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时代-242)
九、第三条道路:反霸权之路
在春秋的历史上,子产是一位堪与管仲媲美的大政治家。
子产出生于贵族之家,父亲子国曾经是郑国政坛的第二号人物,官居司马,相当于国防部长。在尉止叛乱中,子国被杀身亡,年轻的子产在危局中镇定自若,雷厉果敢,以霹雳手段迅速平定叛乱,锋芒初露。但是由于他还太年轻,习惯于排资论辈的政治传统,使他进入权力中枢还要等上几年。
公元前554年,郑国首相子孔企图借楚军之手铲除政敌,计划失败后,子展与子西联合起兵,杀死子孔。子孔死后,子展成为第一执政,子西成为第二执政,两人联合向郑简公推荐子产入阁。子产被任命为少正,正式成为执掌大权的六卿之一。
从此,子产开始了他光辉的政治生涯。
在晋楚数十年的争霸中,郑国受害最深,在两强的夹缝中生存,一直以来奉行首鼠两端的骑墙政策,但事实证明这种政策并不高明,反而使国家经常陷入被动挨打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郑国开始探索第三条道路:独立自主的外交。子产就是独立外交政策的鼓吹者。
如何才能实现独立外交?
郑国只是一个中等国家,国力远不及晋国、楚国、齐国,又身处四战之地,难以对外扩张,国家安全时时受到威胁。不过国际形势对郑国是有利的,一方面晋楚在经历八十年的争霸后,疲态已露,而中小诸侯国的国家主义思想抬头,小国对连年不断的战争十分厌倦;另一方面,郑国的军事力量也有较大的提升,外交手段也趋于灵活、务实,长期周旋于晋、楚之间,使其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外交人才。
独立自主外交,关键是反对霸权,保护国家利益,敢于对霸主说不,在联盟内除了尽义务之外,还得获得应有的权利。
子产入内阁,象征着郑国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他很快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刮起一股“子产旋风”。
子产为卿第四年(公元前551年),晋国政府为了巩固中原霸主的地位,指示郑简公前往晋国,朝见霸主晋平公。
表面上晋国风光无限,但其霸主地位已经受到齐国的严峻挑战。除了齐国之外,在中原国家中,郑国实力最强,晋国政府显然对郑国不太放心,企图强迫郑简公朝见晋平公,以增强对郑国的控制力。
面对晋国恶意并带有强迫性的命令,郑简公迟疑了,要不要去呢?
这时子产站出来,以果断语气坚定地说:“不。”
子产写了一封答复信,转交给晋国使者,这封信是这样写的:
“我国每年都对贵国进行友好访问,贵国所发动的战争与会盟,我们全部参加,一次也没缺席。可是贵国的政令无常,使我疲于应对,国家困乏不堪,时不时就爆发一些意想不到的祸乱(指尉止叛乱、子孔阴谋政变等事),无时无刻不处于高度警戒的状态。贵国政府以为我国君忘记了朝见的义务,其实不是这样的,实在是因为政局不安定啊。如果贵国能让我国好好休养生息,那么早晚我们都会前往贵国朝见,哪里要贵国亲自下达指示呢?如果贵国不体谅我国的难处,强迫我国君主前往朝见,那么请恕我们没法接受这样的命令。倘若得不到贵国的谅解,导致两国断绝外交、反目成仇,这种结果不是我们想看到的,请贵国政府慎重考虑。”
与其说这是一封答复信,不如说是一份宣言。
子产的答复,有理有据有节,语气强硬。郑国尊晋国为盟主,但绝非是呼之即来、招之即去的奴仆,子产甚至以绝交相威胁,更体现了其捍卫独立主权的巨大决心。
唯唯诺诺者总是会被瞧不起,只有自己强硬,才能得到尊重,子产深知此中道理。事实也是如此,郑国的强硬态度,令晋国人大跌眼镜,出乎意料。子产的判断是对的,晋国既面临楚国、齐国、秦国的挑战,哪里会因为一次朝见而与郑国绝交呢?经过再三考虑,晋国政府不得不取消郑简公赴晋国朝见的命令。
这是郑国在外交上的一次重大胜利。
郑简公之所以不愿意去朝见晋平公,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经济负担太重了。自从士匄接任首相兼元帅后,对各国的经济勒索愈加繁重,令中小诸侯国苦不堪言,但是慑于晋国的实力,谁都不敢吭声,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不平则鸣,子产不仅要捍卫国家政治利益,也要捍卫经济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