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铁血时代-219)

郑国远征军统帅子蟜一直采取观望的态度。与其他喽啰国不一样,郑国是新近才归附的,第一次参加联合军事行动,由于彻底脱离了楚国,郑国更需要得到晋国的保护。子蟜想表现积极点,让老大满意,可是当他发现其他国家都止步不前、不打算渡河时,他没有强出头,只是暗中观察。

如今鲁国人渡河去了,其他诸侯国还在观望,子蟜得站出来表现一番了。

子蟜先找到卫军统帅北宫懿子,对他说:“现在我们都归附晋国,就得表现得坚定点,不然容易引起晋国的厌恶,这样对国家是不利的。”

北宫懿子虽然心怀不满,消极怠工,可是说到底,晋国这头老虎还是得罪不起啊,不敢与晋国撕破脸皮。子蟜说得有道理,行,既然鲁国人过河了,郑国人也要过河,那卫国人也不要太落后了。

紧接着,子蟜又会晤齐、宋、曹等国的统帅,逐一进行劝说。经子蟜这么一说,大家想想,还是硬着头皮走吧,于是十二国的军队先后渡河。

荀偃终于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可是很快,麻烦事又来了。

联军渡过泾水后,在河边安营扎寨。早有防备的秦国人使出了阴险的一计,在泾水上游投毒,联军士兵有不少人喝了有毒的河水后,毒发身亡。战还没打,就出现大量的非战斗性伤亡,对联军的士气更是一大打击,大家又开始赖着不走了。

荀偃真的很没面子了,他这个“联军总司令”有名无实,不要说打仗,就是行军都困难重重,他开始有点手足无措了。所幸的是,有一个人出来为他解围了。

这个人,还是郑军统帅子蟜。

子蟜摆出一付效忠晋国的姿态,跑去跟荀偃说:“我们郑国士兵愿意充当先锋。”其他诸侯国统帅们都对子蟜使白眼,心里暗想道:你郑国倒好,第一次出兵就要出风头,我们出了几次兵自己都数不过来了,你不累,我们可累着呢。心里这样想,可不敢说出来,只有总司令荀偃对子蟜投予感激的目光。

郑国军队出发了,其他诸侯国没有办法,只好继续跟进。

就这样,这支多国部队拖拖拉拉地行军,抵达了棫林。

荀偃的打算,是利用人多势众的优势,以多欺少,不战而屈秦之兵。

然而秦国人不怕死,也可能得知了联军内部的内讧,明白这所谓的十三国军队,其实中看不中用,人多心杂,秦景公断然拒绝晋国的施压,摆开架式,准备与联军一决死战。

既然如此,那就战场上见分晓吧。

荀偃传令各军:“天亮鸡鸣之时,套好马车,填井平灶,惟我马首是瞻。”“马首是瞻”的成语典故就是这从里来的,意思是看我马头的方向。

这个成语现在我们用熟了,不觉得别扭,但当时在晋军其他将领与各诸侯的统帅,这是一句很刺耳的话,怎么说呢?这句话有点独断专行的味道。荀偃接替荀罃当任晋军元帅,可是他的威望不及荀罃,有一个人对他很不服气,这个人就是下军司令栾黡。

栾黡是前元帅栾书的儿子。这个人的特点是霸道,敢于顶撞上级,因为栾氏家族在晋国国内势力很大,其他家族不能不卖他面子。荀罃当元帅时,他就已经是下军司令,荀罃死了,荀偃当了元帅,他还是下军司令,地位并没有水涨船高。他以前顶撞过荀罃,现在又要跟荀偃唱对台戏了。

在栾黡看来,荀偃这个总司令浪得虚名,没什么真才实学,看一路上那丢人的劲,连诸侯军都不把他的命令当回事呢。对荀偃下达的命令,栾黡一肚子不高兴,骂道:“晋国从来没有这样下达军令的,元帅说要马首是瞻,我的马头偏偏要向东。”

秦国在西,晋国在东,马头向东就打道回府了。栾黡偏要在这个时候撤兵,是心里受不了荀偃的气,认为荀偃的话刺耳,独断专行,让我惟你的“马首是瞻”,我偏不干,你奈我何?栾黡调转马头,他的部队先撤走了。

其实不仅是栾黡,下军副司令魏绛对荀偃的命令也十分不满,他命令所部军队跟在栾黡后面,也准备撤走了。这时他的手下跑过来问:“不等元帅的命令吗?”魏绛说:“元帅要咱们马首是瞻,现在我的上司栾黡走了,我跟着他走,这有违反命令吗?”

看来魏绛倒颇为狡诈,撤退他不落后,而且一古脑把责任推到栾黡身上。

栾黡与魏绛的下军一撤退,心里最高兴的恐怕是各诸侯国的军队,晋军都走人了,我们还呆这儿干嘛呢?各诸侯国统帅开始作好撤退的准备。

晋军总司令荀偃没想到一句“马首是瞻”,竟然引起这么多麻烦,他懊恼不已。如今栾黡、魏绛的下军撤走了,诸侯国军也准备开溜,一点儿士气也没有,战要怎么打?

荀偃不得不打退堂鼓了,撤销了对秦军发起进攻的计划,宣布全军撤退。

但是有人不想撤退。

铁血时代——以霸业为主线的春秋战国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12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醉罢君山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铁血时代——以霸业为主线的春秋战国史第12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