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时代-238)
崔杼大权在握,他另立齐灵公的儿子杵臼为国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齐景公。崔杼自己担任国相,庆封为左师(副国相),然后召集文武百官,在太师庙里对新政权誓忠,誓言是这样说的:“如果不亲附崔氏与庆氏,上帝将对其惩罚。”
晏子也参加这场效忠闹剧,他偷偷把誓言改成:“如果我不效忠于忠君爱国之人,那么上帝将会惩罚。”晏子显然比较滑头,也很智慧。一个国家需要有晏子这样的大事不糊涂的智者,也需有人刚正不阿之士。
当时太史负责纪录国家所发生的大事,对于崔杼杀害齐庄公这件事,太史秉笔直书:“崔杼弑其君。”
崔杼一看很生气,不行,得改个写法。
太史坚持己见,历史真相,岂能因为因为权力的威逼而篡改呢?他以无以伦比的勇气傲然拒绝当权者的威胁,以生命捍卫自己的信念。
崔杼没有赵盾的胸怀,当年晋灵公之死,晋国太史董狐认为赵盾是背后的主谋,他记下“赵盾弑其君”,但赵盾自己背上了恶名,并没有加害于董狐,可是崔杼是个权力论者,他相信自己握有生杀大权,足以使太使收回弑君的纪录,但他失败了,齐太史宁可选择死,也不放弃自己的原则。
太史被杀死了,崔杼唤来他的弟弟,责令修改历史档案,但太史的弟弟一样勇敢地选择死亡,紧接着是第二个弟弟,也是一身傲骨,拒绝当权者以权力掩盖历史真相,同样付出生命的代价。
太史的第三个弟弟做好牺牲的准备,就象茨威格在《异端的权利》中所说的,“以良心反抗暴力”。太史一家四个兄弟,以刀笔对抗强权与暴力,力量是如此之微弱,然而精神是如此之强大,以致于杀人的崔杼慌了手脚,只能收起滴血的屠刀。这不仅是良心的胜利,也是春秋时代自由思想的胜利,倘若放之于后世专制时代,一百个的太史,恐怕也难逃一死,这也是笔者推崇春秋精神之原因。
不怕死的还大有人在,另外一名史官南史氏听到太史兄弟被杀的消息后,抱着竹简跑了过来,准备继续以死抗争,只到他听说崔杼绝望地释放太史的第三个弟弟后,才回去了。
用三条生命来捍卫史书的区区一句话,值得吗?
这不仅仅是捍卫一句话,而是捍卫一种信念,捍卫一种权利,我们都知道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这不是没有原因的,就象孟子所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没有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中国之文明谈何伟大呢?
齐庄公虽然因自己的荒唐而丢了性命,但不可否认他在位期间的成就。策划晋国的栾盈之乱,出兵攻打晋国,在齐桓公之后,齐国又一次以强硬的姿态出现在中原的政治舞台上,所以齐国人在给他盖棺定论时,也用了“庄公”这个美谥,而不是“灵”或“历”的恶谥,这也是对其政治功绩的肯定。
崔杼的政变,为晋国人清除了一个最强硬的对手。晋平公利用齐国爆发内乱的机会,再下盟主令,纠集十二个诸侯国军队,渡过泮水,直逼齐国。
面对晋国人的强大攻势,精于权谋的崔杼只有选择投降。他向晋平公赠送了一批奴隶,以及齐国太庙内的祭器、乐器;又重重贿赂了晋军的三军六大将领和高官政要。得人钱财,予人消灾,晋平公同意与齐国媾和,齐国又屈服于晋国,齐国谋求霸业之路,又一次宣告夭折。
齐顷公、齐灵公、齐庄公三代君主,一次次地向晋国的霸权发起挑战,但一次次地以失败而告终。晋国仍然牢牢地维持其北方霸主的地位。
经过了晋楚八十年争霸,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晋楚两强雄霸天下的格局,面临越来越多的变数。齐国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崛起,而南方的吴国更是一匹黑马,脱颖而出,令楚国防不胜防。楚国的战略也出现重大的调整,其战略重心逐渐从北移向东,致力于对付吴国无休止的攻伐。
让我们将目光从北方转移到东南,看看后起之秀吴国与老牌霸主楚国的精采对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