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他把楚国实力派人物公子黑肱与伯州犁二人调到楚、郑边界,让他们二人主持修筑边境三座城邑的城墙。此举引起郑国民众的恐慌,很多人认为楚国将对郑国用兵,可是郑国首相子产却一眼洞悉王子围此举的目的,既然王子围刚与郑国通婚,而且刚出席国际会议,重申弭兵精神,这时对郑国用兵的可能性相当小,那为什么要在边境线上大搞军事工程呢?子产分析道:“看来楚国令尹王子围在国内将有大动作了,他把公子黑肱与伯州犁两人调到边境上主持军事工程,无非是想要调虎离山,借机铲除两人。楚国将发生内乱,但不会影响到郑国的。”
子产不愧是春秋后期最杰出的政治家,见识非凡,而且很快他的预言就得到证实。
(铁血时代-300)
这一年的年末,楚王郏敖病倒了。
王子围认为这是一个杀君夺权的良机。他取消原订出访郑国的计划,返回郢都,并入王宫,假装探望楚王郏敖的病情。进了王宫后,他把王宫守卫调走,用自己人代替,然后走进楚王的寝宫。看来郏敖的病情不轻,他躺在床上不能起身。这时寝宫中悄无一人,王子围悄悄走近,手上拿着一条绳带,一狠下心,勒住楚王的脖子。楚王郏敖虽然病得很重,但生存的本领使他拼命地挣扎,想叫唤,却叫不出声。王子围用尽全身的气力,慢慢楚王的挣扎越来越弱,最后停止了,死了。
楚王郏敖在位总共四年。这四年里,楚国的政权其实操控于王子围之手,所以死了之后,他也没有得到应有的谥号。
王子围弑君后,迅速控制王宫,派人杀死郏敖的两个儿子,以绝后患。楚国右尹子干逃出郢都,出奔晋国;在楚、郑边界主持修筑军事工程的公子黑肱逃往郑国避难,伯州犁是楚国三朝重臣,他拒绝逃跑,最后被王子围派人杀害了。
王子围清除异己势力后,终于实现篡位称王的野心,史称楚灵王。
楚灵王是个野心勃勃的人,篡位称王后,他仍然不满足,还要当天下的霸主。
公元前538年(楚灵王三年),楚灵王派伍举出使晋国,目的是要征得晋国的同意,由楚国主持召开国际诸侯盟会。
晋平公当然不肯答应了,司马侯对晋平公说:“楚王现在自大狂妄,也许上天想让他的野心得逞也说不定,他以后会怎么样,现在不好说。晋楚两国谁能称霸,这得看上天的帮助,我们还是同意他召集诸侯峰会,再慢慢观察时局的变化。如果楚王能推行仁德,不要说诸侯国,就算我们也要归服他了;如果他一味暴虐荒淫,楚国人都会抛弃他,又有谁来跟我们争夺霸权呢?”
这一番话,实际上可以看出弭兵运动后,晋国官员对楚国的一种畏惧心理。
晋平公听后颇不服气,他说:“我们有三个优势。其一,我国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其二,我国盛产马匹,可以维持一支强大的兵力;其三,我国内政稳定,而楚国、齐国政局动荡。有这三个优势,我们用得着害怕谁啊?”
司马侯听完后回答道:“您说的三个优势,其实是三个危险。为什么呢?九州大地上险要的地形,象四岳、三涂山、太室山、阳城、荆山等,这些分布在各个诸侯国,并不是独晋国所有;要说盛产马匹,冀州以北是盛产良马的地方,可是那里并没有产生强大的国家;依仗地势险要与盛产马匹,是不可能巩固一个国家安全的,自古以来都是这样。所以先王靠仁义道德来取得神灵的护佑与民众的支持,而不依靠险要地形与马匹。至于邻国的内乱,我们也不能高兴,有的国家多难兴邦,比如齐国有公孙无知的内乱,然后有齐桓公的兴起;我国有里克、丕郑的动乱,然后有晋文公的霸业;有的国家即便没有内乱,例如卫国与邢国在没有国内动乱的情况下,也曾被狄人灭国了。您如果想倚赖这三个所谓的优势,而不实施仁义道德、修明政治,危亡还来不及挽救呢,还谈何成功呢?所以您还是同意楚王的要求吧。”
(铁血时代-301)
司马侯的话,显然是有所暗示的。影响晋国对外称霸的原因,已经不全是楚国的强大,而更严重的是内部权力的明争暗斗加剧了,在这样背景下,晋平公仍不采取措施稳定国内政治,而一味要与楚国竞先争霸,这无疑是不明智的。
晋平公最后同意楚国召集国际会议的要求,不过出于保住面子,晋国将缺席这次会议。
当时郑国首相子产正在楚国访问,楚灵王问他:“您看晋国会同意我召开国际大会吗?”
子产回答道:“会的。因为晋国国君贪图安逸,没有进取心,而晋国大臣们又多为自己打算,没有人愿意出来辅佐国君。”
楚灵王还是不放心,又问说:“那么各诸侯会出席会议吗?”
子产又答道:“会来的。根据弭兵大会的决议,各诸侯国有朝楚的义务,为什么不来呢?不过有几个国家可能不会来,鲁国、卫国受到齐国的威胁,曹国受到宋国的威胁,邾国受到鲁国的威胁,这几个国家,需要晋国的保护,在外交上都是属于亲晋派,这些国家不会参加,其他国家都会来的。”
事实再次证明子产敏锐的政治眼光。公元前538年夏季,楚灵王在申邑召开国际峰会,参加会议有十一个诸侯国以及淮夷部落。
这并不是楚国召集的第一次国际会议。在公元前589年,楚国令尹子重曾经在鲁国的蜀城召集一个由十四个诸侯国参加的会议,但是那次会议的级别并不是最高的,只是大夫级的国际会议。这次楚灵王召开的申邑会议,却是属于最高级别的峰会,前来参加会议的十一个诸侯国中,除宋国国君因故缺席,由宋国太子作为代表外,其余十个诸侯国,全部是国君亲临。主持如此高级别的国际大会,对楚国来说,是第一次。
楚灵王作为东道主,对这次大会的举办也动了颇多的心思。长期以来,楚国一直被视为南蛮国家,随着楚国与中原国家往来的增多,其“去蛮夷化”的倾向越加明显。但是由于文化的差距,在接受中原礼仪文化方面,楚国还是显得落伍,毕竟它是一个崇尚武力的军国主义国家。
为了在主持国际会议时,不被各诸侯国耻笑,楚灵王还放下架子,向宋国的向戌与郑国的子产虚心求教国际会议中的各种礼仪。向戌与子产这两位国际大政治家都没有吝惜,把大国与小国交往中的六种礼仪一古脑地传授给楚灵王。
楚灵王有模有样地学习中原礼仪,到了会议召开时,他担心自己的作法有失,还特地让宠臣伍举在一旁随时纠正其礼仪上的错误。不料楚灵王与各国君主会见结束时,伍举一直站在一旁,一声没吭。事后楚灵王便以责备的口气对他说:“怎么你从始至终都没有提醒我呢?”伍举回答颇有意思,他说:“这六种国际交往礼仪,我从来就没有见过,又怎么样给您纠正呢?”
看来楚国想要融入中原文明圈,还得多多努力哩。
(铁血时代-302)
楚灵王虽然表面上谦虚地学习中原的礼仪,但他只学到了形式,并没有学到真正的精神。很快,他就暴露出骄横跋扈的一面。
他有三件事做得大失人心。第一件事,宋国参加会议的代表是太子子佐,由于当时交通条件不发达,迟到了。楚灵王耍大牌,不肯接见宋国太子,跑去打猎了。第二件事,参加会议的徐国国君,他的母亲是吴国人,而楚国与吴国一直是敌对的,楚灵王便一口咬定徐国国君对楚国怀有二心,在开会期间,把他逮捕了。第三件事,在会议过程中,楚灵王总是流露出骄傲自满的神情,对各国代表有点不屑一顾。
宠臣伍举提醒他说:“要得到诸侯国的拥戴,言行必须要合乎礼仪,这是赢得尊敬的原因所在。以前夏桀、商纣、周幽王曾经召集诸侯,但在列国面前表现骄纵,结果都失去了诸侯国的拥护。如今大王您有些言行不合礼仪,这样要让诸侯国口服心服,恐怕很难了。”
楚灵王唯权力是尊,哪里理会什么礼义道德呢,不听。
对于楚灵王在申邑会议上的表现,各国政治家也有评论。子产对向戌说:“楚国没什么可担心的,楚王对外骄纵,对内不听劝谏,我看不用十年,肯定要倒台。”向戌听了后直点头,也评论说:“是啊,我看他也撑不了十年。现在楚王的恶行还没有充分暴露,等到充分暴露后,他一定会被抛弃的。”两位大政治家在这点上形成共识,楚灵王十年内必倒台,事实是不是这样呢?楚灵王在公元前529年垮台,距申邑会议召开的公元前538年,时间正好九年多,看来子产与向戌在这个判断上,可以打满分了。
很快,楚灵王便暴露出穷兵黩武的一面了。
在弭兵大会之后,晋国一味对楚国忍让,这加剧了楚灵王的野心膨胀,特别是楚国主持召开申邑国际峰会后,更加不可一世。
在申邑会议中,楚灵王强行通过一项决议,就是准备发动对吴国的战争,并且要求与会诸侯国派兵参加。根据公元前546年在宋国举行的弭兵会议精神,各诸侯国之间停战休兵,可是并不包括吴国在内。楚国发动对吴国的战争,并不违背弭兵会议的决议。
快速崛起的吴国已经成为楚国的心腹之患,但是自吴王诸樊在公元前548年攻楚之战中阵亡后,吴国与楚国已经有十年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争了。自从弭兵后,楚国与晋国的争霸告一段落,而且还捞了个诸侯盟主,可以调动这些诸侯国的军队,在楚灵王看来,这是对吴国进攻致命打击的最好时机。
申邑会议在夏季召开,到了秋季,楚灵王已经做好对吴战争的准备。
弭兵运动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弭兵,东南战场的烽火将熊熊燃起。
(铁血时代-303)
二、穷兵黩武
南方的雨季过去了,秋高气爽,收获的季节又来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