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子产的时代,郑国的权力落在七大家族手中,这七大家族又称为“七穆”,因为是郑穆公七个儿子的后代。郑穆公在位的时间是公元前627年到公元前606年,在位时间共计二十二年,他的儿子众多,其中子罕、子驷、子良、子国、子游、子丰、子印等七人,后来演化为七大氏族:罕氏、驷氏、良氏、国氏、游氏、丰氏、印氏,这七大家族成为郑国的实际统治者。
七大家族虽然同出自穆公,但是相互之间的斗争还是存在的。子产是子国的儿子,属于国氏家族,他被任命为卿之后,在内阁中排名第四,排在他前面的是子展(罕氏、子罕的儿子)、子西(驷氏,子驷的儿子)、伯有(又称为良霄,良氏,子良的孙子,子耳的儿子)。
子展与子西先后去世,伯有执掌国政。
伯有这个人,奢侈无度,又是个酒鬼,他在自己家里建了个地下室,晚上就躲在地下室喝酒,一边渴酒,一边敲钟奏乐。因为他是执政,经常有官员前来找他,可每次他都只顾喝酒,不出来,官员就问说:“主公在哪里?”伯有的属下就开玩笑地说:“主公躲在山谷里哩。”戏把地下室称为山谷了。
他就是这么一个人,奢侈无度又酗酒,而且还刚愎自用。
(铁血时代-272)
根据弭兵大会的精神,郑国有义务向楚国朝贡。
公元前544年,伯有就准备派公孙黑去楚国。公孙黑是谁呢?公孙黑是子西的弟弟,又称为子晳,是前任执政子驷的儿子。
公孙黑一听要去楚国,他不干了,对伯有说:“楚国与郑国关系很不好,你却要叫我去楚国,这不是让我去送死吗?”
伯有一听,说道:“你们家可是世代都搞外交的呀,你不去谁去呀?”
公孙黑一听,火气上来了,他打心里看不起伯有这个人,如果不是自己哥哥子西死得早,怎么轮得到这种人执政呢?他勃然大怒,顶撞伯有说:“可以去我就去了,有危险我才不去呢,这跟世代搞外交有什么关系!”
伯有一听,现在是我当权,你居然敢不听我的命令,便要强迫公孙黑出使楚国。
公孙黑可不是一盏省油的灯,他大怒拂袖而去,回到家后,准备带兵去攻打伯有。这时郑国的大夫们,都赶紧出面,为伯有与公孙黑调解矛盾。伯有趁机拉帮结派,让大夫们到他家中,硬要结为同盟,以巩固自己的势力。
郑大夫裨谌对另一位大夫然明说:“伯有拉着大家结为盟友,可这能管用多久呢?这只会乱中加乱,祸害不浅,我看他撑不了三年了。”然明问道:“那政权将会落在谁手里呢?”裨谌回答说:“好的代替不好的,这就是天命。我看就是子产吧,如果排资论辈,也该是到他了,如果论择善选贤,也是非他莫属。郑国现在这么乱,如果子产上台,郑国还有希望,如果不是这样,我看郑国要亡了。”
现在伯有还没有垮台,大夫们就在讨论下一任的执政,而且还看好子产,看来子产的出类拔萃是得到公认的。
不久后(公元前543年初),子产追随郑简公出访晋国,晋国大夫叔向拜会了他,向他询问对郑国时局的看法。子产回答说:“关键要看今年了,现在伯有与公孙黑明争暗斗,很难调解啊。如果两人和解的话,政局就会比较清楚了。”
叔向问说:“不是已经调解了吗?”
“唉!”子产叹了一口气说:“伯有这个人骄奢刚愎,公孙黑则盛气凌人,两人很难妥协的。虽然在大夫的劝说下暂时和解,可是互相之间仍然充满怨恨,很快就要掀起新一轮的争斗了。”
子产的政治判断力与分析力是很惊人,表面平静的郑国政坛,实际上暗流涌动。
郑简公访问晋国后回到国内,他也出面调解伯有与公孙黑的矛盾,但是效果不大。伯有果然是个相当固执的人,他又跑去见郑简公,再次提出要求,要派公孙黑出使楚国。说完后,他又回家喝酒去了。
(铁血时代-273)
公孙黑得知消息后,大怒,带着自己的家族武装,连夜杀向伯有家。这时伯有又在地下室里喝得大醉,不省人事,他的家兵抵挡不住公孙黑的武装,家臣赶紧带着不省人事的伯有逃了出去,逃到了雍梁城。
公孙黑找不到伯有,便放了一把火,把他的府邸给烧了。
伯有从美梦中醒过来时,吓了一跳,自己记得是睡在自家的地下室里呀,怎么换了地方呢?正充满疑惑,还以为作梦哩,家臣们向他汇报了公孙黑率兵攻打府第的事情,他听罢吓出一身冷汗,真是好险啊,自己差点就醉薰熏地死去了。现在可不能继续呆在郑国了,得先出国躲躲,他逃到了许国。
在郑国的这场内乱中,子产是持中立的态度,从他对伯有与公孙黑的评价中,可以看出他对这两人都没有好感,伯有是“骄奢刚愎”,公孙黑是“盛气凌人”。但是子产本着人道主义的立场,到伯有的府第,为死难者收尸安葬,为了不介入两派的争斗,他决心出走,离开国都。
郑国上卿子皮,是前任执政子展的儿子,伯有逃走后,他就是内阁中的首席人物了,他听说子产出走了,赶紧前去追赶,劝他返回国都,帮助稳定住政府的局面。在子皮的劝说下,子产以大局为重,违心与公孙黑结盟,加入支持公孙黑的一方。同时,郑简公也与诸大夫结盟,同时集合国都的民众,与民众共同结盟,反对伯有。
这个事件,可以看出春秋政治的一些特色,政治专制色彩是不浓厚的,普通民众是有政治地位的,国君、卿大夫要讨好民众,还要使结盟这种手段。这种特殊的时代政治,是必须要引起学者们的足够重视,对探讨中国政治专制史的演变,是很有意义的。
当伯有得知郑国从国君到卿大夫到民众,都结盟反对自己时,他气坏了,决定要杀回国都。伯有认为在内阁中,有两个人是可以争取的,第一个是子皮,因为在攻打伯有府第时,子皮并没有派兵参加;第二个是子产,因为子产帮助收尸安葬,并且有出走国都的打算。
伯有秘密潜回郑都,象我们电影里曾经看到的情节一样,他从排水洞钻进城内,秘密联系效忠于他的马师(郑国的官名)羽颉。在羽颉的帮助下,他召集旧部,并从一个武器库中取出大量武器,装备成军,试图夺取郑都的北门。
公孙黑所属驷氏家族的领袖驷带率领郑都民众组成的民兵,讨伐伯有,双方一片混战。驷氏与良氏两大家族大火并,驷带与伯有都想得到子产的支持,子产虽然与公孙黑结盟,但仍然严格恪守中立的立场。最后伯有一方渐渐不支,且战且退,退到一个卖羊的市场边,最终被杀死,宣告了这场内战的结束。
(铁血时代-274)
伯有的尸体被扔在集市上,没有人敢来收尸,子产站出来,给伯有的尸体披上一件衣裳,然后在他尸体边号哭,并用棺材收殓其尸体,为其安葬。
子产的态度令驷带非常生气,他打算带兵进攻子产,这时接替伯有执政的子皮大怒道:“子产的做法,是合乎礼仪的,你却想杀了他,是不是想闯大祸呢?”在子皮的严重警告下,驷带才不敢动手。
与晋国、齐国、鲁国等国相似,郑国的君主郑简公,其实也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实际权力仍然是掌握在卿大夫手中。在郑国的内战中,郑简公几乎是没有任何发言权的。
在郑国的内斗中,子产虽然想要置身事外,其实在政治斗争中,不是朋友就是敌人,如果不是子皮及时出手,子产恐怕性命难保了。
子皮确实也是一位优秀的人才,他是前任执政子展的儿子。子展在公元前444年去世,子皮继父亲之后,被郑简公任命为上卿,正好郑国遭遇饥荒,当时首都的百姓都吃不饱饭,子皮便以父亲的名义,向饥民分发粮食,所以很得百姓的拥护。
伯有死了之后,子皮成为郑国的执政,但他深知子产的才华横溢,所以他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准备将执政大权交给子产。这个决定让子产很吃惊,他推辞说:“郑国是个小国,却临近两个大国,十分不利,在国内几大家族势力庞大,要治理好这个国家,我可干不来。”
子皮对他说:“您不要推辞了,有我率领大家听从您,谁胆敢来冒犯您?我们虽然是小国,如果能事奉好大国,国家也可以获得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的。”
在子皮的支持下,子产最终成为郑国的执政。
子产的执政之路,得到了子皮三次鼎力援助,第一次是子产为避开内斗,准备出走时,是子皮劝他返回,这也确保了他在权力中枢中的地位;第二次是驷带要攻打子产时,是子皮阻止他的行动;第三次是子皮主动把执政权交给了子产,使子产有大展身手的机会。
不过这里应该说明的一点,当时很多的国家的权力都不断地下移,国君被架空,执政者也未必有很大的权力,权力更多地集中于一些大家族手中。所以子产执政后,面临的难题是非常多的,首先就是如何摆平这些大家族,这是一个头痛的问题。
(铁血时代-275)
子产执政后,首先对大族采取安抚政策,以避免国内权力斗争的恶化。伯石,是“七穆”中的丰氏,他是子丰的儿子,与子产是堂兄弟,子产先找他去办事,然后送给他一处封邑。
这种做法,引来一些不满,子太叔(又名游吉,七穆中的游氏,子游的孙子,子蟜的儿子)埋怨子产说:“郑国是大家的国家,凭什么单单送给他封邑呢?”子产回答说:“要求别人没有私欲是很难的,如果可以满足他们的私欲,就容易办成事了,这样不也可以说是成功的吗?”
子太叔还是不太服气,又说:“那我们的邻国会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