送给鲁昭公,鲁昭公受宠若惊,连连道谢。
宴会结束后,楚灵王睡了一大觉,醒来后后悔了。这张大屈弓,是楚国的宝物,他自己十分喜欢,在半醉半醒间一时意气送给鲁昭公,想想真不划算。
太宰薳启彊察言观色,知道楚灵王舍不得了,便说:“大王放心,我去把这张弓要回来吧。”怎么要回来呢?当面向鲁昭公讨,这当然不行,都当礼物送人了,还有讨回来的道理吗,那样做岂不让人耻笑吗?
薳启彊有办法,他前去拜会鲁昭会,一见面,就说道:“我特地来向国君祝贺。”鲁昭公一听,心里十分不解,便问道:“你祝贺我什么呢?”
薳启彊说:“楚王送给您的大屈弓,这可是一件宝物。不瞒您说,晋国、齐国与越国对这宝弓都梦寐以求,但楚王并没有送给他们,而是送给您了,我岂不要向您祝贺呢?不过——”他顿了顿,接着说:“这三个国家都想把宝弓据为己有,您可得好好保管,万一把它给弄丢了,那可对不起我们大王哦。”
鲁昭公听了后吓一大跳,心里想到,没想到这张弓倒是烫手的山芋,拿在手上还要提心吊胆的,何苦呢,不如还给楚国,倒省却一番心思哩。便对薳启彊说:“哎,既然是这么件宝物,我也是用不着,不如还是留在楚国吧,这样安全些。”
薳启彊半推半却,最后收回大屈弓。
这件事又可以看出楚灵王的另一侧面,假豪爽,真小气,怪不得各路诸侯都跟他保持距离,不即不离。
(铁血时代-308)
对于诸侯国的冷漠态度,楚灵王心知肚明。作为一个崇尚武力的统治者,他认为原因出于弭兵停战。停战的结果,就是楚国无法炫耀武力,没有武力威慑,诸侯国当然就三心二意了。楚国并不是完全没有发动战争,与吴国的战争仍然时断时续地进行,但是连吃败仗后,这样的战绩,实在拿不出手,只是让其他国家在一旁偷笑罢了。
跟吴国打仗打不赢,跟中原诸侯,又有弭兵协议,不能轻易开启战端,那楚国凭什么来威慑诸侯国呢?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机会出现了。
公元前534年(楚灵王七年),陈国爆发政变。陈国执掌大权的公子招与公子过,杀死陈国太子,并逼使陈哀公上吊自杀。
楚灵王笑了,这不是一个很好的出兵借口吗?
楚国大军以平定陈国内乱为由,火速进攻陈国,仅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迅速平定陈国的内乱。楚灵王出兵陈国,并不是要维持国际正义,扶植一个新政权,而是干脆把陈国吞并了,将其土地设为楚国的一个县。
这是一场赤裸裸的侵略战争,公然违背了弭兵协议的精神。
但是没有诸侯国出来指责楚国,其中的原因,是晋国没有出面抗议。弭兵运动之后,晋国在对外争霸上,十分被动,让人觉得霸气不在了,对楚国的种种要求,一味忍让。晋国没有抗议还有一个原因,陈国长期以来是楚国的喽啰国,它被兼并一事,在晋国人看来,只是楚国集团内部的问题,并没有影响到晋国的利益。
晋国都不出面了,其他诸侯国更没法反对,事不关己,高高挂己。不仅如此,楚国吞并陈国后,鲁国、宋国、郑国、卫国还都派人前去拍楚灵王的马屁。
这下楚灵王来精神了,你看看,原来请这些国家前来参观章华台,大家都不想来,现在楚国胳膊一舞,还不是乖乖来了吗?看来要赢得诸侯的尊重,还得看谁的拳头硬。
中原诸侯对楚国采取观望的绥靖政策,没有积极抵制楚国扩张侵略的野心,这令人联想到二千多年后的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面对德国对外蚕食政策,英法等国也是采取观望的态度,最后使德国的野心极剧地膨胀。
楚国也是如此,扩张的野心不断地膨胀。
有了吞并陈国的经验后,楚灵王小心翼翼地先四处张望一下,发现没人吭声,这下子胆子更大了,开始把目光瞄准第二个国家:蔡国。
楚灵王先派人给蔡国送了厚礼,盛情邀请蔡灵侯到楚国访问。蔡灵侯带了七十名卫士,前往楚国。楚灵王假装盛情款待,酒席过半时,埋伏在两侧的楚国甲士突然杀出,把醉薰薰的蔡灵侯捆绑起来,七十名卫士也被解除武装,成为俘虏。
这是一起十分恶劣的绑架案,楚灵王作为一国之君,居然在外交场合干这种下三滥的勾当,无疑是令人震惊的。不仅如此,绑架蔡灵侯二十二天后,楚灵王竟然下令将他及七十名卫士一同处死。
楚灵王不是第一次做这种绑架的事,他曾先后绑架过徐国的国君与太子,但这次不仅绑架,还撕票了。不仅撕票了,他还要灭了蔡国!
楚军大举围攻蔡国,蔡国危在旦夕。
所有诸侯国都震惊了,现在就看晋国政府怎么表态。
可是晋国政府还犹豫不决。元帅韩起并不想卷入与楚国的战争中,只要援救蔡国,势必要与楚国开战,那就意味着晋楚弭兵协定废除了。
韩起举棋不定,这时晋上军总司荀吴拍案而起,这位晋国名将、攘夷英雄厉声对元帅韩起说:“既不能救陈国,又不能救蔡国,谁还会归顺我们呢?晋国的表现实在太懦弱了,作为诸侯盟主,却不能拯救这些国家,那还要盟主干什么呢?”
然而荀吴的慷慨陈辞,并没有让韩起坚定与楚国开战的决心,这位十分保守的元帅优柔寡断。在这么关键时候,不是迅速做出决定出兵,而是召集鲁、齐、宋、卫、郑、曹、杞七个国家开会,商量救援蔡国的问题。
你想想,晋国都没有决心开战了,何况是其他国家呢?因此这次会议商量来商量去,也没商量出个结果,最后只做了一个滑稽的决定:由晋国政府派一名官员,前去楚国求情,请求楚灵王放蔡国一马。
晋国的软弱性,尽显无疑。注意哦,晋国既不是去恐吓楚国,也不是去抗议,而是去求情。楚灵王二话没说,一口回绝晋国政府的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