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什么叫铸刑书呢?就是把法律条文铸写在铜鼎上,在放公共场所,让所有人都可以看到法律条文。为什么要铸在鼎上呢?因为当时还没有纸张,不能印成宣传手册,挨家挨户地分发,所以铸在鼎上,大家都可以去看。

把法律条文公开,让民众都看得到,这在当时,可不是一件小事,这是中国法律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为什么这样说呢?夏、商、周以来,一般是沿用习惯法,很长时间是没有成文法的,就算有成文法,其中法律条文,老百姓是看不到的,老百姓怎么看不到呢,因为政府是不公开的,这是个秘密,“国之利器,不可示人”,这无形中增加政府的神秘感,这是一种统治的手段。

郑国刑书的公开,在诸侯国中引起轩然大波。

(铁血时代-281)

晋国著名的政治家叔向跳了出来,他给子产写了一封信,在这封信的开头,叔向是很不客气地写道:“起初我对您是寄予希望的,现在没有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叔向解释说:“以前君王是不制订刑法的,因为有了法律条文,百姓就容易利用法律条文来相互争执,这样一来,社会就不安定了。”

在中国的传统中,刑法都是从属于礼法,而子产是把刑法从礼法中中独立出来,在叔向看来,这是对礼教文明的一大挑战,他继续批评说:“一旦百姓掌握了法律条文,对上级就会产生不恭敬之心(这个国之利器被众人知晓了,不再神秘了,会损害其权威),可以征引法律条文,寻找法律空子,如果侥幸成功,那就更难于治理了。到时民众将会放弃礼仪,征引刑书,细微的事情,都要争来争去,这样一来,案件岂不是越越多?当礼仪衰败时、道德意识薄弱时,贿赂的事件岂不是越来越多。”

我们一般把子产当作改革派,而与之对立的叔向则成为保守派的势力。不错,子产公布法律文书,确实是有着划时代的意义,特别是以当代人的眼光来看,那是巨大的进步,是中国法律史上与人权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但是叔向说的并不是完全没道理的,虽然我们现在并不知道子产铸刑书的具体内容,但是这个刑书是很难制定得十分具体,钻法律空子这种现象肯定是会存在,就算到了二十一世纪,法律条文一再细分,仍然不能无懈可击,更何况是两千多年前呢,所以叔向指出的这个弊病是存在的。

在信的最后,叔向告诫子产说:“在您活着的时候,郑国恐怕就要衰败了。”真是危言耸听,可见叔向对子产铸刑书一事是何等的不满。

对于叔向的发难,子产轻描淡写地回答说:“我不能考虑子孙的利益,我是要解决当今所面临的问题。”对子产而言,公布成文法,不仅是政治改革的关键,而且也是抑制强宗的必要手段。

子产亦被视为法家之先驱,其对法律之重视,由是可见一斑,在春秋时代,他是最有创造力、革新力的一位政治家,也使郑国这个失去昔日光荣的诸侯国,重新焕发活力,成为春秋后期诸侯政坛中最为活跃的国家之一。

即便子产的多项改革均遭到时人的强烈反对,但他仍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排众议,推进改革进程。春秋末期几乎所有的诸侯国都卷入惊天骇浪的大动荡之中,惟有郑国的内政相对稳定,这不能不说是子产大改革的成果。

在执政期间,子产在外交上也有大建树。

譬如在公元前529年平丘诸侯大会上,他义正严辞地拒绝晋国提出的不合理的贡赋指标,他力争道:“小国加入联盟,是为了要生存,如今大国索求无度,小国迟早要灭亡。生存还是灭亡,就看今天的结果了。”在之后整整一天的谈判中,子产不畏强权,始终坚持己见,迫使晋国人作出重大让步,最终同意了他的提案。在整个过程中,参与谈判的郑国代表子太叔都捏了一把冷汗,他事后埋怨子产道:“要是晋国人不同意,以武力讨伐我们,我们能对付得了吗?”子产胸有成竹地笑道:“晋国政出多门,内部混乱,哪有空闲来讨伐我们?一个国家,如果不为自己的利益据理力争,就会遭人欺凌,那还成什么国家呢?”由是可见子产远大的政治目光与魄力。

(铁血时代-282)

三年后,即公元前526年,晋国元帅韩起访问郑国,他乘机让子产帮他一个小忙。原来韩起有一个名贵的玉环,这玉环原本是一对,另一个是在一位郑国商人手中,韩起希望通过郑国政府,得到这个玉环。不想这个要求让子产一口回绝了,子产回答道:“这不是国家府库中的藏品,我们不宜过问。”子太叔私底下对子产说:“晋国、韩起都是得罪不得的,您何必爱惜一个玉环呢,这会招惹晋国的。万一晋国人发怒了,后悔就来不及了,何不去把玉环弄来送他呢?”

子产叹了口气说:“要是大国的人给小国下达命令,什么要求都能得到满足的话,那他们就会得寸进尺,试想到时我们怎么满足他们?要是这次满足他了,下次却拒绝,那不是罪过更大吗?韩起奉命出访我国,却在这里求索玉环,这不是太贪婪了吗?我们作为一个国家,却去满足韩起的私欲,岂不是错上加错。这样做不值得。”

韩起见子产不肯帮忙,就自己跑到商人那里,要向他购买。这位商人见来了晋国大人物,也不敢拒绝,但又舍不得卖,便说:“这事得向政府请示才行。”韩起一听,得,还真麻烦,又跑去对子产说:“那天我请求弄到那玉环,可是您拒绝了,我也就没再提要求了。现在我打算从商人手中购买,商人说这事得向您报告,所以我冒眛请求您答应。”

子产回答道:“我国的开创人郑桓公,最初与商人们从周王室迁居到此,披荆斩棘,开发这片土地。当时政府与商人就达成一种约定:商人不背叛政府,政府不强买商人的东西,更不能索取掠夺。商人有好买卖好货物,政府也不加干涉。如今您身负使命到我国访问,却要求我国政府强夺商人的宝物,这是让我国政府违背一直以来与商人达成的约定,这恐怕是不行的。您如果得到一只玉环,却失去一个诸侯国,这种事,我想您一定不愿意见到的。”

当然,子产之所以敢向韩起叫板,也是看清晋国其是外厉内茬的内质。韩起听得脸上一阵红一阵黑的,又不好发脾气,只得悻悻地说:“我虽然不聪明,岂敢为了一个玉环而损坏两国关系呢?我还是把玉环退了吧。”

可以说,子产不屈不挠的反霸权斗争,大大提高了郑国在诸侯中的地位。

公元前522年,子产病逝。

自从公元前563年平定尉止叛乱以来,子产在郑国政坛活跃了四十余年,执政时间达二十年。小国出现大政治家,这种情况是很少见的,但子产是一个传奇,他的政治思想博大精深,充满睿智,同时他有犀利的分析力,超人的判断力,最重要的还是他“苟利社稷,生死以之”之国家主义精神,以及坚忍不拔的意志力,这些使得他能在小国家搭设大舞台,影响力远超国界,甚至跨跃时间,在中国历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子产去世时,孔子当时二十九岁,他听到这个噩耗时,禁不住流下眼泪说:“古之遗爱也。”这是他对子产的评价,认为子产古代贤人仁爱传统的继承者。

(铁血时代-283)

三、鲁国三桓

与郑国相比,其他小诸侯就没那么幸运了。这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诸侯国内部斗争达到白热化的程度,首当其冲的,便是君主与卿大夫之间的冲突。

这种君臣冲突,在鲁国表现最显著。

郑国有“七穆”,鲁国有“三桓”。三桓就是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大家族,这三大家族均是鲁桓公的子孙,故名为“三桓”。

鲁桓公有四个儿子,其中一个继承君位,就是鲁庄公,其他三人分别是庆父、叔牙、季友,这几个人的故事在前文中有提及(详见第五章之《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一节),庆父这一族的称为孟孙氏,叔牙这一族称为叔孙氏,而季友这一族则称为季孙氏。

自鲁僖公之后,这三大家族世代为卿,执掌朝政,而三大家族中,又以季孙氏的势力最强大。在鲁成公在位期间(公元前590-573年),季氏大权独揽,鲁成公去世后,新上任的鲁襄公年幼,季氏更进一步控制朝政。在这一段时间里,季氏家族出了一个非常杰出的人物,这个人就是季文子。

季文子在鲁宣公、鲁成公、鲁襄公三代执政时间长达三十三年,在执政期间,有许多令人称道的事情。“三思而后行”就出自季文子,这也表明他在执政上的谨慎态度,没有因为自己位高权重而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同时,他最作鲁国最有权势的一人,却表现简朴廉洁,“家无衣帛之妾,厩无食粟之马,府无金玉。”这在当时贵族竞先奢侈的情况下,是很难能可贵的,但是他的这一姿态也引来非议,认为他是做秀表演,季文子对此的回答是:“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季文子对鲁国政治贡献颇多,在他死后,仲孙蔑(孟孙氏)、叔孙豹相继执政。“三桓”家族的势力愈发强大。

公元前562年,季武子(季文子之子)向执政的叔孙豹提议,将鲁国的军队扩编为三军,“三桓”家族各执其一。这是鲁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一个事件,国家的军队便完全掌握在三大家族手中,卿家的势力远远超越公室。

公元前546年,鲁国参加了“弭兵之会”,诸侯国之间停止战争,实现和平,宽松的外部环境,却激化了国内的矛盾。

铁血时代——以霸业为主线的春秋战国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16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醉罢君山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铁血时代——以霸业为主线的春秋战国史第16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