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这种由卿族内部轮流执政的传统,包含有某种民主机制、竞争机制,使晋国一直人才辈出,这也是晋国得以称霸百年的原因之一。然而每种制度的背后,都暗藏着一些潜在的危险,这种危险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愈来愈明显,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方法来消除其负面影响,最终将使国家陷入危机之中。

晋国的卿家政治,最大的问题,就是内部斗争太激烈、内耗太严重。不仅是卿家与公室斗争,卿家之间也斗个没完没了。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晋国对外的霸业,晋楚弭兵之所以能顺利进行,与晋国内部矛盾重重有很大关系,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晋国的注意力已经从对外霸业转向解决内部矛盾,因此晋国执政赵武不惜自己吃亏,与楚国达成和平协定。

(铁血时代-262)

在卿家掌握大权时,聪明的晋悼公在夹缝中将君主的权力一点一滴地通过各种手段收拢,在他统治下,卿家的势力被限制了,公室的权力大大增加了。在维系权力平衡的基础上,晋国的霸业达到鼎盛,归附于晋国的诸侯,数量上比晋文公时代还要多。

但是继任的晋平公才干远远不如晋悼公,内乱的混乱也就不足为奇了。

晋平公不是一个好君主。他奢侈无度,大兴土木,建造宫殿,致使百姓劳于奔命,饿殍遍野,民众怨声载道,以致于大家听到国君的命令时,就象听到强盗来了一样,躲都来不及。

在鱼肉百姓的同时,他却无法控制卿家的势力。他上任没多久,便爆发了栾盈的叛乱,晋平公被叛军的气焰吓坏了,差点自杀。栾盈事件后,晋平公也想削弱卿家的势力,当知氏家族的荀盈去世时,他装疯卖傻,假装不知,想废除知氏的卿位。但是知氏与中行氏同出一族(荀氏),势力大得很,在各方强大压力下,晋平公最后被迫让步,立荀盈的儿子荀跞为卿。这件事,这也说明晋平公在压制诸卿势力上,实际上是无能为力的。

叔向曾感慨评论说:“晋国公室衰微了。公室的战车没有驾驶员与护卫,军队没有可用的军官。老百姓生活艰辛,可是公室更加奢侈,权力都落在各大家族手中,而国君不思进取,纵情声色,不知悔改,这样能长治久安吗?”

他敏锐地预测到晋国的未来,公室迟早要被卿大夫所取代,这是时代的大势所趋,他也流露出几分无奈的神情。

与内政混乱相比,晋国的外交也乏善可陈。

首先,晋国在处理与诸侯国的关系上,表现傲慢无礼,使其霸主的向心力逐渐丧失。

弭兵之后的中小诸侯,必须同时向晋、楚两国朝贡,这无疑加大了这些国家的财力负担。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晋平公又向诸侯国提出更多不合理的要求。

公元前544年,即弭兵后两年,晋平公要求各诸侯国出人力,帮助杞国修筑城墙。原因很简单,晋平公的母亲(即晋悼公夫人)是杞国人,他要为母亲的祖国做点事。他要尽孝心,这本来无可厚非,可是却把中原诸侯国统统拉下水。这件事情引起诸侯国大为不满,特别是姬姓诸侯国,认为杞国是夏的后代,而晋国则与周王室同宗,是姬姓国,晋平公却置姬姓国的利益于不顾。郑国的子太叔批评晋平公说:“晋国不担心周王室的衰微,却保护夏朝的残余,抛弃姬姓国的利益,还有谁会归服呢?”

帮助杞国修城墙,已经引起诸侯国的不满了,不料晋平公还变本加厉。

原来杞国只是个小国,在兼并战争频繁的春秋时代,要生存下来,当然不容易,有部分土地已经被鲁国吞并了。

晋平公派司马女齐到鲁国,要求鲁国归还所占领的杞国土地。这下子鲁国可犯难了,到嘴里的肥肉要吐出来,那多难受啊,可是不吐也不行,毕竟晋国是老大啊,老大发话了,不听也不行啊,怎么办呢?最后鲁国选择了一个折衷的办法,归还一部分算了。

但是这件事,晋平公母亲很不满意,她发火了,咒骂前去办理此事的大夫女齐:“女齐是怎么办事的呢?要是先君地下有知,决不会保佑他的。”

晋平公是个孝子,一听心里也着急,便把女齐召来,责问他,怎么没把这件事办好呢?女齐一听,反驳道:“晋国先后兼并了八个国家,这些都是姬姓国,因而国土才扩张到这么大,如果不靠兼并小国,哪来的土地呢?杞国只是夏朝的残余,而鲁国是周公的后代,与晋国的关系很好,把杞国封给鲁国还可以,怎么让鲁国归还杞国的土地呢?鲁国对晋国朝贡的义务,一件也没中断过,这样的盟国,怎么能剥夺他们的权益给杞国呢?我看如果先君在世,肯定不会听从夫人的话,又岂会责怪我呢?”

看来这件事,连晋国大夫也觉得过分了,更不用说鲁国了。

晋国在中小诸侯面前盛气凌人,在楚国人面前则缺乏底气。

公元前538年,盛气凌人的楚灵王准备召集国际诸侯大会,以确认楚国的霸主地位,他派人前去晋国,试探晋平公的意见。晋平公居然答应了楚国的要求,楚灵王得以顺利召开了十三个诸侯国参加的国际会议,晋国的霸业衰微,也可以从这里看出来。事前楚灵王曾问郑国首相子产,晋国会不会答应楚国人的要求呢?子产回答说:“会的,因为晋国国君贪图安逸,没有进取心,而晋国大臣们又多为自己打算,没有人愿意出来辅佐国君。”子产的评论,可谓是一针见血。

晋平公去世后,继位的晋昭公很快就面临一个尴尬的局面了。

公元前531年,楚国突然诱杀蔡灵侯,大举出兵蔡国。楚国此举,完全是撕毁弭兵协议的内容。

晋国在保护蔡国安全上完全无所作为。对此,上军司令荀吴批评晋国政府的懦弱无为,他对中军元帅韩起说:“作为诸侯盟主,如果不能拯救被灭亡的国家,那么人家还要这个盟主干什么呢?”

韩起左右为难,只得召集鲁、齐、宋、卫、郑、曹、杞等诸侯国开会,共同商量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会议开了,但是晋国还是迟迟下不了决心与楚国开战,最后只派了一个代表前往楚国,与楚灵王进行磋商。晋国的软弱表现,只会令楚国人得寸进尺,楚灵王断然拒绝接受晋国的调和,最后灭了蔡国。

其实所有国家都看出来了,晋国的霸业已经日薄西山了。

晋国的大国地位,在风雨中飘摇。南方的楚国咄咄逼人,东方的齐国虎视眈眈,甚至连郑国、鲁国等对其也阳奉阴违。

在这样一种情形下,晋国必须要有所表现了,不然的话,霸主的时代将终结了。

由于晋国与诸侯国之间有弭兵的协定,不能轻易与诸侯国动武,不然相对和平的国际大环境就会出现重大变化。

晋国人的刀锋又一次对准了狄人,春秋后期最大规模的“攘夷战争”拉开了序幕。

(铁血时代-263)

二、攘夷英雄荀吴

春秋时代是华夏族大发展的一个时期,华夏族的发展与“攘夷”之战是密不可分的。

“尊王攘夷”是管仲提出来的一个大战略。攘夷之战,是针对夷狄势力向中原渗透而做出的反击。但是必须注意的一点,华夷的界限并不明显,更多是以文化来区别,而非以地域来区别。比如说最早攘夷的对象中,就包括楚国,但后来楚国积极向华夏文明靠拢了,就不能称为“夷”了,也渐渐被视为华夏族的一部分了。

在攘夷战争中,晋国的表现最为杰出。在荀林父、士会、郤克三任中军元帅的指挥下,晋军扫灭夷狄中最为强大的赤狄,这也是华夏攘夷之战最伟大的胜利之一。

赤狄被消灭后,狄人的活动,一度消失在众人的视野里。过了数十年后,狄人中的白狄势力开始转强,再次对华夏族安全构成威胁。同时,戎人中的山戎势力也逐渐强大,山戎中有一个部落,称为无终,无终戎人与狄人部落组成同盟,与中原诸侯相抗衡。

由于中原弭兵,晋国可以集中力量来对付夷狄势力的死灰复燃。晋国再度扛起“攘夷”的旗帜,开始第二波大规模的攘夷战争。

公元前541年,即弭兵后第五年,晋国政府开始对夷狄势力发起清剿,首先打击的目标是山戎的无终部落。

在春秋战史上,无论是晋国还是其他诸侯国,最重要的兵种就是车兵。这是由于中原的地形条件所决定的,广阔的平原适合战车纵横驰骋,而且战车本身攻防兼备,有快速机动的作战能力,战车上有射手与护卫,既可以近距离格斗,也可以利用弓箭远射,可以称为当时最有效率的进攻武器了。

可是战车部队在与聚居在山地中的戎狄军队交战时,就出问题了。山区地形不利于笨重的战车行进,无论是机动性还是速度的优势都无法发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晋国人很早开始便组建步兵。晋文公时组建“三行”部队,即是三支步兵部队,由此可见晋国人在军事战术改革上,一直是处于领先的水平。不过晋国百年霸业,主要的对手是楚国,特别在晋悼公时期,魏绛提出“和戎政策”后,晋与戎狄的关系趋于缓和,步兵的发展便陷于停滞。

从技术层面上说,步兵并不属于先进的兵种,无论在武器配置与机动能力上,都远远不如战车部队,但是在山地战中,步兵的优势要远远超过车兵,这就是战争的辩证法。这里要说明一点的是,所谓的战车部队,其实是战车与步兵的混成部队,但是以战车为主要突击力量。

晋国出动大军,在荀吴的指挥下,出征无终戎人部落与狄人联军。

铁血时代——以霸业为主线的春秋战国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16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醉罢君山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铁血时代——以霸业为主线的春秋战国史第16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