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鲁昭公召来手下一帮大臣,商讨要怎么办。强硬派的子家子又跳出来说了:“主公,您一次的羞辱都不能忍受了,终身的羞辱反而可以忍受吗?”

其他人说:“要不要回去,就只有一句话了,那就是一定要驱逐季氏。”

荀跞对鲁昭公说:“我们国君很关注鲁国的政局,季氏现在认错了,您还是回去吧。”

晋定公是答应季平子两个条件的:其一是保全生命,其二是不遭放逐。鲁昭公心知肚明,只要季平子不除,自己回国后,不也还要受到他的掣肘与控制吗?所以他语气坚决地对荀跞说:“感谢贵国国君看在晋、鲁两国传统友谊份上,对我这个逃亡在外的人施予恩惠,准备让我重新回国祭扫宗庙。可是我不能再看到那个家伙了,我以河神的名义起誓,我再也不能见到那个家伙了。”那个家伙就是指季平子。

荀跞把耳朵掩起来,不想听了,回头便走,边走边说:“晋是盟主,如果你不能回国,那我们得负责任;至于你们内部的矛盾,那不是我们所敢揣测的,我现在就回去交差了。”

出了门后,荀跞对季平子说:“你的国君现在还余怒未消,我看你还是先回国去吧。”

就这样,晋国对鲁国的调解最终还是失败了。

(铁血时代-291)

鲁昭公最终没能回国,第二年,他病死在异国他乡。

鲁昭公事件,折射出春秋末期的时代巨变。自从骊山事变,周王朝进入到春秋时代,诸侯争霸,王权被架空,权力不断下移。

在诸侯国内部,也出现与周王室相同的尴尬局面,权力从国君转移到卿大夫,鲁昭公被逐事件,是这个权力格局巨变中的一个缩影。

不独鲁国,包括晋国、齐国、郑国、卫国、宋国等中原国家,莫不出现相同的局面。只有周边的新兴半蛮夷色彩的国家,象楚国、秦国、吴国,君主专制相对稳定,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礼义崩坏”,这种局面的出现,是有其渐进的过程。当时的政治背景是分封制,在周王朝,诸侯有自己的国家,在诸侯国内部,卿大夫有自己的领地与私家军队,权力并不集中于君主。卿大夫在国家政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发言权越来越大,最形成尾大不掉的格局。

卿大夫擅权,有其积极的一面。卿族为了掌握权力,大力推行改革,促进经济发展,强化法律,最成功的例子就是子产在郑国的改革,这些措施无疑使国家与民众受益。同时,有些卿族采取讨好民众的手段,比如鲁国的季氏家族,齐国的陈无宇,都通过惠及百姓的手段,提高自己的政治声望。季氏之所以能成功驱逐鲁昭公,有其必然因素。我们来看看晋国的赵简子与史墨的精采评论。

赵简子问史墨(晋国史官):“季氏逐君,可是百姓还是愿意顺从他,诸侯国也默认了,鲁君死在异国他乡,也没有人追究季氏,这是为什么呢?”

史墨回答说:“季氏家族辅佐鲁国君主,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国内百姓顺从他,不也是很自然的事吗?鲁国历代君主都有很多过失,或者安逸享乐,或者放纵无度,或者没有礼法,而季氏历代勤政为国,老百姓早就忘记国君了。即便鲁君死在异国他乡,又有谁同情他呢?国家社稷没有固定不变的拥有者,君臣之间没有固定不变的地位,一切都是相对的,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尧、舜、禹三位圣王的后代子孙,现在也差不多都是平民百姓了。鲁国君主大权旁落,到现在已经是四代了,老百姓都不知道有国君的存在,那国君又凭什么拥有国家呢?”

史墨的评论很深刻,他的原话是“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这是一种远见卓识,作为一名通晓历史的史官,对过去的历史烂熟于心中,早看透了事实真相,勤政为民者才能真正得到国家,史墨通过三王的例子,也证明了世袭制度并非天道规律。

鲁昭公之死,使得鲁国的权力斗争暂告一个段落,但这远不是终点。

(下一节《公室的胜利:宋国内战史》)

(铁血时代-292)

四、公室的胜利:宋国内战史

在中原各国公室权力逐渐丧失的背景下,宋元公居然出人意料地赢得一场胜利。

故事还要从向戌弭兵之前说起。

在宋国,有两大家族最为显赫,公别是华氏与向氏。有意思的是,春秋时代列国两次弭兵,就是这两个家族的代表人物主导的,第一次弭兵的核心人物是华元,第二次弭兵的灵魂则是向戌。华氏家族长期占据右师(相当右相)之位,而向氏家族则占据左师(相当于左相)之位。

华元去世后,长子华阅担任右师,次子华臣担任司徒。在公元前556年,华阅去世,他的儿子尚未成年。华臣动了歪念头,想乘机吞并哥哥的家产,便派了六名刺客,公然跑到华阅家中,杀死大总管华吴,并且把华吴的老婆也绑架了,逼她交出华阅府中的宝贝:一件大玉璧。

左师向戌与华阅是邻居,听到动静后,便出来瞧瞧,不料却与六名刺客遇个正着,他吓得发抖,赶紧说:“我可没有得罪你们哦。”说罢赶紧逃回家中,把大门关紧了,脸色苍白。

华臣这件事做得太明目张胆,宋平公勃然大怒,准备要把他驱逐出境。作为凶案的证人,向戌心里有鬼。首先,他担心遭到华臣的报复,当时他与刺客撞个正着,很容易被华臣认为是告密者;其次,发生杀人案时,他不仅没有挺身而出,反而吓得发抖,闭门不出,当作没看到,这件事要是传出去,实在会成为笑柄。

向戌便对宋平公说:“华臣也是六卿之一,这种高层内斗,对国家来说是件耻辱的事,要是被外人知道,很没面子,家丑不可外扬,不如就掩盖起来,不要追究了。”

经向戌这么一说,宋平公气也消了。他心里想,华氏家族权势熏天,他们内斗,对我未必不是好事哩。这件事便没有继续追查下去了。

作为春秋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向戌的促成国际和平的弭兵大会上功勋卓著,可是论及才能,却远不及郑国的子产,他最大的缺点就是胆子小,怕事。自从这事后,向戌特制了一根皮鞭,每当经过华臣家门时,他就用这条马鞭催促马儿快跑,让马车能从华府疾驰而过。

不要看华臣心狠手辣,干了坏事后,他也整天提心吊胆,担心宋平公有一天把他抓起来问罪,所以他一直躲在自己家里,门也不敢出。

有一天,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

有一条狗疯掉了,在街上乱咬人,大家便操起棍子大棒,追打这条疯狗。这条狗一路乱窜,结果窜入华臣府中,后面跟着一大群一边吆喝一边挥舞大棒的市民。躲在家中的华臣听到门外有动静,他从窗子往外一探:我的天,来了这么多人,还拿着武器。

正所谓做贼心虚,华臣下意识地认为,这些人肯定是前来攻打自己的。人多势众,来势汹汹啊,他一下子心虚了,不行,得赶紧逃!华臣赶忙拉来一辆马车,匆匆上了车,从后门逃走了。逃跑动作迅速,一气呵成,显然他事先是经过多次的“演练”了,他头也不回,一路逃到了陈国。

谁说人民没有力量呢?

一群追赶疯狗的平民,就把权势熏天的华臣吓得落荒而逃了。

(铁血时代-293)

转眼过了二十年,这段时间里,华臣都不敢返回宋国。而华阅的儿子华合比则成为右师,并且跟宋国太子佐交情不错。

当时寺人柳(寺人就是宫中侍御的宦官)深受年迈的宋平公宠爱与信任,反倒是太子有些失宠。太子佐心里很不高兴,有一回,他对华合比说了一些牢骚话,华合比一听,拍拍胸脯说:“这有何难呢?我帮你杀了那个家伙。”

消息灵通的寺人柳得知华合比要杀他,怎么办呢?右师在宋国六卿中,权势最大,杀一个宦官易如反掌罢了,可是寺人柳就这样坐以待毙吗?他冷笑了一声:“要杀我,没那么容易。斗力我斗不过你,但我可以斗智。”

栽赃陷祸是寺人柳的拿手好戏。他悄悄地在城北挖了个土坑,把一份伪造的盟书埋在坑里,然后向宋平公告发说:“华合比与二十年前逃亡的华臣在城北秘密会见,并且双方达成秘密约定,准备里应外合,发动叛乱。”宋平公听了后大吃一惊,连忙派人到城北去搜寻,当然没有意外,搜到了这个伪造的盟书。

对华合比更不利的是,自己的弟弟华亥为了取代哥哥右师的地位,竟然与寺人柳串通起来,出面做伪证。看来华氏家族确实有内斗的传统,兄弟之间竟然没有一丝亲情。

华合比明知是寺人柳先下手为强,但有口莫辩。宋平公下令将华合比驱逐出境,这样,续华臣之后,又一位华氏家族成员逃亡了。

宋平公是老糊涂,被佞臣玩弄于掌心。

华亥如愿所偿成为右师,但向戌却看得一清二楚,他对华亥说:“你毁了自己的宗族,你对别人怎样,别人也会对你怎样,有一天,也会轮到你逃亡的。”

四年后(公元前532年),宋平公终于死了。

太子佐继位成了宋元公,

登位后的第一天,宋元公又见到一个讨厌的身影,这就是四年前他想杀却没杀成的寺人柳,他脑海中浮出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杀死寺人柳。

时值寒冬,天寒地冻。

铁血时代——以霸业为主线的春秋战国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17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醉罢君山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铁血时代——以霸业为主线的春秋战国史第17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