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时代-226)
三、子孔的阴谋
郑国首相子孔执政已经九年了,但他的恐惧感越来越强。
在九年前(公元前564年)的西宫政变中,郑国首相子驷、司马子国、司空子耳三人被叛军所杀,而事先得知叛乱消息的子孔却隐而不报,借叛军之手除掉子驷、子国、子耳三人,并顺理成章地接任首相。
从上台开始,子孔就一直谋求独裁,伴随权力欲的是一种无名的恐惧。他有时在梦中,梦见子驷血淋淋地站在他面前,指着他用恐怖阴森的声音说:“你为什么要害死我?”他从床上惊醒,哆哆嗦嗦,冷汗直流。
对子孔来说,还有更坏的消息。这些年来,郑国政府一直在通缉在逃的叛乱分子,并从多个渠道了解到,子孔是事先得知叛乱的阴谋,但他不仅未制止叛乱,而反坐视子驷等人被杀。但是一来子孔现在是首相,位高权重,二来这件事已经过去九年,缺少直接的证据,所以要扳倒他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可是,想扳倒他的大有人在。
子驷的儿子子西就是其中之一。子西现在已经成为郑国六位上卿之一,每当子孔见到他时,总是不由自主地感到一种威胁,担心总有一天,子西会找他清算旧账。为了自保,子孔必须要巩固自己的权力,把潜在的敌人打倒在地,他曾发布过独裁令,但在子产、子西等人的强烈反对下,又不得不收回。
不行,必须要主动出击。光凭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得要有外援,不如借楚国人之手,除掉自己的敌人,想到这里,子孔的眼睛里,露出几分杀机。
机会出现了。
晋国号召诸侯国出兵,进攻齐国。郑简公积极响应盟主的号召,亲自带上三名上卿,领军出征,而子孔、子展、子西三人留守国都。
郑国的精锐都调往齐国战场,国内兵力不多。子孔悄悄地派出自己的心腹,潜入楚国,试图说服楚国出兵,只要楚国人帮他杀死政敌们,他就准备向楚国拱手称臣。
楚共王去世后,楚康王继位,不久后,楚国首相子囊也去世,由子庚接任。在子囊去世前,曾告诫子庚,楚国的心腹之患,不是晋国,而是吴国。子庚执政期间,牢记子囊的遗训,放弃了楚国数十年来奉行的“争夺郑国、进取中原”的战略,将战略重心放在对付东线的吴国。
面对子孔的特使,子庚不为所动,他态度明确地拒绝了子孔的请求。在子庚看来,就算得到了郑国,也只会使楚国增加不必要的麻烦,并且将开始新一轮的晋、楚争霸,到时吴国将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
楚康王不高兴了。
当了五年的国君,可是楚康王觉得自己一无所成。历代楚王,都勇武善战,武功赫赫,楚康王继位后,楚国曾对吴国开战,可竟遭到惨败(此次战役后述),在子庚执政下,楚国已经多年不曾对外用兵了,楚康王早就憋不住了。如今郑国送上门了,子孔已经答应要做内应,楚国攻取郑国应该是易如反掌,可是怎么子庚还是拒绝了呢?
楚康王派人传话给首相子庚:“五年来,楚国的军队还没有出战过,现在别人都以为本王只图安逸享乐的生活,将先王的伟大事业抛之脑后了。要不要出兵郑国,请你再认真考虑一下。”
虽然楚康王的语气并不强硬,并且表现出对首相应有的尊重,但子庚听出了楚康王的不满,他叹了一口气道:“大王大概是责备我贪图安逸享乐吧,如今楚国之患,不在北方,而在吴国,我也是为国家打算啊。”
子庚回复楚康王:“如今郑国与晋国友善,干涉郑国内政,晋国人必然会插手。不然这样吧,我们先做一次试探性的进攻,如果顺利的话,就可以继续用兵,如果不顺利的话,就退兵回国,这样也可以避免损失。”
这是一个折衷的建议,楚康王同意了。
楚军兵分三路:左路军由首相子庚率领,出鱼陵,进逼郑都;中路军由大司马蒍子冯率领,目标是占领郑国的东北部,以阻止晋军可能从齐国回师增援;右路军作为战略预备部队,在上棘修筑军事据点。
中路军的进展十分顺利,蒍子冯率楚军精锐,连下费滑、胥靡、献于、雍梁四城。而子庚的左路军也挥师疾进,直抵郑都城下。根据原先的计划,子孔将作为内应,打开城门,迎接楚军入城,可是子庚的楚军等了两天,却没有丝毫的动静。
出了什么意外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