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时代-239)
八、吴楚争战
自从公元584年,晋国政府以巫臣之计,扶植吴国对抗楚国,此后,吴国的发展速度堪称惊人,频频侵扰楚国的东部,很快便成为楚国最重要的对手。
十四年后(公元前570年,楚共王二十一年,吴王寿梦十六年),楚国决定发动征吴之战,希望经此一役,铲除心腹之患。
楚国首相子重亲自出马,大举进击吴国。
这是吴、楚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
为了这次作战,楚国作了精心的准备,参战的士兵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堪称精锐之师。楚军在子重的率领下,深入吴国,攻克鸠兹(安徽芜湖东)、衡山(浙江吴兴南),势如破竹。眼看胜利在望时,子重却犯下个严重的错误,他误以为吴军已经不堪一击了,吴都指日可下,他有点得意忘形,认为不必兴师动众了,自己率着大部队返回楚国,提前准备庆功宴了,而把攻克吴国首都的任务将给了邓廖。
邓廖是楚国军界的后起之秀,他率一支人数为三千三百人的精锐部队,包括三百名战车士兵以及三千名步兵,进攻吴国都城。显然楚国人并不把吴国人放在眼里,但轻敌的后果往往是致命的。
吴国虽然在武器装备、战术水平等方面不是楚国的对手,但战场上没有绝对的强,也没有绝对的弱,关键在于战机的把握。
屡战屡败后,吴王寿梦领教了楚军战斗力的强大,但他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凭借此坚忍不拔的意志力,与楚军周旋,寻找楚军的破绽。
战机终于出现了。邓廖年轻气盛,一路长驱直入,在没有援军侧应的情况下,孤军深入,吴王寿梦故意且战且退,将邓廖兵团引入埋伏圈中。正当邓廖趾高气扬时,吴军主力突然从四面八方杀出,喊声震天,楚兵团陷入重围!
这一战,楚军大败,三千三百人的部队,只有三百八十人侥幸生还,其余将近三千人不是战死,便是被吴军俘虏,连楚国军界新星邓廖也兵败被俘。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邓廖兵败之时,先前回国的子重已经在楚国太庙举行盛大的伐吴庆功活动,庆功会开了三天。岂料突然快马来报:邓廖遭到全军覆没的下场,而且吴国人并不善罢甘休,易守为攻,攻入楚国,在楚国人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夺取了驾邑,驾邑是属于上等的城邑,一个重镇。
庆功会刚开完,邓廖兵败、驾邑被夺的消息陆续传来,楚国人将愤怒发泄到子重身上,舆论的矛头都对准这位楚国令尹,子重深感羞愧,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竟然郁郁而死。
此时正是晋悼公雄霸中原的时代,楚国在北面艰难与晋国抗衡,无力继续发动对吴国的征伐。到了公元前561年,一代雄主吴王寿梦去世,他是吴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君主,在他统治的二十五年里,吴国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国,一跃成为军事强国。
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长子诸樊,其余三子分别是余祭、余眛、季扎。其中季扎最为贤能,在吴王寿梦生前,打算把王位传给季扎,但季扎坚决推让,最后由长子诸樊继任为太子。诸樊想完成父亲的遗愿,他坚持要把王位让给季扎,季扎索性抛弃家室,到乡下去种田了。这件事,可以看出,当中原诸国不断出现兄弟相残的政变时,蛮夷的吴国却还保持着纯朴的传统。
老子有这么一句话:“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又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如果把这些话与老子生活的年代相对照,就可以看出来,所谓礼义文化越发达的中原国家,政治阴谋越多,反倒象秦、楚、吴这样有着浓厚蛮夷色彩的国家,政治上相对稳定得多,这种现象值得引起深思。
在吴王寿梦去世后的第二年,楚共王也去世,其子楚康王继位。
以中原的文化传统,当一个国家君主去世时,一般是不对其发动战争的。但是吴国就是个蛮夷之邦,哪里管得了这些礼仪呢,在吴王诸樊看来,这正是出兵伐楚的大好时机。
吴国大军出动,直杀向楚国,此举震怒了楚国人。
自从楚国强大以来,都是它欺负别人,哪轮到别人欺负到头上来呢?楚国政府马上任命名将养由基作为前锋大将迎战吴军,司马子庚率大部队随后跟进。
养由基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名射手,不仅在箭术上超神入化,而且在统军作战上,也有一套本领。他对子庚说:“吴国人乘楚国国丧时发兵前来,是认为我们在此非常时期,一定无法集结兵力迎战,正好可以利用敌军轻敌冒进的思想,您将军队分为三批,埋伏在险要之地,我负责引诱敌军进入埋伏圈。”
楚军作好军事部署,养由基率前锋部队迎战吴军,假装不敌后撤,吴军不知是计,冒险追击,结果在庸浦遭到楚军伏兵的截杀,伤亡惨重,吴军将领公子党被楚军所俘虏。
此后,吴、楚两国的战争进入拉锯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