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公听从乌枝鸣的建议,政府军全副短兵器,与华登的叛军决一死战。这种战术果然发挥奇效,政府军拼死反击,终于击退叛军,国都形势转危为安。
(铁血时代-297)
作为霸主,晋国对宋国内乱很漠然。
齐国的出兵,令晋国人很快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齐国在东方雄心勃勃,试图将其势力范围扩张到宋国,晋国人开始有一种危机感了。正好在这个时候,流亡在晋国的公子城也希望得到晋顷公的援助,晋顷公便派出名将荀吴率晋国兵团,驰援宋元公。同时出兵的还有曹国、卫国的军队。
晋国的出兵,很快便扭转宋国的战局。
宋国的军事力量向来就不强大,华氏叛乱武装打打内战可以,遇到晋国这样强敌,哪是对手呢?双方展开一场大战,华氏叛军将领华豹、张匄等人被击毙。
晋、宋等国联军进而包围叛军的据点南里,叛军负隅顽抗。
此时叛军头头华亥已经心灰意冷,他垂头丧气地对华貙说:“我们的下场,估计跟晋国的栾盈一样了。”当年栾盈在晋国发动叛乱,最后兵败身亡,华亥预感到自己的命运也将是如此了。
华貙却比较乐观,他对华亥说:“你不要吓我了,万一不行,我们还可以逃亡啊。”可是要往哪逃呢?只能向南方逃,到楚国去避难。只有楚国才不怕晋国人。
在十五辆战车与七十名勇士的掩护下,华登硬闯宋、晋军队的防线,成功突围,经过蹍转到了楚国,华登拜见楚平王,请求楚国出兵作为后应,接纳华氏武装撤退到楚国。
楚平王答应了。
楚国太宰听到这个消息后,大吃一惊,赶紧跑去见楚平王,力劝道:“如今中原列国中,只有宋国愿意听从楚国的命令。现在宋国爆发内乱,我们没有去帮助宋国政府,反而帮助叛军,这怎么行呢?”
楚平王一听,哎,我怎么没想到这点呢?有点犯糊涂了,不过楚国人向来以直爽而著称,不象晋国人那么圆滑,楚平王答道:“你这话说得晚了,我已经答应他们了。”在崇尚礼义的中原国家,已经没什么人守信用了,反倒是楚国这样半蛮夷色彩的国家,还保留着质朴的本色。
薳越率着楚军出发了,快到宋国边境时,他派人前去拜会宋元公说:“我国君听说贵国有几个臣子犯上作乱,让您忧心忡忡,便派我们来将这几个人带回楚国,该杀的就杀,严惩不贷。”
宋元公当然明白楚国人的立场,他颇为强硬地拒绝了楚国人的要求。楚国人已经到了边境线上了,显然不可能因为宋元公的拒绝就撤兵的,但宋元公自恃有晋国人撑腰,不愿意错失全歼华氏叛军的机会。
可是华氏集团的命运,并不完全掌握在宋元公手中,而是掌握在晋国人手中。叛军已经被合围在南里,只要晋军坚持作战到底,叛军的覆灭只是朝夕之事。可是晋国人却有自己的算盘,坚决要求宋元公将华氏叛军残余分子交给楚国人。
很显然,晋国人并不想把事情复杂化,更不想使宋国内战成为世界大战的导火线。这个小国的内战,已经把吴国、齐国、晋国、楚国都拖入来了,如今楚国人大军压境,无非想拯救华氏集团,而华氏集团的死活,对晋国人来说,那是根本不值得去重视的。关键时,交出叛乱分子,这场战争就此结束,几方都可接受:宋元公夺回公室大权;华氏叛乱分子得以逃生;晋国、齐国完成帮助宋国平定叛乱;楚国人也圆满完成任务。
宋元公想斩草除根。
晋国人说:到此为止。
最后宋元公不得不同意了。华亥、向宁、华定、华貙、华登等叛乱头目,在楚军的保护下,逃亡到了楚国。而宋国六卿大改组,华、向两大家族的势力彻底被清除出局。
宋国的内战从宋元公十年六月九日爆发,到十二年的二月二十一日结束,总共持续一年半的时间。在这场君臣大战中,宋元公取得了胜利。
在公室权力向卿大夫转移的春秋后期,宋国的公室却赢了一场胜利,然而,这也只是回光返照罢了。
(下一章《东南战争》)
(铁血时代-298)
第十七章东南战争
一、权力更替
公元前546年的弭兵之会中,楚国人至少在表面上是讨到便宜了。
弭兵之会确定了两霸四强的原则,两霸就是晋国与楚国,四强就是晋、楚、齐、秦。除了这四个强国之外,其他参加会议的诸侯国,必须要同时向晋国与楚国朝贡,楚国的喽啰国少,晋国的喽啰国多,所以这一决议,对楚国人有利的。
第二年(公元前545年),根据弭兵大会的决议,一些中原国家就开始向楚国朝贡了。首先是郑国,郑国派了子太叔前往楚国,可是楚国政府却将他拒之门外,认为他的级别不够,必须得郑简公亲自前来才行。
子太叔据理力争,认为根据弭兵大会的决定,郑国要朝楚,但并没有明文规定要国君亲自前来。楚康王不理他,子太叔没有办法,只好回国,由首相子产陪同郑简公亲自出访楚国。
楚康王从一开始,就想以强硬的手段,来树其权威。
在郑简公之后,鲁襄公、宋平公、陈哀公、许悼公等,也相续前往楚国,准备朝见楚康王。可这位一心想立威称霸的楚王,却在这个时侯一命呜呼了。
宋国使团听到楚康王去世的消息后,向戌马上调转马头开溜,他对宋平公说:“我们就是为楚王而来的,不是为了楚国。我们自己饥寒都顾不上,谁还顾得上楚国呢?我们还是回去让老百姓休生养息吧。”宋平公一听,就不去楚国朝见了。
向戌是国际弭兵运动的发起者与倡导人,虽然被迫接受楚国提出的必须朝见的条件,但宋国向来是晋国的铁杆的追随者。这回恰好遇到楚康王去世的消息,正好省去了一番应付,这也说明中原诸侯国对朝楚是心怀不满的。
楚康王去世后,他的儿子郏敖继任楚王,同时任命叔父王子围为令尹。王子围是楚共王的儿子,楚康王的兄长,在楚国政坛根基很深,为人精明,权力欲强。当时正出使楚国的郑国使者子羽预测说:“松柏之下,小草是不能繁殖的。”言外之意,王子围势力根深枝旺,而楚王郏敖不过是株小草罢了。
果然,在郏敖继位后的第二年(公元前543年),王子围就陷害并处死对他权力威胁最大的蒍掩。蒍掩时任大司马,在楚国官职中,地位仅次于令尹。蒍掩死后,国家的军事力量也掌控在了王子围之手,他野心勃勃,打算取代郏敖,成为楚国的国王。
两年后,王子围出使郑国。他到郑国有两件事,第一,迎娶郑国大夫公孙段的女儿为妻;第二,参加在郑国虢地举行的国际会议。
这次国际大会,共有十个国家参加,主要议题,是重申公元前546年在宋国举行的弭兵会议的精神。
在上次的弭兵会议中,晋国是吃了亏,作了重大让步。这一次,晋国大夫祁午对赵武说,这次会议,晋国应该争先歃血,要争坐第一把交椅。可是赵武却仍然按照上一次盟会时的做法,把第一把交椅让给了楚国。
(铁血时代-299)
王子围刚在郑国娶了美女,又为楚国争得头把交椅,心中好不得意。他甚至穿着国君才能穿的服饰,还有两个甲士持戈侍立于身旁,威风凛凛,俨然是国君的模样。
在会议上,发生了一件事。当时鲁国出兵攻打莒国,侵占郓地,莒国代表在会议上对鲁国的侵略行为表示抗议。王子围便以大会主席的身份,对晋国首相赵武说:“这里还在召开会议重申弭兵精神,鲁国便悍然入侵莒国,亵渎盟约,罪不容恕,应该把鲁国代表逮捕并处死。”
鲁国出席会议的代表是叔孙豹。在中原诸侯中,鲁国对晋国算是比较忠心的,赵武的随行人员乐桓子赶紧前去通知叔孙豹,暗示他要花银子贿赂王子围。叔孙豹拒绝了,对于鲁国出兵攻打莒国,他认为这是因为两国存在领土争端,是历史遗留问题,并不是鲁国有意要违背弭兵会议的精神。
面对这种僵持局面,晋国首相赵武当然不能任由楚国令尹王子围擅杀鲁国代表。他以讨好的语气对王子围说:“鲁国叔孙豹称得上是贤明的人,您赦免他,就是安抚贤能之士。如果楚国能赦免有罪的国家,又奖赏贤能之士,那么诸侯有谁不欣然归服呢?”
晋国与楚国势均力敌,从赵武的语气中,很明显感觉到晋国外交的软弱性,实际上是对楚国的一种屈服。接着,赵武又解释了鲁国攻打莒国的原因:“诸侯边境上的城邑,时而归属这国,时而归属那国,并非固定不变。自从天子暗弱,诸侯争先扩张,交替主持结盟,难道还能保持边境线的一成不变吗?要担任盟主,就得抓大放小,边境被侵犯的事情,哪个国家没有过呢?这些事情,哪个盟主能彻底解决呢?所以莒国边境的冲突,楚国还是不要过问的好,鲁国与莒国在郓地上的争端,由来已久,只要对莒国没有重大的危害,就不要干涉。您还是好好考虑一下。”
其实楚国人哪里真心要维持国际正义呢?只不过知道鲁国是晋国的亲密盟友,王子围只是想杀鸡给猴看,打击一下晋国的威风,突兀楚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领袖地位罢了。现在晋国首相赵武言辞谦恭,已经给楚国挣足了面子,他当然懒得去理会鲁莒领土争端,放过了鲁国代表叔孙豹。
王子围骄横跋扈,不可一世,当时很多人预言他有取代楚王郏敖的野心。王子围的郑国之行,收获很大,既娶了郑国美女,又在国际大会上压过晋国,风光得很。回到国内后,他便开始积极筹划篡位夺权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